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驾的“723”时刻
一场悲剧引发的信任危机,能否成为推动行业进化的转折点?
2025-04-03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谷博文
一场悲剧引发的信任危机,能否成为推动行业进化的转折点?
2011年7月23日,温州,一场高铁追尾事故夺去了40条生命,也将“中国高铁”的技术神话推入了信任危机的深渊。这一天,被写进了中国公共技术发展史,也被贴上了“原罪”的标签。
2025年3月29日,安徽,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发生碰撞事故,三位年轻女孩不幸罹难。这场事故以更猛烈的方式,击中了公众对“全民智驾”叙事的心理防线,撕开了中国智能汽车产业与社会认知之间尚未弥合的裂口。
不同的时间,同样的叙事。在“智驾平权”走红、“高阶普及”成为年度关键词的背景下,中国智能汽车迎来了属于它的“723时刻”。一场悲剧成为拐点,一场事故引发拷问,而一项新技术的发展方向,正在情绪的洪水中被推向不确定的未来。
这一切,令人熟悉得刺痛。2011年,动车事故发生后,一句“让高铁慢一点,等等中国人民”,成为舆论中最具讽刺意味的声音。曾经的骄傲变成了“原罪”,曾经的速度变成了风险的代名词。十多年过去,中国高铁没有因此停下脚步,而是在质疑中重塑信任、在反思中夯实技术。原先降速到300公里/小时的高铁,逐步重新提速至350公里/小时。中国高铁用十年时间,建成了全球最大高铁网络,形成了自己的高铁技术标准,成为走出国门的国家名片。
高铁没有“等等人民”,它选择的是用十年时间,向人民交出更安全、更强大、更可靠的答卷。
今天的中国智能汽车,也走到了同样的路口。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交通事故,更不是技术的终审判决,而是一场信任体系的应激测试。公众的质疑不无道理,但情绪不能替代证据,媒体的反思不能演变为审判。在最终调查结论尚未公开之前,所有定性都是武断。
我们哀悼三位年轻的逝者,她们本该在春光里绽放,而不该在技术尚未成熟的尴尬间隙中凋零。她们的名字不该只存在于标题之中,更应成为行业警觉的一部分。如果技术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那么它就没有资格谈未来;但如果悲剧被用来否定整个行业的努力,那对她们的离去也是一种亵渎。
是的,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存在问题——浮夸的宣传、模糊的边界、缺位的教育、激进的节奏……
智能驾驶仍处在技术的幼年期,它不是全自动,更不是“撒手不管”。它是驾驶辅助,是人机协同,是需要被学习、理解、尊重的系统工程。真正值得反思的,不是技术发展太快,而是社会对技术认知太慢。每一个质疑的声音都应该被倾听,但每一次倾听之后,必须以事实为基础,而不是让情绪主导认知、让叙事替代真相。企业不能把“用户误用”当成免责挡箭牌,更不能用“高阶智驾”包装技术尚未成熟的产品体验。宣传可以是愿景,但产品必须有边界。事故发生前,信息提示是否足够?风险教育是否到位?这不仅是技术课题,更是责任命题。
然而,个案的惊悚,不应掩盖产业的整体进步;一次悲剧,更不该成为否定未来的理由。不能因特殊场景下的缺陷,就抹杀中国智能电动车的系统优势。长江黄河不会倒流,技术的洪流不容逆行。智能化没有终点,也不接受倒退。
我们希望,这场悲剧能够推动企业更加审慎,监管更加透明,用户更加成熟,行业更加自省。真正值得信赖的技术,不是从不犯错,而是在每一次失误之后,更加敬畏生命,更懂得责任,更不辜负托付。
今天的痛苦,是一次产业的成人礼。真正的成熟,不是避开风暴,而是在风暴中学会直面信任的重建。
我们悼念逝者,不是为了停止前行,而是为了让她们的离去,真正成为改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