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帮能源企业“数字转型”落地?
华尔街有句名言,资本流动的地方就是繁荣的所向,而政策大旗挥舞的所向,就会成为资本的焦点。当下的智能电动出行领域,正疾驰在政策、资本、市场交织铺就的大道上。
2021-09-29 | 出处: 电动公会 | 责编: 谷博文
华尔街有句名言,资本流动的地方就是繁荣的所向,而政策大旗挥舞的所向,就会成为资本的焦点。当下的智能电动出行领域,正疾驰在政策、资本、市场交织铺就的大道上。
尤其是智能网联,愈来愈被认为是汽车产业乃至人类社会未来的方向。但从现阶段的行业现状及产业成熟度来说,依旧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议题。如何将智能网联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是汽车上下游企业最需要考虑的破局口之一。
9月25日,一年一度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开幕,作为洞悉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窗口,每年参与者多以主机厂和科技企业为主。而今年,能链携旗下第三方充换电服务商快电首次亮相大会,标志着能源基础设施将与未来汽车发展紧密捆绑,而其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也将进一步加快汽车产业智能化的步伐。
巨变的时代,不变是最大的危机。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确立,以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行列,中国能源行业也迎来深刻变革。当能源的多元化和结构性调整成为大势所趋,对传统加油站来说,转型升级便成为其适应未来的必然选择。
那么,在汽车新四化时代下,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能源补给生态?
同济大学汽车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小员曾讲过,新的产业势必将催生出新的基础设施,将传统油站改造成更加完善的综合能源补给站,这种创新的运营模式应当大力推广。
所谓综合能源补给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加油站,而是兼具LNG、氢能、快速充换电等功能的综合站点。简而言之,一个站点即可解决所有能源补给需求。
但能源种类多样还不够,中国消费者追求完美,特别是在年轻消费者逐渐成为购车主力的当下,这些追求个性与体验的群体直接影响着未来能源补给站的设计走向。
从目前来看,云计算、智能终端等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基础,那么未来的出行补能基础设施,必然也是一个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能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最近很火的话题。数字化转型其实由两个词构成,一是数字化,二是转型。这两个词一组合,就很有意思,带来不同的语境:是转型成为一家数字化企业?还是企业转型过程中发挥数字化的价值?抑或是企业业务创新的数字化?
我看了一些油站数字化转型的方案,也和一些能源企业相关的人员进行了交流,大家看法不尽相同,最常见也是最模糊的一种答案是:似乎上述三者皆而有之吧。
另一种常见的想法是:对不熟悉的东西,尽量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简化实现——那就是搞搞数字化、智能化的项目,比如装个传感器、数字电视等。
转型思路没问题,但程度显然还不够。
我认为数字化的本质是一种权力的重构,或者叫做“制信息权”的再分配。原来每个补能站自己建“烟囱”,现在需要实现“模型统一”、“数据共享”、“数据流动”。
那么谁来主导这个事情,谁又愿意把本来隐秘的内部信息变成公开的数据?大家都在衡量损失与收益。
转型遇到了阻力,该如何破局?
在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能源产业与互联网企业携手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二者将有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可以预见的是,这一过程一旦突破,能源补给站的管理水平会大幅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会大幅提升。
以数字化定义出行能源基础设施为例,一些带着能源基因的互联网企业,如能链等互联网新秀,将能源补给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做得有声有色。
举例来说,能链实现了能源供需两端的数据化连接,推动各环节、各主体的全数字化和全流通。
可以看到,基于能源数字化思维,通过智能网联方式搭建的能源补给网络,正在改变加油站这个传统能源行业的经营模式。
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设施,能源补给方式的创新将会全方位促进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它在推动产品革新与价值链创新方面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反之也一样,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型产品形态,同样会推动更智能化的能源补给基础设施落地。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02
对于有战略眼光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来说,构建出行补能网络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与未来智慧出行相得益彰的智能化能源补给网络,这才是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终局。
作为较早做出“能源数字化”趋势判断的企业,能链也在积极探索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关联,将团油、快电等数字化能源补给网络植入车机端,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能源补给基础设施。
说到能链提及的“能源数字化”这一概念,周围很多人都觉得很有意思。汽车产业来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承上启下,整个行业寻找的,都是创新且充满想象的发展新模式。
用时间来打个比方:明天的图景很清晰,今天的局面很确定,惟有从今到明的黎明前,仍然不属于明亮的色彩。正是这些全新的东西,为未来奠定了更为鲜亮的色彩。
在能链构建的“零碳”蓝图里,物联网化、数字化等是推动能源体系创新变革的动能。
5年前,能链填补能源产业结构性空白,搭建起连接数亿车主与加油站的公域流量蓄水池,开创了一个年轻群体加油的新品类,每个加油站都可以通过与团油合作将自己的服务链接到更广阔的互联网空间,并享受到消费者向数字化的迁移红利。
时至今日,经过8次蝶变的能链已经迈入了能源数字化服务商发展阶段,并加速布局全产业链。
在汽车新四化的大趋势下, 能链又将核心产品及服务扩展至新能源领域,快电上线后,通过算法和优质充电桩的集中供给,不但提升了充电桩运营效率和能源补给效率,而且还减少碳排放,助力“增量替换”实现碳中和。
以往经验证明,市场的需求必将带动发展和创新。
纵观智能手机、芯片等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正如智能手机革命促成了国产手机品牌的壮大。尽管现实层面依然存在问题,但能源互联网企业也正受益于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必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
03
除了新型能源补给基础设施外,未来的补能方式还有什么可期待的吗?
在今年智能网联大会上,能链现场展示了车机端智慧能源补给解决方案和移动充电机器人,满足车主多元需求的“快电超能小食堂”也在展会亮相,为参展人员提供自助餐饮服务。
在展厅外,快电还准备了移动充电车,为大会参展商及会议期间举行的首届全国智能驾驶测试赛总决赛提供能源补给保障。
这里要着重介绍一下快电推出的移动充电机器人(SATOROB),这个机器人非常智能,基于深度的学习、AIoT技术、RGBD算法、机器人-AMR等底层技术,让它具备集成深度相机的视觉引导系统,可在复杂多样的环境中输出高质量3D数据,并结合智能算法定位目标充电口,自动将充电枪插入充电口实现自动智能充电。
可以想象,随着自动驾驶的落地普及,这种全自动、智能化的补能方式,有谁会不爱?
此外,针对传统油站面临的挑战,能链也在全盘思考,并在今年推出了首个能链综合能源港,依托能链的数字化能力和资源实力,为油站提供赋能。它甚至可以实现全站的数字化:
当车主开车进入加油站后,位于油站立柱上方的识别摄像头会自动识别车辆信息,并将识别到的信息推送至油站POS机、智慧油机以及智慧大屏等各端。车主可以通过智慧油机大屏确认枪号、金额,并选择ETC或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完成付款后,智慧油机会自动打印小票。
可以说,这个集合能源服务、车后服务、零售服务、餐饮服务于一体的能源零售新物种,让传统油站实现了跨越原有业务边界的多元经营,以及商业模式的升级,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
不管是产品性能本身,还是企业运作架构,如果想实现智能化,实现更多功能,甚至是更高的安全性,能链所打造的出行能源补给网络都是很好的路径。很多传统能源补给站很难突破这个天花板,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样的固有偏见、甚至两极分化的格局将被先行者打破。
今年是古老的汽车工业诞生135周年,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刻,我们看到能源革命、智能化革命正在和传统汽车产业迎面碰撞,喷薄出了璀璨的火花。
不远的将来,人们的交通出行必然是智慧互通的,车辆不再是人与人交流信息的阻碍,而是成为车内人员与外界的信息通道。
在5G、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驱动下,能链所打造的出行能源补给生态,会让每一位用户、每一个未来交通参与者,都能与世界自由对话。
一切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