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用30年证明:文化真的可以驱动成长
11月18日,比亚迪在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小漠工业园举行了30周年庆典暨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
2024-11-20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谷博文
11月18日,比亚迪在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小漠工业园举行了30周年庆典暨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
比亚迪,无疑是中国汽车市场上迄今为止前所未有的存在。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这家公司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从行业边缘冲上高峰,成为中国第一大乘用车制造企业,一举扛起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大旗。面对这样的势如破竹,有人讽刺,有人吹捧,有人钦佩不已,有人嗤之以鼻,还有人戴着放大镜四处搜寻其“短板”。但在这个浮躁的市场中,没有人沉下心来以事实为依据,仔细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真实驱动逻辑。
暂且放下这些纷争,回归事实。比亚迪从1994年仅有20人的小团队,到如今拥有近百万员工、年销接近400万的世界级企业,其成长速度和体量令人惊叹。这种“逆风飞扬”的背后,似乎并不是一个偶然、机遇二字能够完全概括的,也绝不是单靠小聪明或一时的运气就能实现的。它的背后,一定蕴藏着某种逻辑。
在这次庆典活动现场,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给出了一种答案,他将比亚迪的成功归结于一种独特的企业基因——工程师文化。正如他所言:“即便我们所有的财产,包括厂房、专利、股票全部消失,只要工程师还在,比亚迪随时可以东山再起。”
用王传福的话来讲,在比亚迪,这种工程师文化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1
敢想敢干:工程师文化的诞生与成长
1994年,比亚迪在深圳成立。一个由20人组成的小团队,选择了一个门槛极高的行业——镍电池制造。
他们面临的挑战显而易见:日本企业垄断了相关技术,进口设备价格昂贵,技术壁垒几乎不可逾越。但比亚迪并没有退缩,而是用“人+夹具”的方式,自行设计生产线,将成本压缩至日本同类设备的1/15。这种大胆的尝试,成为比亚迪突破行业局限、开辟发展路径的起点,也奠定了企业文化的基石。
比亚迪方面对工程师文化有过诸多的定义,但笔者更愿意将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概括成:“敢于挑战”、“追求极致”和“创新驱动”三个维度。
敢于挑战:突破技术壁垒的初心
比亚迪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对挑战的接纳。无论是进入镍电池领域,还是后来转向锂电池生产,比亚迪始终选择了最困难但也最具前景的路径。尤其是在锂电池技术尚未成熟的年代,比亚迪大胆投入研发,克服了锂电池直放电和循环寿命等核心难题。这些努力不仅让比亚迪成功进入全球电池行业的头部阵营,也展现了企业对技术突破的渴望和决心。
2003年,比亚迪进入汽车制造领域,更是这种文化的延续。当时,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比亚迪几乎没有行业经验。王传福带领团队通过购置十几辆主流车型进行拆解和研究,迅速掌握了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并推出了第一款量产车型F3。这种从零开始的大胆尝试,使比亚迪迅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也展示了其敢于迎难而上的企业精神。
追求极致:从生产工艺到行业领先
在比亚迪,追求极致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态度。从镍电池生产到锂电池研发,比亚迪通过持续优化工艺,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例如,在刀片电池的研发中,比亚迪团队大胆采用叠片工艺,这一技术虽然当时在行业中较为生疏,但比亚迪却凭借其技术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实验,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最终推出了兼具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的刀片电池。
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产品上,也融入了比亚迪的管理实践中。公司的内部研发团队被赋予高度自主性,工程师们需要从头设计设备,甚至连生产设备本身都要优化改进。以刀片电池为例,从构想到成品,团队不仅开发了全新电芯设计,还自主研发了与之匹配的生产设备。这种全面掌控的能力,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升了技术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创新驱动:以长期投入换取未来
1999年,比亚迪设立了“中央研究部”,引入了当时国内少有的先进设备,如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用以攻克电池关键问题。从最初的电池研发到今天涵盖汽车、电池、电子等多领域的技术布局,比亚迪始终在探索新技术中寻找突破口。
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中,比亚迪以电池为核心优势,不断延展到动力总成、电控系统等上下游技术。正是这种对技术全链条的掌控,让比亚迪能够率先实现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的转型。
尤其是在2020年推出的“刀片电池”技术,彻底改变了行业对电动车电池安全性的认知。这个历时数年的研发项目,不仅巩固了比亚迪的技术领先地位,也为其市场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撑。
用王传福的话来说,比亚迪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工程师文化的胜利。
在全球新能源车市场竞争加剧的今天,比亚迪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活力,这背后正是工程师文化赋予企业的韧性。
2
“逆常规”与“厚积薄发”:工程师文化如何撑起比亚迪的未来
工程师文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力,也是比亚迪面对未来复杂市场的底气。
从电池到整车制造,从国内到全球市场,比亚迪用三十年的实践证明,自主创新与技术信仰是企业最坚实的依靠。
在2010年至2019年间,比亚迪经历了长达10年的市场低谷。彼时,新能源车市场尚未真正爆发,传统燃油车仍是主流。面对这样的困境,比亚迪并未选择转型或妥协,而是坚持对新能源技术的长期投入。这当中有个很重要的前提是足够多的工程师,让比亚迪坚信可以坚守到新能源春暖花开的那一刻。
在这10年间,比亚迪保持了高额的研发投入。例如,2019年,比亚迪的净利润仅为16亿元,而研发支出却高达80亿元。这种看似“逆常规”的做法,在市场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比亚迪始终坚信,研发投入不是“烧钱”,而是在“存钱”。正是这种技术信仰,让比亚迪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储备,从而在2020年后新能源车市场全面爆发时实现了厚积薄发。
长期主义的另一面,是对市场耐心的坚持。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市场需求尚未形成规模的情况下,比亚迪通过燃油车、混动车等业务反哺新能源车研发,同时积极探索国际市场机会。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让比亚迪能够在多次行业震荡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拆车文化”到技术驱动,从模仿到自主创新,从短期收益到长期主义,比亚迪在成长过程中一步步探索和完善了工程师文化的内涵。
这种文化不仅塑造了企业的技术基因,也成为其面对市场挑战时的精神支柱。比亚迪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企业的成长不仅仅依赖于技术突破,更在于背后持续不断的文化支撑。正是工程师文化的蜕变与成长,为比亚迪的今天埋下了伏笔。
3
从技术创新到管理哲学:比亚迪工程师文化的进化之路
站在今天回头看,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不仅是一种技术追求,更是一种深刻的管理哲学和组织文化。它不仅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也塑造了企业的长期战略、内部协作方式以及市场应对策略。这种文化的内涵不仅局限于技术本身,更贯穿了比亚迪成长的方方面面。
尊重工程师:技术是企业的基石
发扬工程师文化,意味着首先要尊重工程师。
截至2024年,比亚迪拥有11万名工程师,其中硕博比例接近70%,更体现在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中。
在比亚迪,工程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执行者,而是创新的推动者,甚至在很多时候是决策的重要参与者。这种地位的确立,与创始人王传福的技术背景和理念密不可分。他强调:“工程师是比亚迪的灵魂,只要工程师团队还在,比亚迪随时可以从零开始。”这并非夸张之词,而是比亚迪长期以来形成的信念。
这种对工程师的尊重贯穿于企业的每个层级。从研发到生产,技术团队始终被赋予充分的空间与资源。例如,在刀片电池的开发过程中,技术团队不仅主导了整个研发流程,还在测试与优化阶段拥有极大的自主权。这种信任与赋能,让工程师团队不仅能够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还可以探索行业前沿。
同时,比亚迪还在内部建立了完整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包括以实践为核心的“拆车文化”、跨学科的联合研发项目以及人才内部流动机制。这些机制不仅强化了工程师的技术能力,也为公司储备了大量复合型人才,形成了一支经得起市场和技术双重考验的队伍。
以问题为导向:深挖问题本质
“追根究底”是比亚迪工程师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技术研发中,更贯穿于企业的日常运营。比亚迪倡导一种不轻易满足、不轻易放过问题的工作态度,强调对每一个技术难题和管理漏洞都要追溯到本质。
以刀片电池的研发为例,这项技术的突破并非偶然。传统锂电池长期存在安全隐患,而比亚迪从一开始就将其视为核心痛点,组织技术团队从材料、电芯设计到制造工艺逐一攻克。研发过程中的每一次失败,都成为技术迭代的关键节点。最终推出的刀片电池,不仅极大提升了电池安全性,还在成本和空间利用率方面实现了革命性改进。
这种“深挖问题”的工作方式,还表现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比亚迪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能把今天的问题带到明天。”无论是生产设备的故障,还是产品质量的瑕疵,都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被分析、记录,并找到解决方案。这种实时反馈机制,让比亚迪能够快速发现并改进问题,从而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垂直整合: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
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是其工程师文化在商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从电池、电机到整车生产,比亚迪掌握了每一个核心环节。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供应链的复杂性,也让企业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
垂直整合的成功,离不开技术的深度参与。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为这种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例如,在动力电池领域,比亚迪不仅是生产者,更是技术规则的制定者。刀片电池、易四方技术等创新成果,不仅让比亚迪在新能源车的性能和安全性上领先同行,也让其在供应链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种模式的价值,在疫情期间的供应链危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当全球芯片短缺导致许多车企减产甚至停产时,比亚迪凭借自主研发的车规级芯片,保持了产能的稳步增长。这一优势,不仅彰显了比亚迪在核心技术上的掌控力,也验证了垂直整合模式的战略意义。
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内涵还延伸到企业的管理和运营中。例如,比亚迪内部强调“从0到1”的自主创新精神,拒绝盲目引入外部方案。虽然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能增加了研发成本,但从长期看,它让比亚迪积累了足够深厚的技术底蕴,也为企业赢得了更高的市场话语权。
从尊重工程师到垂直整合,从追根究底到长期主义,比亚迪的文化价值早已超越了技术本身,成为其面对市场风云变幻时最稳固的基石。
4
工程师文化,其他企业学不学得来?
比亚迪的三十年发展历程,不仅体现了企业自身的演变,也揭示了一种特定文化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的重要性。这种文化对技术的尊重和对问题的深入追究,为行业提供了启发,同时也揭示了未来可能的方向。
近年来,比亚迪加速了全球市场的扩展。截至2024年,其新能源汽车产品已覆盖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这不仅是商业布局的成果,也是工程师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次实践。全球化过程中,比亚迪面临技术输出与文化适配的双重挑战。如何让中国本土培养的工程师文化在国际团队中发挥作用,是比亚迪持续探索的方向。这种文化的输出并不是直接照搬,而是通过合作、适应和优化,使技术创新能够在不同市场落地。
随着行业逐渐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工程师文化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已经通过刀片电池、混动系统等技术取得了市场领先地位,但在智能驾驶和软件开发等新兴领域,其优势并不明显。这些领域需要新的技术积累,同时也考验企业在组织结构上的灵活性。
比亚迪近年来显著加大了在智能化领域的投入,如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平台和智能座舱系统。尽管这些技术已经初具成果,但与专注于智能化的科技公司相比,仍存在竞争压力。工程师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能否快速适应并推动技术跨越,将直接影响比亚迪未来的行业地位。
比亚迪坚持工程师文化带来的结果已经表明,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文化建设和技术投入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比亚迪通过对工程师文化的坚持,将技术研发与产业实践深度结合,这种模式为其他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然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并非完美无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领域的拓展,这种文化面临新老员工融合、智能化需求增加等问题的挑战。如何平衡效率与创新、短期目标与长期投入,是比亚迪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在行业快速变化的背景下,比亚迪的经验也提醒其他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的积累,也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在技术驱动的行业中,只有对技术保持持续关注,同时将文化融入管理和决策,企业才能在竞争中保持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