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论调抬头,产业链会离开中国吗?
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全球化的弊端显现了出来。制造业空心化导致西方发达国家无法大量生产口罩、呼吸机等工业产品,所以把供应链搬回去,逐渐成为了疫情爆发后的西方国家的一种论调。
2020-04-27 | 出处: 零零柒车邦德 | 责编: 李宁
——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全球化的弊端显现了出来。制造业空心化导致西方发达国家无法大量生产口罩、呼吸机等工业产品,所以把供应链搬回去,逐渐成为了疫情爆发后的西方国家的一种论调。
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不仅打乱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居民的生活节奏,也对汽车这样依赖产业链的全球化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作为全球化大分工的典型案例,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可以说比任何一种制造业都要严峻:在海外,跨国整车厂生产线由于疫情蔓延而被迫停工;在中国,复工复产虽然积极推进,但制造出来的零件没有海外整车厂消化,同时内需有待刺激,这也使得各大零部件供应商陷入了复工难复产的怪圈。可以说,整个供应链都不好过。
但疫情终将过去,在各行各业逐渐恢复之后,汽车行业需要反思——全球化为什么选择中国?离开中国,你们真的能过得好么?
世界工厂真的不可取代?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当中极少数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国家,同时拥有着庞大的高素质劳动人口,可以实现成本可控大大规模工业生产。
另外,完善的基建:电力供应、道路建设,以及物流体系、安定的社会秩序、高效的政府执行力等优势也使得中国得以在一众发展中国家当中脱颖而出。尽管中国特定条件上不一定能比得上欧美国家,但仍然会比不少新兴市场要好很多。
而汽车行业正是中国独特优势的一大佐证:相比传统汽车强国:德、美、日、英、法,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很晚,真正开始发展汽车工业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而汽车普及也仅有10年左右的历史。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不仅凭着体量的巨大优势迅速跃升全球第一,实现了无数中国家庭“有房有车”的小康梦,同时还迅速构建起了最完备的汽车产业链。
数据显示,在上游零部件方面,全球至少50%以上汽车零部件制造与中国有关。整车方面,目前在华的乘用车合资车企就有近30家,2019年乘用车累计产销分别完成2136万辆和2144.4万辆,其中外资和合资品牌乘用车销量占60%以上。
而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失去上游的中国供应商对于大型外资零部件和整车制造商而言,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在全球汽车生产链条上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不言而喻。
逆全球化趋势是赌气还是新战略?
美国白宫首席经济顾问 Larry Kudlow 表示:“对于美国企业从中国迁回美国的所有支出,美国政府应该给于100%的报销。”而日本经济产业省也推出了价值 2435 亿日元的“改革供应链”的项目,用于资助日本制造商将生产线撤出中国。
在国际形势不友好的背景下,这种言论多了一些政治的意味,但我们也不得不警惕隐约能嗅到的一丝产能转移的气息:
近年来东南亚国家由于沿海的优势以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从我国向东南亚地区转移。比如,瑞典时装零售巨头H&M已将成衣生产厂从中国搬到了缅甸;同时三星、微软、丰田等少部分高科技跨国企业,也已经开始在小幅度削减在华产能,将一部分生产转移到了包括缅甸、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在内的其他地区。
虽然没有对中国的工业体系造成伤筋动骨的打击,但在疫情当下,会不会催生出欧美企业的逃离潮呢?
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疫情后,全球产业链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不过他也强调,但在短期内,各个国家很难构造出独立的产业链和工业体系,全球产业链短期内不会,也无法和中国脱钩。
详细来说,第一,另寻他处意味着从头开始,当地政府的打点、劳动力素质的培养、基础设施配套的建设、配套体系的打造、交通运输条件等都需要重新规划。对于企业来说,这些毫无疑问都会产生高昂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第二,现代工业讲究“就近生产组装”,我们可以看到,汽车产业一般都是以汽车城的形式出现的,零部件、整车厂以及仓储管理放在一个区域可以大大减少物流以及时间成本。显然东南亚等地暂时不具备这种条件。
车企在海外建立能运用自如的供应链,不但要重建立上游生态圈,也要跟当地企业、政府、甚至员工长期磨合,了解、适应当地的运营模式,才能实现自如的运营和操作。
换句话说,即使这些跨国企业真的要彻底迁出中国,也绝非在几年内就能实现。
中国制造的未来何去何从
虽然不可能在短期内撤出中国,但是也不能盲目乐观。近几年在新兴市场“养备胎”的海外企业越来越多,确保供应链有双重来源在疫情的冲击下显得更加重要。
当然短期目标是规避风险,但长期目标则是发展新兴市场。中国汽车市场逐渐从增量市场转化为存量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利润越来越薄,而印度、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具有强大的潜力,在当地布局产业链无疑也是一种投资,此外,新兴市场政府在吸引跨国企业投资时,往往开出各种诱人的优惠,再加上新兴市场的人力和土地成本也更低,企业也乐于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售价以适应消费力较低的新兴市场。与此同时,还能进一步分散供应链,降低风险,也能通过区域性的竞争,在与中国供应商谈判时,也能取得更大的议价空间。这些在20、30年前的中国,也曾发生过。
而时至2020年,对于中国汽车工业来说,应该发扬的最大优势并不是成本,而是强大的生态系统:工业体系、高素质人口、以及国家在工业 4.0 方面的不懈投入。
未来的工业,不可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模式,而是依托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的高附加值生产,依靠组装制造的低位获利模式必将成为历史,而逐渐走向依靠技术、专利、品牌、服务的高附加值模式才是唯一出路。
同时中国也必须要进一步开拓内需市场,强化本地供应链的吸引力。供应链与市场的距离和便捷性,会成为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重要吸引力。只要能够保持旺盛的内需,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企业来中国建厂投资,想想看,今年各品牌的高端车型:沃尔沃的XC90、宝马X5等都传出了即将国产的消息,同时马斯克在上海建厂也正是看中了中国市场对Model 3的旺盛需求。
正如此次疫情带给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启示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简单的对立,只有互利共赢。看待产业链,没有必要带着太多政治的有色眼镜,利益才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