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车圈大事件:除了特斯拉维权,你还记住了什么?
转眼间2021年已经过去了一半,还记得年初许下的承诺吗?如今又完成了多少呢?都说2020年是历史性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原本的生活节奏,同时也让更多人憧憬2021过得更幸福。上半年车圈经历了很多大事件,其中引起最大轰动的莫过于特斯拉女车主“单骑闯关”,凭借一己之力制造了多月新闻热点。那么除了话题连连的特斯拉外,2021上半年,车圈还有哪些事件值得我们回味呢?
2021-07-02 | 出处: 买车网 | 责编: 陈斌
转眼间2021年已经过去了一半,还记得年初许下的承诺吗?如今又完成了多少呢?都说2020年是历史性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原本的生活节奏,同时也让更多人憧憬2021过得更幸福。上半年车圈经历了很多大事件,其中引起最大轰动的莫过于特斯拉女车主“单骑闯关”,凭借一己之力制造了多月新闻热点。那么除了话题连连的特斯拉外,2021上半年,车圈还有哪些事件值得我们回味呢?
一、新能源补贴政策继续退坡
2021开年第一枪当然是新能源补贴标准退坡20%的政策“靴子落地”,并且未设有过渡期。总体来看,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主要有两变和两不变,其中,一变莫过于纯电车型补贴金额的退坡,续航里程大于等于300公里且小于400公里的车型补贴1.3万元,续航里程大于400公里的车型补贴1.8万元,相比2020年的1.62万元和2.25万元,退坡20%,另外,补贴前售价不超30万元的标准仍然继续适用,车电分离模式仍然不受限制,比如蔚来;二变来自于插电混动车型在2021年补贴为0.68万元,同样退坡20%。
两不变是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技术和能耗标准两项与2020年无异。进入到2021年,国内部分低续航骗补车企已经穷途末路,我们的新能源车市场已进入到正规,所以新能源补贴技术指标体系框架和门槛也并没有变化,唯一变的便是20%的补贴退坡,对于消费者而言,实际车型售价并未有太大影响,大多车企也会自行消化。
二、固态电池,一场“资本骗局”?
新年伊始,NIO Day2020拉下帷幕,就此展开了一场关于固态电池的激烈争论。与蔚来首款轿车一同发布的还有李斌口中的150kWh固态电池,在发布会上,李斌信誓旦旦表示蔚来ET7 NEDC续航里程将突破1000公里,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固态电池和1000公里都成为了行业热词。
长期以来,固态电池都被认为是后锂电时代的必经之路,但距离量产还需要攻克一系列技术问题,电池技术的革新是技术宅们翘首以盼的新闻热点,蔚来、智己在发布会上公开固态电池的量产规划,一时间引发热烈讨论
后面的事情大家还记得吗?李斌承认了NIO Day上所说的固态电池实际上是“半固态电池”,实际采用的是“原位固化固液电解质”,本质上是同时含有固态电解质和液态电解质的锂电池;智己新车上的电池是与宁德时代联手打造,采用了掺硅补锂电芯电池技术,本质上还是液态电池的范畴。
一场关于固态电池炒作的资本骗局,真相逐渐清晰。但关于固态电池的发展,在随后几个月里又引来了如长城、丰田、宝马、福特等多家传统企业,固态电池俨然已成为了动力电池市场技术转变的下一个关键战场。
三、ID.入局,巨头打响反击战
当南北大众ID.4一同登台亮相,坐稳国内燃油车市场头把交椅的大众汽车似乎准备好了在电动化战场,与新势力车企们一决雌雄。作为大众汽车纯电动ID.家族旗下首款引入中国市场的产品,ID.4的到来意味着大众汽车品牌在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出电动化“第一步”。
根据南北方不同市场的消费习惯,ID.4分别由一汽、上汽大众国产,并通过差异化配置来错位竞争,两款ID.产品也均信守承诺成功在2021第一季度交付。ID.4的入局,标志着大众汽车开始将发展重心落在电气化转型上,大众ID.家族的未来发展规划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按照规划,大众ID.家族将以每年推出2款新车的进度,到2023年推出8款ID.车型,6月末,上汽大众率先发布了ID.6 X,ID.家族产品的知名度越来越响,一场传统车企与新势力车企的对决,从2021年,正式打响。
四、特斯拉“刹车门”事件爆发
4月末,上海滩,2021年全球首个A级车展如期而至,吸引了全球车迷、媒体的目光。约1000家企业、上百家媒体的见证下,本该是一场汽车盛宴的上海车展,被身穿“刹车失灵”字样T恤的特斯拉车主张女士站车顶维权,完完全全抢了风头。
关于特斯拉刹车失灵的话题,从4月19日张女士大闹特斯拉展台开始,彻底爆发,不管你是热衷科技的IT男,还是漠不关心汽车圈的路人甲,谈及特斯拉,多多少少都能谈两句关于刹车的看法。在整个国内汽车维权史上,张女士的此次“维权运动”足以载入史册,因为它让特斯拉的口碑直接跌入谷底。
5月25日,特斯拉官方称已经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存储本地化;6月26日,特斯拉正式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涉及车辆包括进口Model 3、国产Model 3和国产Model Y超过28万辆车型。这两项特斯拉的最新动作,都被视为维权事件的后续解决方案,但仍引发一系列讨论声音。
显然,“车顶维权”事件的后续发酵能力无疑是巨大的,双方就“数据是否完整”、“数据属于消费者还是厂家”争论至今。对于“孤胆英雄”张女士,网上一部分消费者选择支持,也同样引来了不少人嘲讽,从销量上看,特斯拉并未受到维权事件影响,但产品质量、服务口碑已经被越来越多消费者所质疑。
五、“小米们”的造车梦
10年之前,小米进入手机行业,雷军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业心态开启一段冒险之旅;10年之后,当年过半百的雷军谈及造车说出“这将是我的最后一战”时,令人动容。
没错,小米正式官宣造车了,在这场新造车势力风起云涌的浪潮中,雷军和他的小米,选择躬身入局。在这个人人皆可造车的大时代,小米不会是最后一个跨界造车的企业,细数2021年,抛开小米正式入驻造车大军外,百度、富士康、360、OPPO、滴滴等企业都或官宣或绯闻,都与汽车圈产生了暧昧。
用“新造车第二梯队”来形容“小米们”,从它们切入新能源这片市场开始,这是否是一场“双向奔赴”就有待商榷,当传统车企遇上互联网大厂,当这场造车狂欢盛行,“小米们”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六、缺芯荒,扼住车企咽喉
从去年12月开始,“缺芯”焦虑和零部件原材料价格上涨笼罩着整个汽车圈且愈演愈烈,进入到2021年,芯片短缺危机已经在全球车市造成了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车企巨头大众、通用、福特、日产、宝马、本田等纷纷短暂停产。
不要以为“缺芯”离我们很远,在国内汽车市场,4、5月份芯片问题开始暴露,国内车企老总甚至为保证生产经营顺畅亲自去“求”供应商。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和芯片短缺,供需关系已发生微妙变化,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了经销商层面,很多车企因为没有足够的芯片安装在汽车上,或减产或停厂,最终导致经销商断货、缺货,消费者购车实际金额也水涨船高。
“缺芯”是每个车企当前面临的最大考题,并且芯片问题也将在下半年继续成为各车企们的首要解决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