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长安量产版L3演示成功 对中国汽车自动驾驶有四大意义
3月10日傍晚,长安汽车在重庆公开演示“量产版”L3级自动驾驶功能,一辆UNI-T在城市快速路上行驶了大约30分钟,演示过程中,长安汽车智能化技术研究所所长梁锋华坐在驾驶席,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坐在副驾位置上向观众讲解。车辆在演示路段,驾驶员基本处在脱手、脱脚状态,在低速行驶状态下,还可以“脱眼”,即不必目视前方。可以说,演示取得了成功。
2020-03-12 | 出处: 苏雨农的长镜头 | 责编: 崔浩凯
3月10日傍晚,长安汽车在重庆公开演示“量产版”L3级自动驾驶功能,一辆UNI-T在城市快速路上行驶了大约30分钟,演示过程中,长安汽车智能化技术研究所所长梁锋华坐在驾驶席,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坐在副驾位置上向观众讲解。车辆在演示路段,驾驶员基本处在脱手、脱脚状态,在低速行驶状态下,还可以“脱眼”,即不必目视前方。可以说,演示取得了成功。
长安L3自动驾驶演示中“脱眼”的桥段
演示当天,重庆天气不错。朱华荣在直播中也表示,重庆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可以说,这次自动驾驶演示,对于疫情笼罩下,销量严重下滑,生产无法完全保证的汽车行业来说,是一道曙光。2月,工信部、发改委等十一部委刚刚下发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对智能网联领域是一大促进,长安汽车此举,适逢其时。具体来看,有以下四方面重要意义。
第一,加快自主品牌L3级自动驾驶落地的过程
对于头部自主企业和造车新势力而言,对“新四化”的理解和实践,早已成为这些企业体现竞争力的抓手。和合资企业相比,自主品牌之前靠“性价比”取胜,而如今,他们在贴近科技前沿,把握新时代用户的需求方面更加积极和迅速。虽然包括向丰田、大众等国际巨头的老大,已经纷纷警示,再不向高科技移动出行公司转变,就有被时代所抛弃的风险。然而,坐拥中国市场的良好业绩,这样的理念传递到中国的合资厂,乃至引发行动,还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自主品牌早已在这些方面领先一个身位,对于“新势力”而言,更是安身立命之本。
自动驾驶更是这些企业关注的重点,很多车企都投入巨资,或者联合国内外主流互联网巨头、零部件供应商深入合作。据《高工智能》披露,目前国内在售车型,自主品牌L2级自动辅助驾驶车型配置比例为7.8%;合资品牌为10.6%。今年1月,搭载L2功能的自主品牌新车上险量榜单排名中,长城、吉利、宝骏排在前三位。考虑到价格的差异,应该说,这些自主品牌将配备L2级的价位门槛降低了不少。历次展览、会议中,很多自主品牌和新势力企业都提出了L3、L4的进阶计划。然而查询报道可见,对比2017-18年间提出的目标,有些企业并未能按期实现。
由此可见,自动驾驶在实现过程中,无论是技术能力、数据积累,还是法律法规的健全,都会面临不少问题。真正能够将L3落地量产,或者说是明确喊出目标的,可以说凤毛麟角。长安此前多次表态,在2020年实现L3量产,如今是初步实践了诺言。3月5日,长安汽车在线上发布了UNI-T,发布会上长安称该车具备L3功能。去年10月,广汽新能源发布Aion LX时,称该车已经具备了L3的技术水平。就在长安发布UNI-T前几天,广汽新能源进一步证实,搭载L3功能的Aion LX将于今年7月交付。
当然,具体交付时间,肯定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地有关。就在更早之前,去年4月份,上海车展前夕,上汽乘用车发布了荣威Mavel X PRO,称其为“全球首款达到L3级智能驾驶水平的量产车型”。只是有待于法律允许,才会正式上市。在10日进行的直播中,朱华荣也称,UNI-T已经具备了L3量产的功能,但是6月上市的产品,未必具备该功能。需要等国家相关法规实施之后,配备L3功能的UNI-T才能上市。
不论如何,自主品牌“首个”量产L3的车型,是莫大的荣耀,也是一种考验。“量产”不同于实验。在展会或者相关活动上,可以看到测试车辆架着传感器,后备箱里塞满了仪器,这种形式下达成高阶自动驾驶,和“量产”不可同日而语。量产意味着按照车规标准生产,意味着通过相关行业机构的认证,意味着历经大量的测试。朱华荣称,L3是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分水岭,说明事故责任由人部分转移给自动驾驶系统。这就对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涉及到的因素,要比L2高出很多。例如,L3在低速状态下可以让驾驶员“脱眼”,交通状况变化时需要在自动驾驶和人驾驶之间做出切换,这就需要从感知到决策和执行留有足够的冗余,这里存在包括软硬件成本、技术实施等多方面问题。长安敢于先吃螃蟹,就同时肩负了荣誉和风险。
根据媒体报道整理的部分车企L3级自动驾驶量产时间
第二,促进相关自动驾驶政策、法律法规的推进。
如上文所述,目前包括长安、广汽、上汽在内的多家企业发布量产L3功能的车辆,受制于法律法规。反过来理解,一旦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必然会引发L3级量产上市的小热潮。
无巧不成书的是,在长安汽车举行这场演示的前一天,工信部发布公示,披露了中国自动驾驶分级标准,将从2021年元旦起实施。其中,3级(即L3)被界定为“有条件自动驾驶”,驾驶自动化系统在其设计运行条件内持续地执行全部动态驾驶任务。在演示中“驾驶”车辆的梁锋华,正式参与制定标准的专家之一。
工信部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中,驾驶自动化等级与划分要素的关系
在活动现场,重庆市政府相关领导表态,全力支持辖区内的企业。演示过程中,朱华荣也幽默的表示,活动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合法合规,不会出现当年李彦宏演示自动驾驶时,遭到警方批评的尴尬。如今的情形,不比当年长安汽车组织2000公里无人驾驶测试的时代。相关政策法规,可谓呼之欲出。
2月份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提出,到2025 年,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这个标准基本可以理解为L3级的话,那么还有不到5年时间。《发展战略》还提出了构建智能汽车法规标准体系方面的需求,包括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认证认可等方面。特别提到了对“机器驾驶人”认定、责任确认、网络安全、数据管理等法律问题及伦理规范研究,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包括长安在内,多家企业的量产L3需求逐步浮出水面,也会倒逼有关部门加快法律法规的推进工作。此前出台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将为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提供基础性支撑。
第三,对公众科普,用实践证明L3的价值。
自动驾驶领域公认的L1-L5级标准,并非逐级实现的过程。很多企业都认为,L3是鸡肋,可以从L2直接跳到L4。这是因为, L3尚属于“有条件”的自动驾驶,首先是必须限定在特定的道路条件下,其次是司机不能完全解放双眼,特别是在速度较快的情况下,需要目视前方,随时接管驾驶。这样司机在驾车的大部分时间仍然需要集中精神,只是形式上双手可以脱离方向盘。而接管的过程,是在系统提示司机的前提下进行,在这个阶段,是不是人和车共同承担责任?频繁切换的情况下,司机是不是更累?这给自动驾驶的本质目的打了个问号。听起来,L3更像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却不一定是起到实质作用。
但是,L2仅仅是起到驾驶辅助作用,更多可以看成以主动安全装置为主。而L4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两者之间差异巨大,实现起来需要较长的过程。那么L3给予驾驶者的价值究竟是什么,长安汽车组织的这次演示,可以说是一次鲜活的科普。不但对长安汽车所理解的L3级自动驾驶功能进行了讲解,在演示中,也示范了大部分驾驶情况。演示路段比较复杂,包括弯道、桥梁、隧道、拥堵等情况。无论是正常行驶,加速变道超车,应对加塞车辆,还是拥堵状况下司机“脱眼”,以及正常行驶时对司机的警示,都有所展现。
长安L3自动驾驶演示中,车辆自主变道
从直播视频中可以看到,驾驶过程相对比较平稳,没有出现什么意外和严重的顿挫。其实由“机器”控制的车辆,不像人类受到情绪等外界干扰的影响,在行驶中会更为精确。朱华荣就笑称,车辆自动过弯的动作比梁所长还有好。作为企业的总裁,朱华荣一直谈笑风生,也展现了他对自家产品的信心。演示活动通过29个媒体平台进行了直播,相信很多消费者都对自动驾驶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和车展上驾着仪器的测试车相比,感觉自动驾驶的普及已经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
第四,展示了长安汽车的技术实力。
长安汽车的技术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说,团队在2016年就已经掌握了L3的技术,这几年都是在为“量产”而努力,不断测试和改进。确实,从技术的拥有,到商业化,是艰巨的过程,但是这一表述,也体现了长安在自动驾驶方面的长期投入与积累。
长安汽车坐拥兵装背景、国企身份、地方支持,这些年来,自主品牌的发展虽有挫折和反复,总体来说是稳步上升的局面。近年来,在设计、动力总成等方面都进步迅速。在自动驾驶领域,长安起步很早,2009年就成立了团队;2011年长安在底特律成立了智能化研究院美国中心;2016年,长安完成了2000km无人驾驶长距离测试;2018年,长安发布了“北斗天枢计划”智能化战略,目前已形成中美分工协作、联合开发、各有侧重的研发模式。同时,联合华为、腾讯、百度、恩智浦、博世等企业打造战略联盟。
在昨天的活动中,长安方面还特意的强调了自身的研发实力,称对场景和算法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虽然有众多世界级合作伙伴的支持,但是在软件方面,还是由长安自己来完成,“没有任何供应商可以支持”。本次长安L3的方案,采用了5个毫米波雷达、6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可覆盖3个360度车外环境感知,前方实现5重感知冗余,最大探测距离大于200米,测量精度可达10厘米。应该说,是尽最大努力去寻找效果和成本的平衡点。
3月5日,长安发布了新一代SUV车型UNI-T,10日又专门演示了自动驾驶技术。可以说,通过这两次活动,长安集中展示自己的技术实力,以此作为新一阶段竞争力的保障。
当然,自动驾驶的体验如何,还是要亲身为证。这次长安举办的演示活动,流程顺畅,但是明显可以感觉到,行驶的路段是精心挑选,多次演练的;而且在行驶过程中,演示车辆附近有其他车“保卫”,以防万一。可以说,这次演示是顺利的完成了半开卷考试,后续的效果,还有待于媒体、用户的验证。特别是真正投放到市场之后的表现。传统上,新车上市要经历各种道路、气候条件的测试,但这些是有章可循的。而对于L3自动驾驶而言,并无太多可资借鉴的先例。即便是特斯拉,在没有达到真正的L3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了不少事故。L3真正实现量产之后,所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基于实践,对法律法规的完善,可能需要包括长安在内的各家车企、供应商的共同努力。
工信部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中,界定的L3级中用户与驾驶自动化系统的角色
还有包括L3的标准问题,虽然国家已经有所界定,但是在具体的功能细节上,仍然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如何具体理解“有条件的自动驾驶”。在长安的方案中,系统始终识别驾驶员的行驶状态,如果时速低于40km/h,驾驶员视线就可以离开前方;如果时速高于40km/h,即使驾驶员双手离开方向盘,也必须目视前方,否则系统就会提醒。如果需要换道或超车,也需要驾驶员进行干预(打转向灯),或者由系统建议提醒。所以说,在非低速状态下,对驾驶员的“解放”,还是有一定局限。这也是L3级标准本身的局限所在。但是具体的驾驶体验和行驶策略方面,也有待于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进行修正,也有待于其他品牌产品问世后,才可以有所比较。
不论如何,长安这次L3级量产演示的成功举行,在中国自动驾驶发展过程中,属于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汽车在自动驾驶的单车智能方面,迈向了一个新的层级,也为整体的行业进步,带来了更大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