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汽车别忽视了发改委“两次碳排放会议”释放的几个信号!
3月18日与3月25日,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先后两次围绕“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碳排放核算摸底”召开专家座谈会。
2021-03-29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V讯网
作者 | 王鑫
3月18日与3月25日,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先后两次围绕“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碳排放核算摸底”召开专家座谈会。通过对比学习,汽车预言家尝试归纳出两次会议释放出的几个不同寻常信号,供汽车行业参考:
1)这是继2018年明确生态环境部作为碳排放主管部门后,发改委3年来首次就碳排放召开研讨会。表明我国将再次围绕碳排放进行集中讨论,深度统一规划。
2018年3月13日,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国务院拟组建生态环境部,将环保部职责、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国土部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水利部的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农业部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职责,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区环境保护职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生态环境部对外保留国家核安全局牌子。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
此次发改委召开碳排放会议,让外界不免猜测碳排放主管部门可能又将重回发改委。其实,世界各国针对碳排放主管部门也曾出现过多次调整,韩国最早管理碳排放的是相当于我国发改委的知识经济部,后来实施阶段又划归环境部,总统换届后又划归知识经济部改组后的计划财政部,2018年后再次回归到环境部。
按照职能,发改委是综合研究拟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发改委制定产业政策、发展计划,主管部门负责具体落实管理。作为产业政策制定与规划部门,发改委一个月密集召开专家座谈,表明正在加快制定长期碳排放规划,随后交由主管部门实施。
2)两次会议讨论的内容不同,邀请的专家身份也有所不同,一次涉及“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意见”;另一次涉及“碳排放核算摸底和碳达峰前景分析”具体工作。
3月18日重点讨论的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分别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徐华清、中咨公司副总经理潘小海、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杨春平等国内碳排放领域最资深的专家学者。
这次座谈达成三项共识:一、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紧、任务重,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三、专家建议加快出台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政策文件,进一步提高各方认识,突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重点,科学设定各阶段目标,明确基本原则、工作方向和主要任务,压实各行业、各地方主体责任,推动形成“1+N”政策体系,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三项共识为我国碳排放顶层设计提出了工作方向,也为几天后的“碳排放核算摸底和碳达峰前景分析”打下基础。
3月22日,发改委环资司召开第二次碳排放座谈会,讨论内容是“做好碳排放核算摸底和碳达峰前景分析”,邀请专家变更为来自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国家节能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
这次会议相比前一次更注重具体办法落实,尤其是在碳排放核算标准上提出了具体意见。
3)发改委环资司在22日会议上提出,将组织研究出科学合理、简明适用的碳排放核算要求,明确核算边界与核算办法,指导各地区各行业开展碳排放摸底与达峰前景分析。
包括汽车行业在内,但凡接触过企业碳排放核算指南和标准的人都会有一个感觉——“变量过大”。同样的燃料换个行业排放核算系数大相径庭,原因是核算办法不是出自一家机构,采用的排放因子没有统一标准,造成一个行业一个标准甚至一个行业多个标准的现象。有研究碳中和领域专家整理发现,仅仅围绕化石燃料燃烧参考的文献就有8种,让人们不知道到底该参照哪个标准。
不久前与一家在中国发展多年的跨国车企人士交流中获悉,企业碳核算标准不一致,导致企业在进行碳经济战略制定时出现很多矛盾性问题,十几年前种的树十几年后不在碳中和计算范畴,企业满足了这个标准却又不符合另一个标准。不一致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国内标准上,这家跨国车企人士透露,一些碳中和测算方式可能在中国符合标准,但在欧洲却不能通过;同样,在欧洲有些可以实现碳积分,在中国却不达标。对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制定统一、简化、便于实施的碳排放标准是包括汽车产业在内完成减碳任务的当务之急。否则,企业“瞎子摸象”制定的发展规划,到头来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4)参与两次研讨会的专家与单位仍主要来自前端能源、经济与环境领域,来自制造、交通、建筑等未来碳排放任务较重的后端行业与机构没有出现在与会名单中,后端行业相较前端能源行业面对碳排放的紧迫意识与标准制定参与度还需加强。
作为中国分部门碳排放占比第二大的制造业细分领域,2020年开始,汽车行业已经宣布进入“碳经济时代”。跨国车企纷纷制定了激进的减碳规划,在华合资与自主车企也正在加快能源与技术转型。不过单单依靠企业自身“减碳规划”可能还不够,尤其是此次发改委提出制定统一适用的碳排放核算标准,包括汽车等后端产业更应该将落实碳排放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来,而不是“埋头拉车”。如果在未来落实过程中遇到问题再提出来,既降低了行业减碳效率又放慢了我国整体降碳进程。这一点汽车舆论应该多给行业提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