中汽协:8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破纪录 自主品牌市占率首次同比正增长
2020-09-11 | 出处: 汽车商报 | 责编: 陈斌
9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了最新的产销数据。8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1.9万辆和218.6万辆,产量环比下降3.7%,销量环比增长3.5%,同比分别增长6.3%和11.6%。今年以来,汽车产销已连续5个月呈现增长,其中销量已连续四个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
从细分市场来看,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69.4万辆和175.5万辆,产量同比下降0.1%,销量同比增长6.0%;商用车继续保持今年以来的高增长态势,8月产销分别完成42.5万辆和43.1万辆,环比分别下降10%和3.5%;同比分别增长42.8%和41.6%。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稳中有升。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6万辆和1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7%和25.8%,刷新了今年前8月的历史记录。
从系别角度分析,自主品牌乘用车表现较抢眼。8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完成65.5万辆,环比增长12%,同比增长6.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3%,占有率环比提升2.2%,延续了7月的增长趋势。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比去年同期提升0.1%,实现了近5个月来的首次同比正增长。
中汽协指出,近期政府部门开展的消费促进月、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活动,以及各地出台的促进消费政策,都有效地提振了国民的消费信心。加上9月的北京国际车展新品全面投放,今年车市的“金九银十”消费旺季值得期待。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结构在发生变化,中高端产品持续保持增长,低端产品的需求在萎缩。国内消费信心的完全恢复还需一段时间。
汽车产销形势总体稳定
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6.0%
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8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11.9万辆和218.6万辆,产量环比下降3.7%,销量环比增长3.5%,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6.3%和11.6%。1-8月,汽车累计产销1443.2万辆和1455.1万辆,同比下降9.6%和9.7%,降幅与1-7月相比,分别收窄2.2%和3.0%。汽车产销形势总体稳定。
其中,乘用车单月产销169.4万辆和175.5万辆,产量环比下降2.0%,销量环比增长5.4%,产量同比下降0.1%,销量同比增长6.0%。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和交叉型乘用车产量环比有所下降,其他品种产销均呈增长,多功能乘用车(MPV)增速更快;与上年同期相比,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和多功能乘用车(MPV)产量小幅下降,其他乘用车品种产销均呈增长。
从累计数据来看,前8月,乘用车累计产销1117.6万辆和1128.8万辆,同比下降15.5%和15.4%,降幅比1-7月收窄2.3%和3.0%。在乘用车主要品种中, SUV产销同比降幅低于10%,其他三大类乘用车品种产销同比降幅比1-7月继续收窄。
8月商用车销量同比增长42.8%
客车表现较为低迷
延续前几个月态势,商用车产销量依旧保持高增长态势,并对整体汽车销量起着强大的拉动作用。8月,商用车产销42.5万辆和43.1万辆,环比下降10.0%和3.5%,同比增长42.8%和41.6%。在商用车主要品种中,客车产销环比均呈小幅增长,货车有所下降;客车产销同比依然呈下降态势,货车则保持同比快速增长。
在货车细分品种中, 8月,中型货车产量环比小幅下降,销量略有增长,其他三大类货车品种产销均呈下降态势;与去年同期相比,四大类货车品种产销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重型货车增速最为显著。在客车细分品种中,轻型客车产量环比略有下降,销量小幅增长,其他品种产销均呈增长,中型客车增速更快;与去年同期相比,三大类客车品种产销均呈下降,大型客车降幅最大。
1-8月,商用车产销325.6万辆和326.3万辆,同比增长19.3%和17.3%,增速比1-7月提升2.9%和3.0%。在商用车主要品种中,与2019同期相比,客车产销均呈下降,货车保持较快增长。
总体来看,今年前8月,货车市场都保持着强劲增长的态势。与货车相比,客车表现较为低迷。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货车销量的大幅增长与疫情期间网购数量的增长有密切关系,物流车在这段时间有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加上国家淘汰国三以下的排放车辆,这些因素促使物流公司更新换代。相比较货车来说,客车市场表现低迷,一方面伴随疫情防控常态化,大中客新增需求不足,更新置换需求滞后。另一方面,客车企业经营压力更大,疫情期间客车运营企业收入大受影响,购车需求被抑制。
8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破纪录
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增长迅猛
延续了7月的增长态势,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再次超过10万辆,分别达到10.6万辆和10.9万辆,环比增长6.0%和11.7%,同比增长17.7%和25.8%。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环比和同比均呈增长。在新能源乘用车中,插电式混合动力8月销售2.4万辆,同比大增71.7%。
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60.2万辆和59.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6.2%和26.4%,降幅比1-7月收窄5.5个百分点和6.4个百分点。在新能源汽车主要品种中,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同比均呈下降,降幅均比1-7月继续收窄。此外,燃料电池汽车本月产销分别完成97辆和121辆,相比7月燃料电池汽车不到10辆的产销增长迅猛。
8月自主品牌市占率同比增长0.1%
头部企业市场集中度高于同期
从系别来看,8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65.5万辆,同比增长6.3%;市场份额为37.3%,同比增长0.1%,实现了近5个月来的首次正增长。中汽协指出,这一方面得益于市场需求的不断恢复,另一方面是中国品牌高端化步伐的推进。1-8月,自主品牌乘用车累计销量为408.9万辆,同比下降21.3%;市场份额为36.2%,同比下降2.7%。
从乘用车各系别的市场份额来看,前8月德系车与日系车的市占率均有所上升。今年前8月,德系与日系乘用车以25.3%与23.8%的市占率紧随自主品牌其后。
从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销量情况来看,1-8月,自主品牌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共销售1299.9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9.3%。在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企业中,一汽、长安和华晨销量同比均呈小幅增长,其他企业销量同比均有所下降。
中汽协指出,从前8月的累计销量来看,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占率是同比下降的。中国品牌向上之路还有很长要走,不仅要在产品方面有所提升,还要做好品牌。
汽车出口同比下降19.7%
商用车出口同比下降明显
出口数据显示,8月汽车企业共出口新车7.1万辆,环比增长14.7%,同比下降19.7%。分车型看,乘用车本月出口5.4万辆,环比增长20.3%,同比下降18.7%;商用车出口1.8万辆,环比增长0.7%,同比下降22.7%。
1-8月,汽车企业累计出口51.9万辆,同比下降21.0%,降幅比1-7月收窄0.2%。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38.7万辆,同比下降14.9%;商用车出口13.3万辆,同比下降34.8%。
从企业的出口情况来看,上汽集团出口表现最为抢眼。今年前8月,上汽集团累计海外销量17.9万辆,占中国车企海外出口量的三分之一。上汽集团8月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2.5万辆,同比增加51.8%,其中上汽自主品牌海外销量达到1.9万辆,同比增长27.6%。
8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5.1GWh
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同比大增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增长,8月动力电池的装车量实现了同比和环比的双增长。8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5.1GWh,同比上升48.3%,环比上升2.2%。其中,三元锂电池共计装车3.5GWh,同比上升30.0%,环比上升7.9%;磷酸铁锂电池共计装车1.6GWh,同比上升144.0%,环比下降9.6%。值得注意的是,8月氢燃料汽车销量的猛增带动了锰酸锂电池装机量的大涨。8月锰酸锂电池装车量为19.4 MWh,同比增长513.7%。
从动力电池的装机车型来看,纯电动乘用车仍是主力。8月,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装车量为3444.5 MWh,占总装车量超67%,实现环比增长4.0%,同比增长25.0%。
从动力电池企业的行业集中度情况来看,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44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7月份增加2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3.6GWh、4.2GWh和4.7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70.9%、81.5%和92.3%。
动力电池企业排名情况8月并无太大变化,宁德时代以2.46GWh的装车量占据近48%的国内市场,比亚迪、LG化学与松下紧随其后。从1-8 的累计装车量来看,行业集中度水平更为明显,宁德时代13.63GWh的装车量占据了近50%的国内市场,超过装车量TOP10榜单中,剩余九家电池企业的装车量总和。
8月公共充电桩增加2.6万台
TOP10地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占比72.5%
和上月相比,8月公共充电桩增加2.6万台,同比增长29.9%。从2019年9月到2020年8月,月均新增公共类充电桩约1.1万台。
广东、上海、江苏、北京、浙江、山东、安徽、河北、湖北、河南TOP10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占比达72.5%。8月全国充电总电量约7.4亿kWh,较上月增长0.6亿kWh,同比增加50.1%,环比增加9.2%。在充电量集中的主要城市,电量流向以公交车、乘用车为主,环卫物流车、出租车等其他类型车辆占比较小。
截止到今年8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的共有9家,分别为:特来电运营16.6万台、星星充电运营13.9万台、国家电网运营10万台、云快充运营4.7万台、依威能源运营2.5万台、上汽安悦运营2万台、中国普天运营1.4万台、深圳车电网运营1.4万台、万马爱充运营1万台,这9家运营商占充电桩总量的90.3%。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通过采样调查发现,截至今年8月,整体未随车配建充电设施占比达30.7%。其中,集团用户自行建桩、居住地物业不配合、居住地没有固定停车位这三个因素是未随车配建充电设施的主要原因,占比达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