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的最好人才:中国,我回来了!
3月26日,奥迪中国发布的一则人事任命在中国媒体界引起不小的轰动。武佳碧离任,安世豪接棒,奥迪中国总裁一职将会在今年4月1日起正式完成换防。
2020-03-31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崔浩凯
3月26日,奥迪中国发布的一则人事任命在中国媒体界引起不小的轰动。武佳碧离任,安世豪接棒,奥迪中国总裁一职将会在今年4月1日起正式完成换防。
比起中国媒体对武佳碧重回大众就职的关注,人们似乎把目光更多都聚焦在了这位“新领导”——安世豪的身上。毕竟他曾以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成立后首任总经理的身份在华工作多年,还曾是大众集团前CEO文德恩眼中的“最好人才”。
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奥迪董事会对中国地区的人事任免很慎重,对总裁一职的人选就更加挑剔。除了审核常规硬性指标外,候选人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必须了解中国,并且对中国市场、对中国消费者都有着清晰的认识。武佳碧如此,安世豪也如此。但不同的是,2年前武佳碧来华的任务是快速协调奥迪在华的内、外部关系,让奥迪中国的体系愈发健全。如今,安世豪的回归则是要给奥迪在中国打开一个全新的工作思路。
谁迎接了奥迪的黄金时代?
就在安世豪接手中国业务的消息传出后,国内舆论一边倒的开始对奥迪接下来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信心满满。其中原因不仅是因为曾在国内任职两年的安世豪有着个“好人缘”,还因为在他任的两年里,奥迪于中国的发展正式进入了一个“飞速增长”的时期,以至于人们此后将这一切成绩归都功于他出色的职业精神、沟通能力与专业素养……
2006年,安世豪的名字与一汽大众奥迪事业部一同出现在了中国媒体的眼前。彼时,一汽奥迪在中国的境况正处在“赶美超英”的重要关口。虽然其品牌价值尚且在国内“首屈一指”,但仍受到诸多的外部挑战与内部管理压力。为了进一步巩固自身在华业务,一汽-大众成立奥迪销售事业部,一个全新的合资体系正式开始运作。
根据规划,新事业部成立后将原奥迪中国公司的人员、品牌推广和进口车业务合并在一起,还将国产奥迪售后服务业务从与原来与国产大众混合经营的状态,更改为由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单独运营。不过新机构成立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开始凸显。“谁来做主?”就成了外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这让媒体将总经理的人选看成一次“内部夺权”。
安世豪任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总经理时的旧照
好在无关的猜忌随着安世豪的就任被彻底打消。事业部成立后,安世豪开始全面接手相关业务与工作,这期间他不断强调自己为人处世的信条,他总说:我尊重中国文化与国情,我愿意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了解和达成一致。这种温和的处事态度让中方的合作伙伴很快打消了对这位德国领导的敌意,推己及人的理念也让安世豪影响了中国用户、经销商、媒体,让他们也重新认识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德方高管。
在中国的两年,安世豪不断告诫自己:自己愿意根据中方意见去调整和改变。正是这种态度让他在内部的工作开展十分顺利,也影响了奥迪销售业务的发展。短短两年,奥迪的进口车业务不断增长,进口品牌与国产品牌互受裨益,为奥迪车型品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意义。
安世豪说:“合并的意义是让奥迪整体品牌内涵得到丰富与提升的同时刺激国产奥迪的销售”。也确如他所料,在此之后奥迪开始以每年增长20%的速度成功跻身10万体量阵营。
有人曾这样说到,销售事业部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安世豪为人豁达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但却很少有人发现,安世豪从来到中国后就一直在以独到的战略眼光审视着这个最具潜力的市场。在任期间,他曾不止一次强调“全系产品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正是由于他的倡导,Q7成功导入中国市场,让奥迪在中大型SUV的这一细分市场一度超越宝马。因为在安世豪来看,中国市场的潜质是巨大的,所以中型轿车与SUV都将作为未来奥迪的畅销产品。
天性敏感的安世豪还发现,在德国会有30%的用户选择四驱功能,但在当时的中国,选择quattro的用户却不及7%。尽管行业人士将这一现象当做是“消费意识的不对等”,但安世豪却坚持quattro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趋势必将持续上升,为此他开始研究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他发现中国消费者对四驱产品的观念也正在发生转变。于是任期内,他不断推广和开展quattro的品牌活动,以尝试让更多消费者认同奥迪全时四驱的价值与理念。
不可否认,在华工作的两年时间,安世豪之于奥迪更像是一种相互成就、荣辱与共的关系,但这却丝毫不影响舆论对于这位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在专业与品质上的判断。与大多数外籍管理者不同,安世豪的优秀在于他深谙开放与协作的意义,也懂得沟通与交流对于一家跨国企业的价值。因为在他的观念中“共识”与“共赢”才是让奥迪黄金时代到来的根本原因。
数据显示2006年也就是安世豪出任奥迪销售事业部总经理的那一年,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通过统筹国产奥迪与进口奥迪业务,让奥迪在华销量实现了3年翻番。2005年奥迪在华总销量只有6万辆,但到2008年,也是安世豪离任中国市场当年,奥迪在华销量已接近12万辆。
用两年打造奥迪的“基本盘”
对于一家企业或品牌来说,只有那些改不了、夺不走、丢不掉的东西,才能其成为长远发展、稳健运营的内在价值和存在意义,而奥迪对这样的道理则深有体会。百余年间,奥迪尝试不断通过自我提升的方式来为自己赋能,试图让科技、设计、性能…一个又一个话题成为奥迪的基本盘。
但对于终端市场来说,如何让战略信号做出精准传递?如何让协作者感同身受?如何从上至下的确立自身优势与信心?这些疑问成了过去两年里,奥迪董事会留给现任奥迪中国CEO武佳碧去完成的几项艰巨任务。
武佳碧(Gaby-Luise Wust)
伴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新的合资模式一触即发,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随之而来。但此时除了备战长远,奥迪还要迎战来自竞争对手的正面出击。这让奥迪总部意识到必须在短期内明确一套完整的机制,协调各方关系的同时还能应对市场变化的不时之需,这就成为武佳碧来到中国后首要面对的问题。
因此在这段时间里,奥迪中国开始管理和促进智能电子器件在本地化设计研发、试配试验,并最大限度的增进中、德股东双方的沟通并对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营销业务提供支持。
为了加深话语权,奥迪中国还尝试统筹奥迪品牌在新能源、数字化和自动驾驶三大领域的研发工作,通过打造全新的新零售体验团队,来完善其在线上销售、销售展厅的数字服务。与此同时奥迪中国还将人才培养体系提入日程,加大对人员与资金的投入,建立可持续的员工保留、发展和激励机制,以稳定内部结构与体系的发展。
在武佳碧的理解中,只有深化本土化战略,才能让奥迪更加的接近市场。最终这套畅通机制也快速的反应在了奥迪对于战略产品的导入问题上。根据规划,奥迪在2022年前将在中国市场投放9款新能源车型。截至目前奥迪已经首款新能源产品奥迪e-tron率先引入国内销售,并于今年内完成国产。
提及在中国工作的日子,武佳碧总说:“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但此时更多的人发现,因为武佳碧的出现,奥迪总部听到了更多来自中国市场的声音。这让奥迪与中国合资伙伴立即开启奥迪在中国的“三年业务计划”。在这一计划中,奥迪将把中国市场运营的工作重心,从提升销量的增长转移到提升品牌魅力和经销商运营质量上,并着力打造公司在华的可持续运营体系和能力。对于奥迪中国来说,这些职能转变就是武佳碧准备的最好“基本盘”,也成了留给接任者安世豪的一份最好礼物。
豪哥在中国的新任务
就在2天后,安世豪将正式接手奥迪在华业务。也许在中国媒体的眼中,“豪哥”近乎一个完美的“人设”。因为他睿智、开明又熟悉中国国情与市场。重要的是他曾促进过一汽与奥迪之间的协作,让奥迪品牌在中国的发展提速。但也许外界的这种期待对即将到任的安世豪来说同样也是一种压力与挑战。
和14年前不同,今天的中国市场又一次站在“打破”与“重立”的关键节点上。着眼当前,奥迪在销量、收入、利润等关键指标,与奔驰和宝马两大竞争对手的差距还在被逐步拉大;从长远来看,汽车“新四化”的升级与快速发展让业内的竞争不断升温,让判断市场、聚焦核心技术、打造技术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各品牌之间相互追逐的目标。
回归后的安世豪必须明确,面临新技术与新环境的双重挤压,如何重新定义奥迪在新能源、智能化技术上的优势,如何将清晰的品牌价值展现给消费者,这将是他回到中国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具体到中国业务的发展,为了陆续告别纯粹的技术输出。奥迪正在把电动车、无人驾驶、数字化、智能网联等主要研发在中国同步展开,在现有研发团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去吸引更多的本土化人才。
奥迪e-tron
奥迪在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安世豪和即将带领的奥迪中国团队将不仅围绕销售开展工作,而是要是围绕品牌、战略技术引入、人才体系建设、与中方合作伙伴的深入沟通等方方面面去看做,而这些也都急需他去重新调整在自己中国的工作思路。
毕竟安世豪来说,重回中国后的最大区别在于全面接手奥迪在华业务的发展与此前围绕销售开展工作有着本质的不同。如何放大奥迪品牌的性格与价值将会是摆在这位“老将”面前的又一个关键问题。
就在2019年股东会上,奥迪对外确立了全新的战略方向并明确了电气化与碳排放两个重要指标。规划指出,为了落实这一规划奥迪计划到2025年,推出约30款电动化车型,使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增长到约40%。
这样的目标对于“销售干将”安世豪来说更加艰巨。因为回归之后,安世豪甚至需要利用自己过去对中国的了解,将如今中国的信息重新反馈总部,及时协调奥迪在中国本土化技术、合作与投入快速发展。因为只有与中方销售伙伴沟通、与总部紧密交流,才能让他在奥迪中国总裁的职位上发挥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