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限购松绑解禁 步子何妨再大一些?
连日来,北京的新冠疫情有所反复,政府鼓励居家办公,公交地铁上的乘客明显减少。对于一些不得不上班的人来说,如果没有私家车,多少会有点缺乏安全感
2020-06-28 | 出处: 苏雨农的长镜头 | 责编: 夏晓鹏
连日来,北京的新冠疫情有所反复,政府鼓励居家办公,公交地铁上的乘客明显减少。对于一些不得不上班的人来说,如果没有私家车,多少会有点缺乏安全感。然而,从北京近期一系列有关购车用车相关政策的发布和施行来看,对很多人来说,购车的希望依旧渺茫。
6月1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了小客车调控的新规,指标配置倾向于“无车家庭”,名下有多车的个人,将只能拥有一个更新指标。新政通过严格的限制条件,力图规避假结婚、租牌等问题。北京还宣布,拟于今年下半年一次性增发2万个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同样倾向无车家庭。
此外,去年11月开始,对外地车牌的限制规定也开始实施,外地车在限行范围内每年最多行驶84天。从今年6月开始,北京有9个区明确了轻型货车的限行区域。而从国家层面呼吁解禁的皮卡,受此牵连,也无缘进城。
北京摇号之难,人所共知。今年2月,有数据显示,每2796人争夺一个指标。排新能源指标,要等到6年后。即使是在如此低的中签率之下,有媒体统计,仍有约4%的消费者中签后放弃,造成了浪费。新的摇号政策,将“无车家庭”设定为最需要车的群体,提高了他们的中签概率。但并不能认为这就是一个完全公平的规定,至少对于单身人士来说,无论何种原因,获得车牌的概率将微乎其微。而且对于之前新能源车排号靠前的用户来说,在即将看到曙光之时,又因为政策调整而丧失希望。
北京采取以摇号为主的调控措施,也是全国首例,从2010年底开始,已经将近十年。本来是一项治理交通拥堵的临时措施,却随着不断修订,趋近于常态化。到目前为止,先后有八市一省采取了类似的限制措施,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杭州、贵阳、深圳、石家庄,加上海南省。其实限号的原因,无非是拥堵和污染。其实,上述八市一省中,只有北京、上海、深圳的汽车保有量超过300万。再从环保看,这八市一省,有的地方空气质量也位居全国前茅。
当然,限购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车辆过快增长。2013年,北京明确对机动车的具体控制数量目标:到2017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控制在600万辆以内。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2019年全国机动车数据,2019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为593.4万辆。可以说是实现了总量调控的目标。从积极的层面来看,这些措施为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过度留出了空间,也为北京的公共交通、路网建设,赢得了时间。
其实北京公共交通发展,是肉眼可见的迅猛。截至2019年底,北京地铁总里程699.3公里,现有23条地铁线,总客运量世界第一。到2019年,北京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已经达到46%,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2196万人次。全市道路总里程近3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1100公里。
北京的拥堵程度也有所改善,2019年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为5.48,处于轻度拥堵等级,同比下降1.08%,路况好于2018年。就拥堵程度而言,北京并非“首堵”,位居哈尔滨、重庆、长春之后,居全国第四。
但是,车多就一定会拥堵吗,也未必。对比一下高德发布的全国拥堵排名,和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2019年全国机动车数据,就会发现,两者并没有直接关联。只有北京、重庆、西安三个城市同时出现在两个排名的前十。而这两个前十名,涉及了17个城市,只有四个城市采取了限购措施。看起来,采取限购措施的城市,未必就是到了非限不可的程度。
全国拥堵城市和汽车保有量最多城市对比
所以,国家在疫情前,就从政策层面呼吁解除限购措施。2019年6月6日,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提出:严禁各地出台新的汽车限购规定,已实施汽车限购的地方政府应根据城市交通拥堵、污染治理、交通需求管控效果,加快由限制购买转向引导使用,结合路段拥堵情况合理设置拥堵区域,研究探索拥堵区域内外车辆分类使用政策,原则上对拥堵区域外不予限购。
今年新冠疫情发生后,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明确要求,要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
2月20日,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在新闻发布会上再次提及,鼓励各地根据形势变化,因地制宜出台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增加传统汽车限购指标和开展汽车以旧换新等举措,促进汽车消费。
在这样的背景下,贵阳去年9月就宣布取消限购。本身贵阳也是继北京之后第二个实行限购的城市,可以说跟进的快,调整的也快。显然,贵阳也权衡了交通现状和消费需要之间的平衡关系。同样是去年,海南也放开了新能源车购买。3月24日,浙江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提振消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实施意见》,鼓励杭州有序放宽汽车限购措施。
今年疫情发生之后,佛山最早宣布了促进购车消费政策,2月3日,佛山对消费者购买“国六”车给予2000-5000元的补助。之后广州、杭州、南昌、天津等地纷纷跟进。上海发布的政策最为全面,包括新增4万个非营业性客车额度;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5000元;更新老旧汽车补贴4000元,以及加大公共领域燃油车置换新能源汽车力度,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配套等。
促进汽车消费政策的实施的背后,是汽车行业恢复和发展的迫切需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一季度汽车总体产销分别完成347.4万辆和367.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5.2%和42.4%。尽管4、5月有所回暖,但下半年的情况并不令人乐观。汽车是工业的代表性领域。汽车销量的回升,在刺激消费的需求中占重要地位。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复杂,涉及就业众多,维护汽车行业的稳定,符合中央“六稳六保”的方针。另一方面,由于疫情还在出现反复,居民开车出行相对安全,所以购车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解除、放宽限购措施,促进汽车消费,是稳定汽车行业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在今年“两会”期间,汽车限购解禁同样是人大代表们的热点话题之一。全国人大代表、一汽董事长徐留平认为,要加快破除在汽车消费领域的限制性政策;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提出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逐步开放城市限购限行;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也建议,加快推出刺激消费措施,适当增加汽车限购地区的号牌配额、取消限购限行、放宽购车条件和牌照限制。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董事长方运舟建议,放开城市新能源汽车限购指标。
假设今年因为疫情,影响10%的汽车产销,将比去年减少200多万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可能影响更多。只靠几个城市增加机动车指标,来弥补这些损失。显然远远不够。但是限购城市措施的放宽,具有示范效应,特别是北京这样的城市,如果能率先垂范,会引导更多城市采取刺激消费的措施,也是各地对中央精神的积极回应。从目前看,北京仅仅是增加了两万新能源车指标,对现实需求来讲,显然是杯水车薪。
今年3月24日,商务部网站发布一篇文章,提及北京市正研究制定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措施,包括上半年释放10万个购车指标,推出郊区专用小客车号牌,不纳入调控指标等,引发关注。然而这条消息在几小时后被删除。北京市随后致歉,称上述措施尚未研究论证。显然,在促进汽车消费的力度上,还存在争议。
虽然北京接近600万辆的汽车保有量,在世界范围来看,都可以算是治堵难题。不过,并不是说,只有限行限购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措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认为,解决城市拥堵可通过优化交通、优化停车管理等科学公平的处理方式,限购并不是科学的解决办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所有促进汽车消费的建议中,取消限购限行肯定是第一位的。很多大城市的限购政策确实对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如限购最严的北京排号政策,消费者可能等待十几年也排不到号,这并不合理。这些城市中,很多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需求是完全的刚需,有计划地放宽,甚至有条件地完全放开都是有必要的。
从科学治理拥堵的办法来讲,国内就有很多现实经验可循。例如学习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严格交通管理。有很多拥堵是发生在一些关键节点上,造成连锁反应,比如高速匝道出口、十字路口。这些节点拥堵问题,很大程度和车辆行驶缺乏秩序,不遵守交通法规有关。
还有一些道路规划的方法,例如增加单行线,路口渠化,改进交通信号灯,以及合理设置公交道等。这些措施,在国内很多城市都有成功经验。而反面的实例来看,北京几条交通要道,如京藏高速、京通快速、三环等,都在高峰期设置了公交道。虽然保证了公交车的快速通行,但是却造成了其他车道拥堵加剧,显然公交道利用效率并不高。而且周末公交出行减少、私家车出行增多的情况下,公交道措施仍然有效,加剧了拥堵。
提高用车成本,也是解决办法之一。中心城区提高停车费,或者征收拥堵费,从技术上讲,并非不可行。重要的还是这些措施的合理利用。
对于申领车牌的方法,虽然说新规重点考虑了用车刚需的家庭,毕竟还需要运气。如果将摇号和拍卖的办法结合,也能够给购车用户更多的选择。
从促进汽车消费的角度来说,加强老旧机动车更新,对置换新车,特别是置换新能源车给予更多的补贴支持,也是非常有效的做法。这样,在解除“限迁”的背景之下,还能促进二手车市场的发展。
从远期来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有利于减少事故,改善交通秩序;不同的出行方式联动,有利于规避不合理出行方式,减少重要交通节点的拥堵;人、车、路等环节信息的互通,有利于提高整体交通运行效率。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在这一领域展开实践,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城市的交通管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可以说,作为响应国家号召,促进汽车消费而言,北京和其他城市目前所推出的措施,还有些保守,对购车用户的实际需求是响应不足的。无论是对北京还是其他继续执行限购措施的城市而言,从长期来看,限购只是一种解决当前问题的简单的行政手段,既存在法律漏洞,也并非长久之计。反而会让管理者过分依赖这种手段,忽视了治本的办法,忽视了民众对于购车刚需的诉求。
限购的措施,不应成为一种常态,而是为治理交通留出缓冲。即使是继续推行限购措施,有关部门也应对市民有所承诺,在一定时间内,公共交通发展、科学治理拥堵措施,对新能源车的扶植,达到某种程度,即可逐步解除限购措施,这才是两全其美。特别是,如果借助疫情这种外因的刺激,更大幅度的放开限制,同时下决心采取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也许可以借此证实,适度放开限购,步子大一点,没有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