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新能源大势推着雷军再创业?
3月30日,雷军在小米新品发布会上,公布了一项重大信息——小米要造车了。同时,雷军也表示“造车将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雷军创办小米已经走了11年,如今他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加上如今的新能源时机,转型似乎是无奈,也是意料之中的必选之路。
2021-04-02 | 出处: 头号汽车 | 责编: V讯网
3月30日,雷军在小米新品发布会上,公布了一项重大信息——小米要造车了。同时,雷军也表示“造车将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雷军创办小米已经走了11年,如今他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加上如今的新能源时机,转型似乎是无奈,也是意料之中的必选之路。
从目前的大环境来看,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特斯来、蔚来汽车、比亚迪、理想、小鹏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股价在资本市场表现异常,以特斯拉为例,它市值一度排名全球第一,而且它的市值比第二到第10名的总和还要多。
加上,各方“外行”势力开始活跃摩拳擦掌筹备进入新能源造车。在此之前,百度、阿里、华为、索尼还有苹果等各大国内外的互联网和科技大佬们都表达造车意向。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比小,其背后的潜力也将被无限放大。
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汽车总销量超过2500万辆,而新能源汽车却仅占了125万辆左右。虽然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比较小,但它的增速正在不断变大,所以无论是从创造财富价值角度,还是企业进军全球市场的时代需求,电动车都是未来最大的一块蛋糕。
而且,小米集团为了这次转型做了充足准备。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本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先生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我对于小米造车倒也不惊讶,因为早在春节就有相关消息传出了,虽然他们一直遮遮掩掩。
我想这是小米和雷军不想被外界其他声音所干扰吧,毕竟造车对于他们来说是在跨界,玩不好就会拖累整个集团,贾跃亭就是前车之鉴。不过,小米目前还没有公布具体的造车计划,到底与哪家品牌达成代工或是收购协议,有可能是长城或者是宝沃?
无论如何选择,雷军已经为小米造车计划准备了充足的本钱,仅2020财年年底的现金余额就有1080亿元。除此之外,创业十年的小米已经有坚实的技术基础,目前公司拥有1万多人的研发团队,且有稳健增长的全球第三手机业务和领先的智能生态,一言以蔽之,这是造车的最好时代。
雷军也给小米造车设立了很高的门槛,100亿美元,接近700亿人民币,远高于李斌之前预测的“造车需要200亿”资金门槛底线,而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也高于蔚来这个高端电动车品牌最初投入的10多亿美元资金。
虽说雷军对于造车来说是个外行,但是他的职业生涯就是在挑战各种可能。他在此前的采访中坦言,自己经历过3次巨大蜕变:一次在金山,从写程序到“被逼着”干到了总经理;一次在2007年,雷军离开金山成为了一名专职的天使投资人;一次是2016年小米生死存亡之际,雷军不得不接管了小米手机部。
这次选择挑战造车,虽然看似迷雾重重,但他也不是打无准备之仗打人。其实早在2013年,雷军就先后两次拜会过马斯克,一直关注电动车产业。同时,雷军及小米集团做过关于汽车领域企业的投资也接近30家,这也让雷军堪称新能源车领域的明星天使投资人。
既然有了这个眼光,还有这个实力的话,当然还是自己来做更刺激。更何况,雷军深知小米的优势所在,根据他们自身调研显示,92%用户表示会购买小米推出的电动车。得民心者得天下。汽车行业技术再复杂,毕竟是一个消费品行业。论对用户的需求捕捉、论品牌魅力的塑造,小米是有极大的优势。
知乎大V孙少军,有十年的汽车渠道零售经验,他分享了一个一手信息——最近大众ID4系列上市,在各地寻找商圈场地,但许多优质商圈都拒绝了大众。拒绝的理由让汽车人可能有些无语,对方觉得大众品牌太传统、客流吸引力不强,他们更希望引入头部新势力或者华为小米这样的品牌。
由此可见,小米智能手机的用户定位就是未来电动车的定位。很多人会担心小米用户的支付能力有限,但其实这不会是问题。因为规模大了以后,总有一部分相对高预算的精英用户,7、8年前花一、两千元买小米手机的年轻人,今天可能已经事业有成,他的消费能力会升级。
2020年,小米在大陆定价超过3000元或境外市场定价超过300欧元的高端智能手机,销量达到了1000万台,相对1.46亿的全球出货量,虽然比例不高,但绝对数字已经比较客观。这1000万台高端机背后的用户,就是小米电动车早期最精准的种子客群。
除了上述的资金和用户基础优势外,小米造车还有一个生态优势,说白一点,就是在技术这块,他们还是拿捏的死死的。用雷军在发布会上的原话是「用户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让全球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
小米集团给了这个新公司最大的支持,100%独资归属小米,就是为了更充分彻底的进行生态协同,让车、手机和平板实现无缝的连接。100%独资意味着手机等其它小米老业务会心无旁骛的输入资源给小米电动车公司。
我们都见过苹果手机、耳机、笔记本电脑、平板、云、音乐、电影、地图之间的协同,带来了怎样的用户体验和绑架力度。再想象一下这一协同效应被延伸到车上,到底会发生什么?这一生态协同优势,在目前电动车行业潜在玩家中,放眼全球,只有三家最有潜力——小米、华为和苹果。
当然,说了这么多,小米造车本身也是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的。雷军给一个本来没有什么悬念的谜题揭开了谜底,但决定其最终成败的关键,仍旧是如何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消费电子的研发-制造-销售-品牌体系。
尤其是销售渠道这点上,汽车这种大型商品可不比手机,甚至连被视为成功典范的特斯拉都不得不正视:在未来规模做大之后都将面临一个问题——直销固然省略了诸多不必要的因素,但也放弃了传统经销商扮演的资金蓄水池功能。
而且在品牌策略和宣传方面,寻常的电子消费品也与汽车产品的方向完全不一样。例如,苹果的品牌力在智能移动设备行业中自然风头无二,可一旦跨界跑去造车,一定就会有人买账?苹果尚且存在如此不确定性,而品牌力远不及苹果的小米又会如何?
一旦上述的汽车体系未能成功构建,那么“小米进军”的结果,一定是被迫搁浅。至于能不能通过生态优势打造出一个胜于传统车企的生态,则这种完美场景画面的前提,必然是雷军已经解决了体系问题。
写在最后
当下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跨界进入造车行业,一则是因为造车成为当前值得一搏的风口和时代机遇,除了全球在大力推行新能源出现,二则是因为很少有如此规模的资本投入和产出的行业,资本市场对智能电动汽车情绪也在高涨,这也是成为雷军下定决心的原因,毕竟用雷军的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
根据小米集团最新披露的2020年财报信息,财报显示,2020年全年小米营业收入达2458.66亿元,同比增长19.45%;税后利润达203.13亿元,同比增长101.06%。有这个赚钱的底气在,造车的梦想还负担的起,我想许多小米产品用户都会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