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转型“大考” 戴姆勒大众宝马的前行路
面对全球汽车产业“新四化”转型的挑战以及贸易争端日趋严峻的国际形势,几乎全球所有的车企都开启了转型发展的探索之路。
2020-06-10 | 出处: 中国汽车HRD | 责编: 夏晓鹏
面对全球汽车产业“新四化”转型的挑战以及贸易争端日趋严峻的国际形势,几乎全球所有的车企都开启了转型发展的探索之路。在世界汽车的发源地德国更是如此,百年老店BBA已经在谋求“大象转身”。
总所周知,“大象转身”何其难,是一蹶不振,还是华丽重生,充满着荆棘和挑战。即使是历经风雨的百年老店、声名赫赫的BBA也不例外。
无法幸免的“裁员潮”
在转型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裁员问题。纵观全球,从2018年底开始,汽车行业不断有裁员潮袭来。业绩不断下滑的压力之下,就连德国企业也终结了不裁员的神话。
的确,在这个转型升级的时代,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新旧人才之间的转换,是所有企业的必经之路。
2019年3月,大众集团就计划将把乘用车核心品牌(指大众牌汽车)团队通过提前退休的方式,在2025年缩编5000~7000人;奥迪则将在2025年前裁员9500人。至2019年7月,根据路透社公布的一份投资者简报显示,大众集团净员工人数已经减少了6900人。
无独有偶,为提振因大举投资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而受到挤压的利润率,戴姆勒更是计划到2022年底在全球裁员1000~15000人,裁员规模相当于至少其全球员工总数的3.3%。此外,还将精简管理层,在全球范围内裁减1100个领导职位,约占其管理层的10%。
宝马经过2018年的大幅增员后,2019年基本停止扩员,且计划到2022底前裁员5000至6000人;缩减约5700名员工的工作时长,以此降低集团的薪资成本支出。其负责人还表示,将不再招聘人员填补行政空缺职位、减少临时工,到2020年底前将维持全球现有员工的数量平衡,而当时宝马集团全球范围内共有135000名员工。
或许你以为在多轮裁员后,BBA的员工数量会大大减少。其实不然,汽车人才研究会“焦点·透析”系列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德国车企整体人员增幅高于经营业绩增幅。
具体而言,除了宝马员工总数微降0.7%外,戴姆勒的员工总数增加了3.5%;大众的员工总数增加了4.5%,是在BBA中比例最高的。
图表来源:“焦点·透析”系列报告第一期“效率与转型——德国整车企业发展探索”
其实在裁员的同时,车企也根据各自的战略目标进行了针对性扩员。
比如2019年,大众集团一边大手笔裁员,一边在车联网等软件开发领域增长了3400个职位,以加速数字化转型。大众集团正在加速软件部门,该部门将在2025年内扩充至5000人,而未来大众的软件运营团队将达到1万人规模。
宝马在裁员的同时,也增加了2000员工筹备投产电动汽车;宝马还与戴姆勒整合了1200名研发人员,共同开发自动驾驶。
利润效率争锋 大众一枝独秀
转型带来的第二记冲击波,是企业利润和效率提升陷入困境。为了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率, BBA不得不对员工“痛下杀手”,但他们依然有些“捉襟见肘”,不复当年的美好时光。
从2017-2019年BBA各家的经营指标看,德国车企整体销量与销售收入持续增长,但销量增速趋缓,整体盈利能力迎来挑战。
这样的大趋势下,只有大众守住了利润,在三家企业中的表现最为稳健,是一枝独秀的利润增长者。
汽车人才研究会“焦点·透析”系列报告数据显示,大众2019年销量增长14万台,税前利润同比增长约17%;税前利润率从2017年的6%上涨到了2019年的7.3%。
反观宝马和戴姆勒,在2019年盈利能力双双变差。
宝马2019年销量小幅增长4万台,税前利润同比下降约28%;税前利润率从2017年的10%下降到了2019年的6.8%。
戴姆勒2019年销量微降1万台,税前利润同比下降约61%;税前利润率从2017年的9%下降到了2019年的2.5%。
可见,豪华品牌税前利润率下降明显,且降速正在加快。
图表来源:“焦点·透析”系列报告第一期“效率与转型——德国整车企业发展探索”
从人员效率指标看,2017-2019年,德国车企整体人员总量在持续增长,人员效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人均利润降幅最为明显。
2019年,大众表现最稳健,相较2018年,人员的增加也带来了人均收入和利润的增加,使得整体效率得到改善。
宝马次之,虽人均销量和人均销售收入止跌回稳,但人均利润却大幅下滑。
戴姆勒是2019年三家企业中人员效率下降最为明显的,人员的增加并未带来人均销量、人均销售收入和人均利润的改善,各项指标均在下滑,其中人均利润较2018年下降了63%。
全部入坑?“合规”到底有多重要
可能有“柯南精神”的读者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宝马销量微增,销售收入也略有增加,税前利润为何会下滑?比如戴姆勒,仅仅微降1万台,但销售收入依然处于增长状态,为何税前利润会暴跌61%?
其实这背后有一个令人遗憾的“真相”。2019年,BBA都无一例外地掉入了”违法、违规”的大坑。
2019年财报显示,“非经营性支出”是戴姆勒和宝马2019年利润大幅下跌的罪魁祸首。“非经营性支出”虽未影响到大众利润的正增长,但也拖了大众利润的后腿。
据财报显示,戴姆勒2019年非经营性支出349 亿元,占其总利润的50%。而该项支出主要用于柴油门事件赔款和高田安全气囊相关召回费用。
大众2019年非经营性支出的182亿元,占其总利润的11.3%。该项支出中有约179.4亿元为柴油门赔款支付的费用。
宝马2019年非经营性支出的181亿元,占其总利润的24.6%。其中,为柴油门赔款支付的费用约109.2亿元。
若不扣除非经营性支出,戴姆勒2019税前利润率将从2.5%提升至5.1%,大众2019税前利润率将从7.3%提升至8.2%,宝马2019税前利润率将从6.8%提升至9.1%。
图表来源:“焦点·透析”系列报告第一期“效率与转型——德国整车企业发展探索”
其他必要的非经营性支出自不必说,因为违法违规、质量管控等问题而产生的罚款、召回费用其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BA因为非经营性支出带来的利润下滑产生了一系列连锁效应,裁员、降本、缩减投资者皆有之。比如利润下滑最严重的戴姆勒,其裁员潮尤其汹涌澎湃。
当利润下滑再遭遇乌卡时代的“黑天鹅”——新冠病毒疫情,一切更加雪上加霜。
今年3月底,疫情侵袭欧美地区,大众集团CEO赫伯特·迪斯称,疫情之下,他们在中国市场以外的地方没有任何销售业绩,而每周22亿美元的成本让他们难承其重。戴姆勒除了下调高管薪资,还不得已申请了120亿欧元信贷来应对危机。
转型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合规化”问题。毕竟因为一时的侥幸铤而走险,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
虽然“瘦身健体”、“断臂求生”可以帮助企业暂度危机,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动摇了人才的根基,这将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德国BBA的“柴油门事件”也是中国车企的“前车之鉴”,无论在国内,还是走向海外,合规都变得越加重要。
合规,是守好利润线的重要前提。处于乌卡时代的转型升级,只有守住了自己的利润线,才能为储备新人才、投资新业务以及预防“黑天鹅”积蓄更多力量,赢得更多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