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元年真来了?
对此,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明确指出,要实现“智驾元年”,智能驾驶汽车的渗透率需要达到30%至40%,这意味着到2025年,智能驾驶汽车的销量将突破700万辆。这一数字,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025-02-14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谷博文
继DeepSeek的技术突破引发汽车圈热议后,“智驾元年”的话题再次成为行业焦点。
长安、比亚迪等车企纷纷提出这一口号,并发布了全新的智能化战略,不仅降低了智能驾驶技术的价格,还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尤其是比亚迪,宣称其全系车型将标配高阶智能驾驶,并将价格拉低至7万元级别,令行业内外为之一震。此举也引发了余承东对“智驾能用与好用”的微博评论,显示出智能驾驶领域的激烈竞争。
那么,所谓的“智驾元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否真的进入了“平价智驾”时代?
对此,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明确指出,要实现“智驾元年”,智能驾驶汽车的渗透率需要达到30%至40%,这意味着到2025年,智能驾驶汽车的销量将突破700万辆。这一数字,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结合近期比亚迪、长安汽车车企的智驾战略发布会和近期表现,朱西产分析认为,目前智能驾驶的发展正走在“平价智驾”与高阶智驾并行的道路上。具体来说:
低价普及:通过在20万元及以下的车型上普及智能驾驶技术,车企能够让更多消费者体验到驾驶便利,同时降低智驾的技术门槛。
高端市场竞争:在高端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市场,车企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巩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这样一来,虽然价格有一定下降,但不同档次的智能驾驶体验依然存在较大差异。
同时他特别强调:“平价智驾”远不等于“加量不加价”。许多人理解的“加量不加价”并非真正的平价智驾,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市场竞争进行的降低成本,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
实际上,很多车企当前推向市场的“平价智驾”,仍然是对智能驾驶功能的基础应用。例如,比亚迪在低价车型上采用大疆、地平线和Momenta等低成本方案,这些方案的主要目标是提升性价比,增强竞争力。然而,这些系统虽然具备一定的智能驾驶功能,但远未达到高阶智驾的标准。
对于“平价智驾”来说,最关键的是技术的进步。过去,激光雷达和高精度传感器是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但这些技术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普及。如今,基于视觉的智能驾驶技术逐渐成熟,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等硬件的成本较低,成为市场的主流。这样的技术进步不仅降低了传感器的采购成本,还提升了生产灵活性。
以比亚迪为例,目前其在10万元以下车型上应用的低成本智驾系统成本不到5000元,这使得这些车型能够实现一定的智能驾驶功能。根据四维图新的数据,类似的智能驾驶系统成本已降至3000元左右,甚至可以用于5万元级别的车型。
比亚迪虽是今年首个官宣“普及智驾”的车企,但在2024年年底时,包括长安、奇瑞等车企已经在该方面进行了类似的战略布局。朱西产直言,接下来将有更多车企在平价智驾方面发布战略规划,如果他们不尽快拿出方案,比亚迪今年或直逼600万辆,届时很多车企在智能新能源市场中将更无机会所言。
然而,技术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所有车型都能实现相同的智驾功能。朱西产指出,目前智能驾驶技术的成本差异主要体现在算力和传感器上。要实现真正的城市NOA功能,激光雷达和高算力AI芯片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技术在20万元以下的车型中尚不普遍。因此,虽然低价智驾正在普及,但真正的高阶智驾技术,尤其是在城市NOA领域,还处于成本较高的阶段。
目前,比亚迪的城市NOA功能尚未下放至20万元以下车型,而小鹏汽车则计划在2025年将城市NOA功能下放至15万元左右,这使得华为、理想等企业在高阶智驾技术上的优势愈加明显。
一项数据表明,在2024年新能源汽车中,主要销量仍集中在价格15万元-20万元价格区间中,25万元以下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接近80%。但据相关调查同级显示,目前高阶城市NOA仍大多应用在25万元及以上的豪华车型中。
总的来说,尽管“平价智驾”正在加速普及,但距离真正的“智驾元年”仍有一定距离。当前,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不仅仅是价格下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技术的成熟与升级。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低阶智驾系统进入市场,但高阶智驾依然受到技术与成本的双重制约。
从长远来看,智能驾驶的普及将带来更加智能的汽车体验,但这一过程将是渐进的。2025年,智能驾驶渗透率达到30%至40%的目标,或许将成为智能驾驶的真正“元年”,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消费者都能轻松享受到“平价智驾”。真正的“平价智驾”还需时间积累技术,并在更广泛的市场上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