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华60载,丰田为何成为中国车企出海“教科书”?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风云变幻的当下,中国汽车行业正处于关键的发展十字路口。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11月中国乘用车月度产销量首次均突破300万辆大关,创下历史新高。然而,在这繁荣的表象背后,行业发展的隐忧不容忽视。
2024-12-20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风云变幻的当下,中国汽车行业正处于关键的发展十字路口。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11月中国乘用车月度产销量首次均突破300万辆大关,创下历史新高。然而,在这繁荣的表象背后,行业发展的隐忧不容忽视。
一方面,国内市场中的内卷式竞争严重,“以价换量”带来的行业整体利润下滑问题仍然严峻。另一方面,尽管越来越多车企将视线投向海外市场,但海外市场的贸易壁垒和地缘风险给车企的市场拓展带来了诸多的严峻挑战。
在此背景下,如何突围内卷竞争并且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成了摆在各家车企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业内人士看来,在中国车企即将迎来由大到强的关键时刻,出海已经成为各家车企的“必选项”,或许各家企业更应该从那些在全球化征程中有着多年深耕的跨国车企身上汲取丰富的经验。而常年霸榜全球销量第一的丰田,便是这样一个极具借鉴价值的“生动案例”,其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更是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缩影。
回顾丰田在华的一甲子历程,就会发现在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丰田始终凭借着稳健的步伐和极具前瞻性的战略持续向前,其全球化发展战略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甚至是全球汽车工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堪称是一部车企出海的“教科书”。
01
丰田“精益生产方式”依然是车企学习的案例
很多人认识丰田是从一句曾经被载入教科书中的经典广告语开始——“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一融入本土文化的营销思维方式也帮助丰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迅速打开中国市场。
而丰田与中国的故事要从60年前开始讲起,在1864年,皇冠作为丰田出口中国的首款车型,在广交会亮相。据说当时有一位顾客一次性买了10辆皇冠汽车,这也成为了其进入中国的重要契机。丰田也成为最早和中国接触的国际车企之一。
此后,丰田顺势推进中日双方汽车工业互访的进程,积极寻求与中国汽车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与多数合资企业以整车工厂作为在中国发展的开端不同,丰田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将自己的产品理念、生产技术、管理经验也逐步带到了中国。
1971年,丰田汽车代表团访华,也迈出中日汽车交流的重要一步。1978年6月一汽考察团访日,对丰田生产线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从此开启了中国车企对丰田模式的全面学习。1980年,丰田在北京建立了国际车企在中国的第一个售后服务中心,同年还成立了北京办事处,推动了中国在汽车售后服务领域的专业化发展。
到1981年,丰田“精益生产之父”大野耐一访问一汽,并指导建设两条模范生产线,在此后的巡回学习讲座中,国内逐渐掀起了学习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的热潮。到90年代,丰田技术援助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变速箱分厂成为首个学习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的“样本工厂”。对于彼时还稍显“青涩”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说,丰田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也是一位深度参与者和同行伙伴。
在很多业内人士和企业高管看来,丰田的精益生产理念依然是帮助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最佳范本,尤其在中国汽车产业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生产制造的优化和改进,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甚至在不久之前,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再次明确提到,“要向丰田学习,在质量上、可靠上把它充分做足。”据悉,十年前,魏建军在到日本考察之后,就义无反顾地决定从2004年引入丰田精益生产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丰田早在1990年就意识到了本土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沈阳成立了中国汽车工业丰田金杯技工培训中心,分享先进的制造理念和方法,34年累计培养超过4.38万名中高级技能人才,这些人才不仅为丰田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丰田还在天津设立众多零部件企业,完善本土汽车产业链布局,也为接下来的合资企业建设打造了生产基础。
无论是在技术输出方面倾囊相授,还是于人才培养领域精心耕耘,皆有力地证实了丰田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绝非仅仅局限于“卖车”。实际上,丰田已然深度融入中国汽车工业体系,切实担当起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参与者角色,与中国汽车产业紧密相连,其影响力渗透至产业发展的多个关键层面,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整体进步持续贡献着力量并产生着深远且积极的作用。
02
持续锻造本土化研发能力
到21世纪,中国汽车工业也开启了高速发展的进程,丰田也开始全面发力。
2002年,一汽与丰田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一汽丰田诞生。2004年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南北丰田格局形成。2005年雷克萨斯在中国第一家经销店开业。由此开启了丰田在中国的高速发展。
丰田皇冠、凯美瑞、汉兰达、普拉多等等经典车型快速进入中国市场。丰田也是当时唯一在中国市场同步投放海外全产品线车型的车企,充分彰显其对中国汽车市场的高度重视。也正是基于丰田长期坚持的精益生产方式,其拥有一套极为严格且高效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一直坚持“高QDR”(Quality品质、Durability耐用性、Reliability可靠性)的理念,让“开不坏”的丰田在中国快速打开市场,也塑造了丰田品牌值得信赖的标签。
值得一提的是,丰田也在中国汽车步入新能源时代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2005年,丰田与清华大学成立了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致力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政策研究、学术交流以及人才培养。同年,全球首款混合动力车型普锐斯就在国内正式投产,率先开启中国混合动力市场。2006年,丰田与清华大学启动了在环境、材料、能源以及车辆安全技术领域的共同研究。2019年,丰田与清华大学成立联合研究院,开始尝试打破传统领域壁垒的跨学科研究专项,面向未来移动出行社会的城市规划、能源管理、绿色无废、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展开共同研究,以期发挥更大社会效益。截止目前2024年,联合研究院第二期合作项目已开启。
2010年,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成立,2011年时任丰田社长的丰田章男在研发中心开工仪式上喊出“中国最重要”,丰田深化本土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落地。这是丰田在全球的第六家研发中心,也是丰田海外规模最大的研发中心。主要致力于推进丰田环境技术的本地化研发,重点研究混合动力技术以及作为其应用型技术的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技术等。这标志着丰田全球总部对合资企业的技术支持战略性地转移到中国本地。
十余年间,TMEC积极推动了丰田先进技术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这其中首先就是混动技术的国产化研发。2015年,搭载国产化动力总成的车型卡罗拉双擎、雷凌双擎上市。从此那句“世界上只有两种混动,一种是丰田,一种是其他”广为流传。2015年到2020年5年时间,丰田混动车型在华累计销量从10万辆突破到100万辆。而第二个100万辆的突破仅仅用了2年,截止目前,丰田混动车型在华累计销量已达到330万辆,这无疑再一次验证了丰田本土化研发的的巨大成功。
此后,丰田继续深化在中国的本土化研发战略,不断拓展其新能源汽车产品线。2023年10月,丰田中国对外宣布,中国最大研发基地TMEC正式更名为“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IEM by TOYOTA)”,这一改变意味着丰田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其将进一步强化智能化、电动化技术的现地化研发,以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回顾丰田在华发展的各个时期能够发现,其始终秉持着一种独特的发展理念,即并非仅仅着眼于销量数字的增长以及市场规模的盲目扩张,而是秉持长期主义发展理念进行前瞻性布局,在保证品牌差异化优势稳固的基础上,始终保持对市场需求变动以及行业发展走向的敏锐洞察力,力求通过精准把握这些变化趋势,更好地适应并扎根于中国汽车市场,而这无疑为刚刚起步出海的车企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03
抓住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新机遇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汹涌的当下,合资品牌也在加快新能源转型步伐。而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全球车企巨头丰田,早已意识到中国本土企业的开发优势与合作价值,并在2019年全面开启了“产业研”各方面的本土合作升级。
2019年,丰田与比亚迪签订合作协议,2020年3月,双方的合资公司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BTET)正式成立,双方在纯电动汽车及其衍生车辆的设计、开发、进出口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开启了中外车企从竞争到竞合的新模式。在其看来,面向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实现共创共赢,丰田也以更加本土化的战略布局与产品研发探索“扎根中国,反哺全球”的“反向合资”新模式。
在智能化发展最为迅速的中国市场,丰田积极与本土企业进行合作。2019年,丰田开始与小马智行开展战略合作,在中国共同推进研发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2020年,丰田以4亿美元领投小马智行新一轮融资。到2024年,丰田中国、广汽丰田与小马智行三方成立合资公司,推动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化、量产化、规模化的高质量发展,首期计划导入千台规模铂智4X Robotaxi,并在主要一线城市进行投放。
2024年,丰田与腾讯开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结合丰田丰富的移动出行产品和腾讯的AI大模型、云、数字化生态等能力,共同打造个性化、多样化的移动出行体验。此外,丰田还与华为、Momenta等等本土科技公司强强联合,展开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多个领域的研发。丰田正在着手借助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领先优势,将在中国的研发成果和经验应用于全球市场,进而推动全球业务的发展。
尽管汽车市场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丰田在华60年的成功经验足以证明,企业若想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必须立足于本土化的持续深耕与投入,始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勇于一次又一次地迎接变革与挑战。只有如此,中国车企才能在出海的征程中披荆斩棘,在全球汽车市场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