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何大于2?福特与大众联手解题
但凡有企业达成合作,官方说法都是“强强联合”,这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弱者心态。 可事实上,真正的强强联合能有多少呢?
2020-06-18 | 出处: 汽车有智慧 | 责编: 夏晓鹏
但凡有企业达成合作,官方说法都是“强强联合”,这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弱者心态。
可事实上,真正的强强联合能有多少呢?
按照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强强联合是有三个前提条件的:一是双方都有很大的体量;二是双方都有强势的业务;三是双方都有向上的空间。
以此排除下去,是不是就能刷掉一大半所谓的“强强联合”了。
再纵观汽车圈,合作很多,但能同时满足以上条件的也不多,近日福特与大众签署的合作协议,可算是其中一个。
6月10日,福特汽车公司和大众汽车集团正式签署战略联盟协议。通过这一协议,双方将实现在中型皮卡、商用车和电动车领域内的优势互补、协同合作从而更好地满足各自在欧洲以及其他地区市场的消费者快速增长的需求。
这也是去年7月双方联合官宣后的真正满地,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强联合。
体量巨头,天然互补
福特与大众是汽车界的巨头企业,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一个是美国汽车工业的代表,一个是德国汽车工业的代表,福特与大众都已屹立百年,几乎在历史的每一个时代都能找到属于他们的辉煌。
最重要的是,福特和大众在各自的发展中积累出独有的优势,让双方的合作有了天然的互补。
2019年,大众以1097万辆的销量蝉联全球销量第一车企,市场占有率达到12.2%。但在市场分布中,中国和欧洲市场以423.36万辆和455万辆的销量,占到大众全球销量的80%以上,而其在北美和南美市场的销量累计仅为160.57万辆。也就是说,尽管全球每卖出100辆汽车,就有12.2辆属于大众,但它依然没能敲开美国市场的大门。
福特的情况刚好相反。2019年福特全球销量为538.6万辆,但是其在北美市场的销量却达到了276.5万辆,占其全球销量的51.3%,至于庞大的欧洲和亚洲市场,福特一直都在试图寻找办法取得突破。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大众一直保持着强势地位,而福特为了这个极其重要的市场,此前已经提出了“更福特、更中国”的承诺,其核心内容可被归结为整合福特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打造适合全球市场的制造平台及产品,并将后者覆盖到所有市场。
也就是说,仅是在市场开拓层面,就已经让两大巨头具备了合作的基础。
至于业务层面,双方都已经在商用车和皮卡车型领域拥有畅销的产品阵容,比如福特全顺系列、福特Ranger以及大众Transporter、大众Crafter、大众Caddy和大众Amarok等。
因此,双方在轻型商用车方面的强强联手,在补齐双方此前薄弱产品线的同时,也能利用相互的生产线和影响力进行市场开拓,一举两得。
最重要的是,双方是基于业务的增长而建立合作,会让合作重心完全放到市场开拓和产品投放上,在有效缓解竞争对立局面的同时,还能在新业务方面发挥协同效应,达到充分技术共享、政策共享、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市场等目的。
需要明确的是,福特与大众的合作,并不是为了垄断市场,增加议价能力,而是真正为了双方的平台共享,能够充分享受到规模化经济带来的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福特与大众的合作并不是简单的大大联合,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强联合。
迎接时代,福特加速
在福特与大众的合作协议中,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在电动化和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平台、产品等方面的共享。
按照协议,大众向福特汽车开放MEB模块化电动平台,福特汽车将成为首个使用大众汽车集团旗下MEB电动汽车架构和模块化电动平台的车企。基于大众汽车集团MEB平台,福特将为欧洲打造一款纯电动车型,该车型计划将于2023年推出市场,预期数年内产量将超过60万辆。
在自动驾驶领域,福特和大众共同投资Argo AI,并基于Argo AI的创新科技,规模化开发自动驾驶车型。
这显然对于福特的意义更为深远。
作为全球汽车行业首个宣布将由传统汽车制造商向科技移动公司转型,率先向软件开发者开放源代码的汽车巨头,福特是具有“先锋创新、开放融合”的优良传统的。
福特汽车公司CEO韩恺特直接表示:“随着当今世界智能化发展,消费者也表现出对智能网联车型的巨大热情,两家公司的全球战略联盟因此应运而生。这一联盟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会,让双方能够努力创新解决诸多全球交通难题,同时也为我们的消费者带来巨大的回报。尤其是在各大公司在现金投资上都更加谨慎的今天,这一联盟就显得更加重要。”
在中国,福特也一直在积极和腾讯、百度等中国优秀本土企业展开跨界合作,范围涵盖电动车核心技术、自动驾驶、智能汽车等领域,展现出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
而最受瞩目的福特全球首款纯电动车Mustang Mach-E,到目前为止全球订单数已超过4.5万台。它也将于明年登陆中国市场,这也是福特在全新平台推出面向全球的首款EV车型,并能够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这个时代最好的福特,这个福特遇上最好的时代。
汽车智能化发展让这个时代的时间轴正被急剧地压缩,在快车道上冲刺的福特,惯性压力比以往来得更大。当福特释放出向电动化领域进军的决心后,以更积极、开放的姿态去应对汽车行业的产业巨变,促成了福特与大众的合作,以此契机,福特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优势,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对于市场的了解上,最终寻求到最大的利益。
越纯粹,越清晰
虽然福特与大众的合作目标明确,措施具体,但仍不可避免受到质疑,毕竟有雷诺-日产-三菱、FCA与PSA的负面先例在前,可福特与大众会重蹈覆辙吗?
这种可能性其实很小。原因就是福特与大众的合作是最纯粹的商业行为。
经济学家特里沃斯曾提出,“合作源于互惠企图,是一类基于原始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行为”。但是,随着商业文化的发展,合作掺杂的东西越来越多,比如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名义上是合作,但实际上以交叉持股的“介入”的方式去参与对方的运营,这样必然会带来联盟内部的分歧,进而造成合作的失败。
在现代商业发展中,每个公司的企业文化都有所不同,大家合作的基础应该是“求同存异”,这个“同”就是保持目标一致,“异”就是保持各自独立性,将合作变成纯粹的商业行为,反而更有利于双方合作目标的达成。
福特与大众即是如此。
目前的福特与大众,并不涉及两家公司之间的交叉持股,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基础上加大业务合作,继续在全球市场上通过竞争共促发展,这就是纯粹的意义。
对于福特与大众而言,双方实力相当,共同致力于产业转型,在业务上更是聚焦市场增量,双方在细分市场进行平台共享、通力合作,侧重分摊成本,从而提升业务规模和运营效率,充分享受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在主流发展趋势上形成合力,发挥1+1>2的整合优势。
这就是福特与大众被定义为强强联合的原因,越纯粹,越清晰。
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做到真正的就事论事其实并不容易,但透过福特与大众的合作,权责分明,各司其职,让单纯的商业问题更加纯粹化,才最有可能达到合作的共赢。
从这个意义上讲,福特与大众的合作是与普遍存在的“抱团取暖”有明显区别的,在强强联合的概念里,最简单、纯粹的关系反而是利益关系,福特与大众正是这一真相的直面者。
总之,让商业归于商业,伙伴归于伙伴;
这看似冰冷,其实对福特和大众双方而言,都是好事,也可以让未来其他企业的合作看清合作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