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紧凑型SUV市场解析 凑齐五点销量才有保障
从今天起,陆续说说紧凑型SUV。从2019年的汽车销量分布来看,SUV虽然不复前些年的暴涨趋势,却已经接替了轿车,成为车市寒冬中,最为坚挺的产品品类。而且,在SUV月销榜单排名前10位中,自主品牌的紧凑型SUV往往能够占据半数以上,可见紧凑型SUV市场的集中度之高。
2020-03-31 | 出处: 苏雨农的长镜头 | 责编: 崔浩凯
从今天起,陆续说说紧凑型SUV。从2019年的汽车销量分布来看,SUV虽然不复前些年的暴涨趋势,却已经接替了轿车,成为车市寒冬中,最为坚挺的产品品类。而且,在SUV月销榜单排名前10位中,自主品牌的紧凑型SUV往往能够占据半数以上,可见紧凑型SUV市场的集中度之高。
2019年SUV销量排行,数据来源:乘联会
整理近一年来的新车列表,不难发现,众多车企没有因为市场的下滑,而放弃SUV新品的推出,反而将宝更多压在紧凑型SUV市场上。星途LX、宝骏RS-5、吉利星越等产品的出现,有望将该细分市场的竞争拉入全新格局。
大概算来,国内的紧凑型SUV市场中,仅自主品牌的燃油车型,尚有一定销量的,就多达50余款。大量新品的涌入,势必让本就拥挤的紧凑型SUV“红海”厮杀更加激烈。榜单前列产品的优势究竟在哪?后来者们又如何“虎口夺食”?难道在消费者眼中只有品牌“真香”定律?从自主品牌“霸榜”的紧凑型SUV来看,有五大方面,是绝对不能居于人后的。
设计
在汽车之家的“用户购车决策因素和产品满意度指数交叉分析”中,紧凑型SUV市场无论身处何种价位区间,外观设计永远处于优势区(关注度高&满意度高)的核心C位。
用户购车决策因素和产品满意度指数交叉分析,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很多人会将汽车设计归结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选项,也有人表示只要看的顺眼,汽车也能成为冲动消费的商品。早年汉腾、陆风、幻速、众泰等品牌,一度靠着借鉴豪华品牌的设计风格,再加上突出“性价比”的配置堆砌,在短时间内博得了不少眼球,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尴尬的制造工艺和产品质量也愈发暴露在消费者面前,更为重要的是,东拼西凑的流行元素,也难以完美融入每款车型当中,颇有弄巧成拙的味道。
"世纪设计大师"乔治亚罗
从2010年开始,自主品牌为了摆脱“抄袭借鉴”的形象,纷纷邀请国际级设计大师加盟,前法拉利著名设计师菲奥拉万蒂、保时捷前设计师哈坎赛拉格鲁、前宾尼法瑞纳汽车设计师Dimitri Vicedomini、"世纪设计大师"乔治亚罗,辉煌的履历和设计能力,一度让自主品牌的设计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甚至达到“国际水平”。然而,一位传奇设计师在整个品牌中的话语权始终有限,自主品牌在技术和成本端的控制导致设计师的思路和量产产品相去甚远,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设计师的妥协或出走。
当前,高度标签化的“家族化设计”得以成为品牌成功的关键。曾有知名设计师坦言:“要赋予品牌基因以生命,重要的是拥有坚固的根基和长远的视野,从而不断发展形成一套固有的品牌哲学体系,并赋予品牌以独特清晰的性格特征。”自主品牌虽然在销量上升时期打造出众多“颜值爆表”的“爆款”产品,但将之打造成家族化元素的却少之又少。尤其在2018年的品牌转型热潮中,不少车企甚至将积攒多年的设计风格“全盘否定”。像是如今的海马,至今也无法找到统一的设计元素。或许某款车型会为其带来一定时间的关注度,但长久来看,这种做法不仅难以延续产品本身的影响力,更难以树立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
反观身处“前排”的自主品牌们,早已不再局限于一位设计师或是外包设计机构。长安、吉利、比亚迪等企业纷纷布局欧美,放眼全球。稳定优质的设计团队,保障了整个品牌的设计体系,在产品迭代时,产品也能够拥有类似大众、奔驰式的特征传承。以吉利为例,无论是新一代产品“Icon”上的“宇宙回响”,还是几何A对于电动化的展现,都隐约透露着对于水波涟漪造型的传承,从而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产品力大幅改变的新品。
模块化架构
模块化架构不是某一细分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却是影响到品牌力和产品力的直接因素之一。类似于自主品牌在设计端所暴露的问题:缺乏建立中长期产品规划、技术规划相结合的模块规划和前置管理机制、开发流程,产品常常会出现“朝令夕改”的状况;再加上工程师团队化作业,人员流动率高,自主品牌经常暴露出“一车一模块”的尴尬局面。即便运气好,出现类似“海马福美来”一样的爆款产品,但没有固定的研发团队和拓展的产品规划,别说是带动品牌下的其他车型销量,就连这些产品自身迭代后,也难以维持原有的销量和口碑。
相比之下,通过单纯的平台化模式衍生而来,跨车种、跨级别的模块通用性,则更能够让车企通过模块化供货和生产模式实现规模化效应从而降低成本。统一的零配件采购与制造工艺板块,也能够高度实现品牌下的产品品质管控。问题在于,如同大众的MQB、丰田更进一步的TNGA架构,均是基于数十年的平台化生产经验积累而来。对于底蕴较薄的自主品牌和一些新兴品牌来说,平台化尚未玩转,模块化架构这样的进阶形式则更是纸上谈兵。再加上大多数自主品牌年产量不过小几十万,甚至不到十万,没有规模化的产品作为支撑,全面推行模块化反倒会增加研发成本。
许多自主品牌已经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并在平台化战略上尝试迈出第一步。但有些品牌并没能在平台化模式下打造出“爆款”车型,反而拖累了平台旗下的其他产品,如同华晨M8X,诞生较早却始终没能在此基础上有更多成就,模块化自然遥遥无期。奇瑞手握M1X、T1X等4个平台却由于产品难以维持体系化周期研发,模块化整合困难重重。
再看自主品牌的领军者们,吉利针对旗下产品快速进行模块化整合,不断精简产品体系,形成了如今的“CMA架构+KC、FE、CV三大平台”,并打造出领克02、博越GE等精品紧凑型SUV产品。长城同样在CH、K平台等基础上打造出EB平台,可供全系列的H系和WEY系列车型提供模块化支持,从而保障了衍生和迭代车型的品质基础。
动力总成
将时间退回到2000年初,自主品牌在“三大件”上的技术积累,成为了阻碍消费者选择自主车型的硬伤。发动机技术、底盘调教几乎全部逆向研发合资产品,致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主品牌在动力总成方面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2019“中国心”十佳发动机榜单
巧合的是,在飞速发展的近10年间,自主品牌不仅找准了SUV品类作为发展路线,在“三大件”的研发能力上也突飞猛进。尽管在面向国际市场的“沃德十佳发动机”评选中,尚未出现自主品牌的身影,但就中国市场而言,“中国心”十佳发动机对自主品牌们的发动机技术,还是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在2019年的“中国心”十佳发动机榜单中,长安的蓝鲸1.4T高压直喷发动机、长城的GW4C20B 2.0T汽油机,已经能够与日产VC-TURBO超变擎、第八代Ecotec 1.3T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等国际水平发动机齐名。发动机的参数调教上,更是有不少自主品牌已经实现了对合资品牌的超越。
长城7DCT湿式双离合变速箱
变速箱方面,长城、奇瑞、长安等品牌也积极加大对DCT双离合变速箱的投入,并已经在哈弗F7、瑞虎7等主流紧凑型SUV上完成了实装。
客观来讲,自主品牌在“三大件”上的正向研发并不算久,相较合资品牌的全新技术和匹配调教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相比过往,东南、华晨等品牌,单纯依赖合资品牌技术却始终无法突破技术封锁,如今拥有自身研发体系的自主品牌们已经能够将燃油车的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在手中,从而在未来的整车研发和结构布局上拥有更大的自由度,整车成本也将更加利于管控。
智能化
如同当年智能手机的崛起需要消费者的适应,通过自主品牌对车机智能化的推动,消费者正在逐渐对智能网联系统产生依赖和需求。据统计,2019年,79%国内消费者表示认可车联网相关功能带来的价值。这也意味着虽然智能化与网联化还未成为消费者购车的决定性因素,但其附加价值却能让消费者为产品加分。
图片来源:德勤2019消费者调研
众多自主品牌的紧凑型SUV中,车联网系统的加入近乎成为同级标配。一方面,基于手机操作系统层面的车载互联生态已经越来越成熟,以苹果Carplay以及国内市场百度Carlife为代表车载互联生态正在不断迭代和升级,支持的程序越来越多,稳定性也变得更加出色。另一方面,一些车联网企业另辟蹊径,通过直接使用手机的算力,放弃了车机落后繁复的硬件堆砌逻辑,实现了硬件“无限迭代”,不仅节约了车机成本,在语音识别、程序切换上体验速度也更快。
基于当下车联网生态,其最终展现形态也并不固定。有些车企主攻情感化塑造,有些车企则在打造独特的黑科技。博越Pro上能和车主无间断对话的语音,或是蔚来OS 2.0所配备的NOMI机器人。
蔚来NOMI机器人
在车联网的开发端,不同车企的选择也不尽相同。比亚迪DiLink便是基于安卓底层系统自研的代表之一,也有如同上汽乘用车,选择接触基于AliOS系统的斑马智行。甚至有更快的车企进入到生态打造环节,诸如吉利投资亿咖通,自行研发车联网。
在智能驾驶方面,自主品牌在开发选择上同样与车联网类似。类似长安二代IACC技术、蔚来Nio Pilot等自主研发的占比更高,其他品牌则更多选择与百度Apollo等平台合作来完成开发。
市场细分
国内紧凑型SUV市场细分化,图片来源:《2019中国汽车消费趋势报告》
通过尺寸、风格、动力、定价等产品特征的变化,拓展已有细分市场,形成多样化产品矩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市场进一步细分化,精细化运营将成为制胜关键 。
专注于SUV产品的长城在产品细分领域做到了极致,通过哈弗品牌H、M、F三系产品,不仅完成了针对不同消费人群的产品变形,还兼顾了新老产品、技术的过渡问题。对于红、蓝标的尝试同样是哈弗在细分市场的极致化尝试。彼时仅仅H6一款产品就多达数十款细分配置车型。
但是,过度的细分化带来市场选择机会增多的同时,也造成了产品的冗余和市场分析的负担。于是,更加精简优化的升级版车型,成为了全新市场竞争中车企更加垂青的选择。自去年8月以来,荣威RX5 MAX、博越PRO陆续上市,一时间,自主品牌纷纷化身“英文通”,在产品命名方面向手机厂商看齐,“MAX”、“PLUS”、“PRO”成为紧凑型SUV市场抢手热词。不局限于同级别产品的细分内耗,转而将市场瞄准紧凑型SUV和中型SUV之间的升格区间。通过车型尺寸、动力、配置的进一步升级,新产品实现了与现有产品同堂销售,从而实现了更全面的市场覆盖。
哈弗F7x
不止于产品的升级,自主品牌也有一部分具有实力的车企在不断尝试品牌形象的提升和个性化车型的打造。WEY和领克的出现,便是长城和吉利的另一种市场精细化的展现形式。领克01、WEY VV5等产品将自主品牌的紧凑型SUV售价区间直接拉升至15万元以上。另外,面对高端用户的个性化追求,品牌还则选择通过GT、轿跑SUV车型的变形来迎合消费者需求,如哈弗F7x、吉利星越对于跨界市场的探索。
整体而言,众多自主品牌诞生时间已久,但能够在黄金发展的十数年间,真正找准方向,实现快速发展的车企屈指可数。面对如今越来越多合资品牌在紧凑型SUV的布局,自主品牌想要坚守阵地并非易事。换言之,回首头部自主品牌们的发展历程,自主创新与技术积累尤为重要,在消费端仍旧高度认可自主产品的前提下,持续发酵品牌、更新产品力,才能更好地帮助自主品牌们度过寒冬,甚至争夺细分市场“一哥”之位。今后,长镜头将重点挑选出值得关注的紧凑型SUV进行评测与导购,也期待每一位消费者都能选到自己心仪的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