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用户思维转变,新能源物流车期待“新势力”
2月底,吉利商用车集团旗下万物友好运力科技有限公司与传化智联控股子公司传化物流集团签订合资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设立两家合资公司,以定制新能源物流车定制为核心,以城配物流为切入口,开展车辆租售、充电运维、智慧车联网等业务,抢占新能源物流车市场的切入点。
2021-03-11 | 出处: 汽车商报公众号 | 责编: 王友新
2月底,吉利商用车集团旗下万物友好运力科技有限公司与传化智联控股子公司传化物流集团签订合资合作协议。双方将联合设立两家合资公司,以定制新能源物流车定制为核心,以城配物流为切入口,开展车辆租售、充电运维、智慧车联网等业务,抢占新能源物流车市场的切入点。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此前,参与新能源物流车市场竞争的企业普遍按照链条被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的汽车制造商(东风、北汽等)、二类是电动物流车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科泰电源、大洋电机等)、三类则来自物流运营商企业(如绿狗租车、八匹马等)。第一类依托其品牌、渠道等优势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二、三类企业则凭借其对细分市场的挖掘,贴近客户的定制化服务而增速迅猛。但是,新的行业变化正向更加用户化、场景化转变。
新吉奥营销公司商务管理部部长袁磊介绍采访时表示:“现在物流车的用户越来越细分了,光靠过去的那种拼凑可能不行了。“
广告北京缺牙市民可申请极简种牙,不限户籍,近期种牙还有活动价,口腔检查不收费,抓紧留电咨询吧
货拉拉运力总监谷小猛预测,未来5年,新能源物流车年销量预计达到50-55万辆规模,行业渗透率也将提升至10%左右。然而,光靠政策引导可能不够了,未来的车型产品必须能真正满足使用需要。“目前运营商关切的三大痛点主要包括:找车难、用车难、管理难。作为运营商和司机,要找一辆要满足空间、操作、续航、载重等诸多要求的车并不不容易,产品环节亟需变革。”谷小猛说道。显然,这对生产企业在产品、用户体验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了解,新能源物流车规模形成于2014年,2016-2017年高速增长后,受补贴大幅退坡,在2019年前后开始大幅下滑,2020年,新能源物流车总体销量约5.8万辆,行业渗透率由4.8%下降至不到3%。
目前,新能源物流车生产企业存在着集中度不高的现象。在2020年新能源物流车销量排行中,瑞驰新能源以10165辆成为全国唯一一家销量过万的企业;广西汽车跃居第二,市场占比为8.4%,其主销五菱EV50,主要流向深圳、海口等城市;厦门金旅排名第三,龙运GLE850系列是销量的主力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销量前三甲均来自传统企业,但头部企业与其他企业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
广告建设企业网站,一站式服务,终身质保
有行业人士认为,中国的新能源物流车已经进入到聚合时代,传统主机厂在生产制造环节拥有巨大的优势,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满足用户和运营方的需求,是未来制胜的关键。
变革首先来自顺丰、京东物流等企业。据了解,顺丰在全国180多个城市累计投放新能源物流车超过16000辆,未来会深度参与到新能源物流车的研发环节中;京东物流数据显示,其已经在全国近40个城市推广使用5000多台自营的新能源物流车,并联合合作伙伴,在全国建设及引入充电终端数量1600多个,保障京东物流及合作伙伴新能源物流车辆的充电服务。
此外,图森未来、新石器等创业公司以及货拉拉、地上铁等运营商,都在结合自身优势,在充电桩、物流平台管理、数据分析、自动驾驶等相关领域,在同城配送、城市支线运输等具体场景进行了大量的资源投入。
对于市场中的变化,谷小猛依然认为传统制造商拥有巨大优势。“目前中国的新能源物流车进入到窗口期,依靠供应链管理、技术储备、渠道等优势,东风、长安、小康等传统主机厂依然是行业最有力的竞争者。”不过谷小猛同时预测,伴随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新品牌如果能精准切入到冷链、同城配送等细分场景,或将拥有不错的市场表现。
以新吉奥为代表的一批拥有整车研发与制造能力的“新势力”,在产品特色、市场打法、运营思维上,兼顾制造优势和用户思维,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去年12月,新吉奥已和多个物流公司签署采购意向,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就能实现规模运力。
据了解,此前新能源物流车市场中存在大量“油改电”产品,在续航、承载能力等方面并不尽如人意,而新吉奥商用系列拥有业内首创的低底盘NMCP平台,该平台可实现载重及容积的可扩展,承载达到1吨以上,容积达到6到8个立方便捷货物,同时可快速与城市最后一公里工具车进行货箱互换,实现无缝对接。
NMCP平台亦可通过5G技术和语音车机,实现车况查询、智能远程监控、盗抢追踪、异常报警等大数据应用,后期可实现智能寻桩等功能开发、车物互联应用开发、实时对接大型物流平台,满足点对点无人驾驶城配运输需要。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此前新能源物流车销量常常受到国家和地方激励政策的影响,容易形成短期销量高峰。如何解决新能源物流车可靠性、高效率的“行业痛点”,同时加快以智能化、网联化为核心的产品布局,将是未来新能源物流车制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