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说车:除了买车,新车还可以“订阅”了?
最近,看到大众汽车在德国推出了订阅汽车的服务。我去官网看了一下,这个服务是通过德国大众金融来实现的,名字叫Auto Abo,用户可以在网上预订。
2021-09-23 | 出处: 苏雨农的长镜头 | 责编: 谷博文
最近,看到大众汽车在德国推出了订阅汽车的服务。我去官网看了一下,这个服务是通过德国大众金融来实现的,名字叫Auto Abo,用户可以在网上预订。
最短的订阅周期是六个月,比如大众ID.3,每月租金是499欧元,包括了800公里行驶里程和基本的保险。如果增加行驶里程和保险内容,或是采取送车上门等服务,都要加钱。比如如果每月行驶1600公里,每月要加收79欧元。预定后几天之内就可以交货。
看起来很有意思,如果这种服务在中国,你会考虑吗?其实,交通出行有各种细分,这种订阅模式,比租车会便宜,比分时租赁更重视长期使用,比试驾更深度。对一些用户有价值,有好处,比如说,临时到另一个城市居住一段时间的人,或者是追求潮流,喜欢换车甚至换颜色的人;还有对一款车不是很确定,想先试一段时间再买的人。
那这种模式对车企有什么价值呢?
第一,如果车辆不归车企持有,而是给第三方运营公司,或者租赁公司,那车企就能消化掉一批车。当然如果车企靠这种思维卖车,那跟当年电动车过于依赖B端是一个问题;
第二,如果车企的品牌一般,但是对自己的产品自信,会有助于产品推广;因为这种形式,用户的决策会比较快,甚至不需要货比三家。
第三,现在车企一直在探索新能源车的销售场景,比如商超,这种模式,也有利于和特定场景结合,避免4S店买车这种厚重的感觉,完全可以实现在商场或者生态合作伙伴那里看车,线上下单,送车上门。
第四,这种模式由于单价较低,决策灵活,特别适合线上销售,可以充分利用电商等手段。
本质来说,这种模式,应该叫做汽车的使用权交易。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车主获得的是车辆的所有权。而这种订阅模式,车主获得的是使用权。使用权其实特别好理解,我们租车,打车,甚至坐公共汽车,其实都是使用权交易,只不过使用方法不同。由于车是智能车,通过数据交换,运营方可以掌握车的行驶里程和状态,这样用户购买使用权,对于使用状况是可以有限定的,如果超出,就要加钱。
对用户而言,他开的就是一辆他需要的车,用不着区分新车和二手,由车企负责保证车辆的品质。
那车在谁手里?有可能是车企自己拿出车辆来运营,像德国大众的模式,就是大众金融在运营,也可以某个第三方运营公司。车辆的持有方,不一定就是运营方,他可以只收租金。
如果车企自己做这个事情,那就是说,车企的卖车模式发生了改变,变成了资产运营模式。也可以算作是车企直销模式的一种延续,因为车企自己持有车辆资产,同时要有强大的数字化运营体系来支撑。
再进一步发展,对车主来说,订阅车就变成了会员制,只要运营方覆盖度足够广,车辆足够多,运营能力足够强。理论上车主可以随时换车,或者异地用车。
如果将来自动驾驶技术完全实现,这种模式就更具备可执行性。因为车辆的运营调度会更便捷。
但是这种模式为什么还没有得到推行,因为运营比较难。我们说,新零售不管如何,能赚钱才是真正的商业模式。
这种订阅模式,一定是要帮助车企找到增量用户,运营方也不能靠车企补贴来挣钱。但是整个模式要想推行,就需要各方的协调配合。
比如说,有资金方持有车辆资产,那你需要给他租金;你需要有高水平的营销,充分利用私域流量、电商等手段,能精准获客;你需要有强大的数字化能力支撑;你需要有二手车合作方帮你兜底。最终你还得有强大的运营能力,之前很多分时租赁企业都无法盈利,很大程度上就是运营成本太高。包括车辆的调度、维修整备。但是订阅模式显然比分时租赁要简单一些。上述几方面的成本都算上,你怎么挣钱?收取用户的租金,或者帮车企实现销售后要分成,让用户购买增值服务等。这个账不好算。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车企要支持你的模式。到底算哪个部门负责,市场?销售?售后?CRM?平行业务?看来,如果不是最高层推动,这个事很难进行。还包括,这种模式,在各地是需要有租车资质的,但是这车算不算运营车辆?细节问题还很多。
但是,用户购买使用权,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能够逐步发展起来。今天我介绍了这种模式的优缺点,不知是谁能先走通,咱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