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车市反弹有限,说好的报复性消费呢?
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疫情中,人们始终对车市有一种期待,期待疫情过后不仅会填平前期跌去的份额,一举收复失地,还会出现快速拉升创出新高,出现所谓报复性消费。
2020-04-15 | 出处: 车市新风尚 | 责编: 崔浩凯
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疫情中,人们始终对车市有一种期待,期待疫情过后不仅会填平前期跌去的份额,一举收复失地,还会出现快速拉升创出新高,出现所谓报复性消费。
3月产销量明显回升,但同比依然呈较快下降。
然而,中汽协发布的三月份数据显示,尽管当月产销量明显回升,但同比依然呈较快下降,产销分别下降44.5%和43.3%,四大类乘用车品种降幅均超过30%,人们期待的报复性消费并未如期而至。
在国内疫情已经受到控制的情况下,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到来,这是为什么呢?
人们之所以对车市有报复性消费的期待,最主要的根据就是非典时期的经验。我们知道,2003年2 月开始出现非典,4 月开始全国大规模防治,至7月基本结束。而车市的表现基本与疫情的防控同步,当时中国刚刚加入WTO,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信心满满。2003年前三月车市更是一路高歌,平均增速在50%以上。4月份开始因为非典疫情受到抑制,7月份后恢复到40%以上的增速,全年增速达34%,其中轿车高达75%,大概这就是所谓报复性消费。
人们期待的报复性消费并未如期而至。
但今天的中国,无论经济规模还是车市规模都与17年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03年我国经济规模为13.7万亿元,到2019年已达到99.1万亿元,相当于2003年的7.2倍。2003年的车市只有400多万辆,而2019年为2500多万辆(2017年接近2900万辆),在这样大的体量下,期待车市再出现两位数的增长是不现实的。
而此次新冠疫情的影响与非典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中国控制住了,但疫情却在全世界爆发蔓延,其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已远远超出非典的影响。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普遍悲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月2日发布的报告指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使全球需求和供应遭受重创,2020年世界经济增速将创近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3月23日,国际金融协会(IIF)发布报告称,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降至-1.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4月份《世界经济展望》称,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GDP将下降3%及以上。
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普遍悲观。
对经济预期的悲观,必然导致信心不足,人们不得不压缩消费开支,节衣缩食,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前不久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工薪阶层的收支预期,70%的工薪阶层预计家庭收入将减少。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对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进行的定向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今年一季度的生产经营产生了明显不利影响,企业营业收入明显减少、运营成本增加、盈利下滑。目前,汽车业、房地产业、航空业纷纷减薪限薪以求自保,这些高收入行业的变化必然传导到汽车消费领域。
有人可能觉得,虽然3月份车市不理想,但4月后会快速增长。对此,很难令人乐观。因为今年的车市本来就是在连续两年一路下滑的背景下开局的,屋漏偏逢连夜雨,虽然社会生产生活在有序恢复,但人们还是避免聚集和外出,中小学完全开学要到5月份,国内市场的需求很难一下子释放出来。特别是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中国汽车产业链面临考验,市场完全恢复还有一个过程。
新能源汽车的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两年。
近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连续出台政策举措,促进汽车消费。将新能源汽车的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两年,二手车增值税税率由2%降低至0.5%;增加限购指标、实施新车消费补贴、开展“以旧换新”补贴等,但这些措施主要是在供给侧发力,对市场的刺激作用还有待观察。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下半年车市会明显好于上半年,但报复性消费恐怕很难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