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动辄投资千万 “神秘”的网约车租赁公司
7亿!两年后,国内网约车用户规模就会突破这个数字。这相比2020年12月的3.65亿人,将会翻倍。一面是网约车行业的欣欣向荣,但另一面是网约车租赁企业的生死考验。
2021-07-07 | 出处: 车市物语 | 责编: 王友新
7亿!两年后,国内网约车用户规模就会突破这个数字。这相比2020年12月的3.65亿人,将会翻倍。一面是网约车行业的欣欣向荣,但另一面是网约车租赁企业的生死考验。
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共有3100万从事网约车服务的司机,在用车辆超过1000万辆,网约车相关企业共7448家。粗略统计,除去120余家网约车平台外,从事网约车服务的企业超过7300家,其中绝大多数是链接司机与网约车平台的租赁公司,也就是坊间俗称的“车队公司”。
2019年是网约车企业注册的高峰期,全年新注册成立企业达2913家,同比增长33.9%;2020年注册成立1323家,同比下滑54.6%;今年上半年网约车企业注册465家,同比下跌36.6%。
新增数量正在减少,而从业企业退出比例也有所减退。2018年至2020年间,网约车企业依次关停767家、448家、103家;企业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34.57%、15.69%、7.69%。
单从数据来看,疯狂生长的网约车行业热度似乎开始减退,行业内正在加速格局优化。长期以来,平台、司机一直是关注焦点,而网约车租赁公司发展何样?
01
夹在平台与司机之间
在外界看来,网约车租赁公司还有些陌生,其功能类似于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开设的4S店。对于网约车平台,他们是代理服务商,负责解决区域市场的司机管控、培训与经营;对于司机,他们是车辆和服务提供者,负责处理司机日常开展工作时遇到的各种问题。
2016年4月26日,上海海博出租车有限公司与滴滴出行达成合作,成为了上海第一家开拓网约车市场的出租车公司。当时,首批500辆车均由海博提供,涵盖帕萨特、GL8等车型,车辆采用“沪A·M”网约车专用牌照,具有合规资质。司机加盟后,需要通过海博购买上述车辆,每月上交一定的管理费与牌照费,无需缴纳出租车“份子钱”。
这样的业务模式很快铺设开来,成为网约车租赁公司的经营样本。曾为网约车租赁公司投资人的李波(匿名)称,车队公司运营的车辆有两种。
一种为司机租用或通过租赁公司购买的,符合网约车平台标准且具有营运资格的车辆,这类车辆的租金或售价以使用里程决定,业内俗称为“对公车”;另一种是司机本就拥有符合网约车平台营运规格的私家车,通过挂靠方式加盟车队,而这类车辆被称为“加盟车”。
网约车租赁公司会对招募而来的司机进行合规培训,最终审核结果以网约车平台为准。上路前,公司会与司机或明或暗的签订“排他协议”,即司机只可入驻网约车租赁公司指定的网约车平台开展业务,否则会面临罚款。而罚款的来源,则是租车前缴纳的8000-10000元不等的押金。
据悉,网约车租赁公司除租金和车交易利润外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为网约车平台的“返费”,平台从司机的每笔订单中扣除约20%的费用后,从中再按一定比例支付给网约车租赁公司。
具体分成比例每家平台各不相同。一位名叫李易的租赁公司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自己的公司一个月总订单流水最高曾达700多万元,返费比例不到5%,大约30余万。而制约返费比例的因素包含服务指标、司机规模以及好评率等。
此外,平台开展的一系列市场活动,网约车租赁公司同样承担着一定的指标,若无法顺利完成,就意味着当月返费的减少。
“这样的规定就要求我们需要‘讨好’司机,让他们多参与平台活动。如果一些司机完成度较低,我们也会通过扣罚押金的方式进行处罚。”李易称。
对于司机而言,网约车租赁公司更像是一个“劳务派遣”机构。
一些有社保要求的司机,大多通过网约车租赁公司缴纳社保。而一些跑单数多、月流水排名靠前的司机,公司会主动帮其缴纳一定的社保比例,旨在留住“优质司机”。
关于网约车租赁公司的前景,李波有些担忧。他认为,租赁公司就像网约车平台与司机之间的一道“防火墙”,碰到大规模纠纷后往往会被平台抛弃,但不可否认,虽然近年来收入没有曾经那么优越,但短期内仍是一项可持续的生意。
02
注册增量“腰斩” 这一年难在哪?
2020年,网约车相关企业注册增量出现“腰斩”。李波将这一现象归结为“国六”与“疫情”的双重影响。
所谓“国六”,即国家第六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照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显示,2019年7月1日起,国内重点区域、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等将提前实施国六排放标准。上海,自然是计划提前实施城市之一。
据李波回忆,2019年春季后,业内开始流传一个消息——不符合国六排放标准,轴距低于2700mm的燃油车,轴距低于2650mm的新能源车辆将无法在7月1日后申领“网络预约出租车运输证(下称:车证)”。如果无法为车辆取得满足上海市规定的网约车“车证”,李波公司管理的车辆将不符合相关营运要求。
对此,李波将原先一批已经签订购车合同的“国五”燃油车退掉,并承担了一大笔违约费用。为了维持可供出租的营运车辆充足,他不得不临时“加价”订购一批符合上述政策的车辆,而这批车辆的价格,高于常规售价的20%左右。
彼时从业者中,有着同李波经历的车商不在少数。网约车租赁公司批量更迭营运车辆占全部营运车辆的30%左右,而管理规模100台左右的中小型网约车租赁公司的现金流压力普遍较大。
因此,只得通过金融按揭的手段实现在运营车辆的批量汰换。以批售价格13万元计算,这高出20%的车价就意味着租赁公司需要多花费78万元。
时间进入2020年年初,受疫情影响,春节后各地开工受阻,网约车行业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上海地区合规网约车月租赁价格从原先的6000元左右降低至3500元-4000元左右。3月初,部分车型更是达到历史最低的2800元月租赁价格。加之先前“国六”车辆更迭的债务临近到期,一些管理规模较小,资金承压能力较弱的网约车租赁公司显得不堪重负。
李波算过一笔账,即使能拿到非常具有竞争力的车价,开设一家中等规模的网约车租赁公司初期的车辆成本投入至少需要1000万左右,加上运营、场地、司机招募,以及与网约车平台的合作等各项必要性开销,其综合成本接近于开设一家本土品牌4S店。
在业的租赁公司出现“关停并转”;先前一些计划“入局”的经营者在对行业未来的不确定性中逐渐“看衰”,从而放弃入局。最终导致了过去一年多新增网约车相关企业注册数量的“腰斩”。
03
网约车租赁公司数量将进一步缩减
对于大部分司机来说离不开网约车租赁公司的“帮助”,而保障司机规模足够大且合规又是摆在网约车租赁公司面前的考题。
当前,一线城市的网约车用户渗透率已达到50.3%,但对网约车服务的准入门槛普遍较高,多数外来务工司机无法满足准入条件。以上海为例,现阶段上海实施“沪人沪牌”的网约车司机准入制度。这要求司机需具有上海户籍、车辆具有上海市车牌。在同时具备两项基础条件后,方可申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下称:人证)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
外地来沪司机王东称,上海目前对不合规的网约车处罚力度较大。首次被查处会罚款10000元并暂扣车辆20日。但实践中,往往仅对不具有“车证”的车辆加以查处,并不会过多深究“人证”。因此,通过租赁公司租一台具备“车证”的营运车辆是入行从业最便捷的方式之一。
不仅如此,一些无法通过网约车平台审核的司机,也需要租赁公司通过黄牛代为“合规”。据悉,比如一些司机身上有大面积纹身,账号因为扣分多、长期不用被停掉的,都需要黄牛来解决。
网约车租赁公司的生存关键就是司机规模的大小。数据显示,上海网约车外来驾驶员占比约85%,每日从业车辆约10万台。但租赁公司数量相对饱和,这样的市场格局使得从业企业不得不通过“价格战”尽可能多的招揽司机。
李波介绍,以零售价15万左右的混动车型为例,租赁价格一直延续2017年6000元/月的标准。对于一些长租司机,租金优惠后最低可降至5800元/月。疫情最严重的三个月内,车辆月租金最低降至2800/月,这相当于一个二、三线城市的网约车租金水平。
租金价格没有增长,车辆的维护成本却在提升。为了抢占更多的司机,李波将原先需司机承担的车辆基础保养项目涵盖在月租金内。网约车的高频使用导致旗下在用车辆每月至少完成一次基础保养。“除去保养费用,混动车型的每月租金大约仅能收到5700元左右。”李波称。
为了留住更多长期从事网约车服务的司机,上海一些租赁公司更是推出了“满期送车”套餐。司机连续租满一定年限,到期后车辆无偿赠送给司机。对此,网约车租赁公司丧失掉车辆淘汰的收入,以换来更为稳定的司机管理规模。
李波表示,“虽然网约车行驶60万公里就无法再继续上路,但淘汰下来的旧车依然能卖20%左右的残值。为了留住更多的司机,这已经逐渐成为上海很多租赁公司的营销策略之一了。”
网约车租赁公司说到底还是一个“重资产”企业,它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与行业资源。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网约车租赁公司进入了“关停并转”的关键期。未来,随着政策监管的不断完善,行业合规化逐步加深,网约车租赁公司整体规模还将出现一定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