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新国标实施在即,吉利用15万级电车撞出底气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此次修订不仅在热失控预警、挤压、短路、底部撞击等多个维度提出更严苛的技术门槛,还首次引入“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要求电池在经历300次快充后依然需保持不起火、不爆炸等安全性能。这一标准的出台,意味着动力电池安全将成为行业优先级更高的基础能力,也为车企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4-21 | 出处: V讯网 | 责编: V讯网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新版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此次修订不仅在热失控预警、挤压、短路、底部撞击等多个维度提出更严苛的技术门槛,还首次引入“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要求电池在经历300次快充后依然需保持不起火、不爆炸等安全性能。这一标准的出台,意味着动力电池安全将成为行业优先级更高的基础能力,也为车企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早在2023年,吉利便完成了电芯、电池包乃至整车级别的底部撞击测试,有效验证了“神盾电池安全系统”在极端情况下的结构完整性与热管理能力,为整车电池安全树立起更高门槛。同时也对即将于2026年实施的新版国标提供了参考。
近日,吉利又在电池安全方面交出了一份“超纲”的答卷——在全球最严苛的汽车安全试验场之一、奥地利TECCON实验室,银河E5以一项远超行业现行标准的极限碰撞挑战,再次把“安全”这件事讲得格外明白。
此次试验中,银河E5以50km/h的速度正面撞击模拟电线杆、高速龙门架等柱状障碍物,顺利通过被称为“魔鬼测试”的正面中心柱碰试验。要知道,目前行业普遍标准仅为35km/h,而速度每提升15km/h,碰撞能量几乎翻倍,对车身结构、电池系统与安全响应提出极高要求。
试验结果显示,撞击发生后,银河E5的四个车门均可顺利开启,E-CALL自动拨出救援电话,高压系统即时断电,电池无泄漏、无起火,气囊、预紧安全带全部正常工作,假人伤害值达到Euro NCAP刚性墙碰撞的优秀水平。这不仅意味着银河E5具备真实事故场景下的高强度保护能力,也标志着吉利在智能电动时代对整车安全系统的深入理解与极致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银河E5还先后斩获Euro NCAP与ANCAP双五星安全评级,覆盖欧洲与澳洲两大市场的最高安全认证标准。在极氪007、极氪7X等车型相继完成50km/h中心柱碰挑战之后,银河E5作为一款主流价格区间的纯电SUV,也将“安全平权”的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
但如果说一次试验能展示的是一辆车的安全极限,那么在更深层的时间维度里,真正体现的是一家车企对安全理念的长期坚守。吉利为何总是站在安全试验最前线?为何愿意在没有强制标准的地方投入更多?归根结底,是因为在吉利看来,安全不是某项功能,也不是某项指标,而是一种造车信仰。对于吉利而言,“安全”从来不只是技术指标上的加分项,而是贯穿造车全流程的基本法则。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说:“对生命的尊重、对安全的保障,是一辆好车的标准,为用户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是吉利始终不变的初心。”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吉利对用户的基本承诺,更是一家车企在时代更迭中始终未曾改变的价值信仰。在汽车行业激烈的转型浪潮中,有太多品牌的安全理念变成了营销口号,而吉利始终选择用行动说话——坚持研发投入,持续技术演进,把最好的安全保障,给到每一位用户。
为什么吉利如此看重安全?本质上,这不是一种策略,而是一种根植于企业基因的造车观。过去30年,无论是早期苦练基本功的积累期,还是如今全面拥抱智能电动时代的转型期,吉利都从未在“安全”二字上打过折扣。无论是十多年前在《宁波宣言》中提出“造最安全的好车”,还是如今提出“安全平权”理念,吉利始终认为:让消费者买得起,也用得安心,是品牌的责任,更是对用户的尊重。这份坚守,没有花哨的修饰,却足够厚重。
在新汽车的浪潮下,吉利的安全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从“安全识别圈”理念到“全域安全”开发体系,吉利的安全体系逐渐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领域。从生命安全到隐私安全,吉利的安全设计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碰撞防护,更扩展到了全方位的安全保护。这种从事后反应到全程防护的深刻洞察,使吉利在安全技术上始终走在行业前沿。
为了支撑这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吉利在安全技术的投入上从未手软。仅在过去十年里,吉利在研发上的累计投入就超过了2000亿人民币,其中,安全开发的资金支持占据了重要位置。吉利每一款新车的开发都离不开数千次的安全测试与仿真分析。例如,银河E5在开发过程中,进行了超过1万2千次的安全仿真分析,确保其每个细节都符合最高安全标准。与此同时,吉利还通过建立强大的超算中心与安全实验室,不断提升其安全仿真能力和实验测试水平,确保每一款车都能经得起严格的安全检验。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不仅在内部持续提升安全标准,更在行业层面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多年来,吉利在电池安全领域持续深耕,先后建立了涵盖碰撞、电气、热失控等多维场景的高标准电池安全测试体系。其中多项标准远高于国家现行法规,不仅作为企业内部执行准则,也已成为行业参考模板。吉利还是电池安全新国标相关碰撞测试标准的主导制定者之一,在“无人区”中摸索经验、总结方法,并反哺整个行业的技术进阶。这种从企业实践到行业推动的闭环能力,恰恰是其安全体系“跑在前”的核心底气。
如今,“安全平权”正是吉利安全观的具象化体现。在吉利看来,安全不该是高端车型的专属配置,而应成为每一辆车的基础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售价15万元左右的银河E5上,吉利依旧毫不吝啬地配备高标准的安全配置,并通过超过1.2万次的仿真分析与多项严苛碰撞测试,确保产品达到国际五星安全标准。对吉利来说,不论价格区间如何变化,安全标准不能妥协。这种“不计成本地把安全做到最好”的执念,正是吉利长期构建用户信任的根基。
从某种程度上说,吉利对安全的“吹毛求疵”,并非源于追求品牌形象的包装,而是一种对责任的深刻理解。在新汽车时代,用户对安全的认知早已不再局限于“碰撞保护”。智能驾驶系统是否可靠、数据是否加密存储、驾驶辅助是否能在关键时刻准确响应……这些都成为影响用户决策的重要维度。而正是在这种全场景、多变量的新安全体系中,吉利持续加大投入、自建实验平台、提升仿真能力,不断夯实其“全维安全”体系背后的技术根基。
今天的吉利,已成为中国车企中安全专利数量最多、率先获得新能源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品牌之一。背后是长期稳定的技术投入与研发能力,更是对安全认知的提前布局和行业视野。但与其说这是荣誉,不如说这是一种责任。当整个行业迈入无人区、走进“智电时代”的深水区,谁能真正讲清楚安全这件事,谁就更有可能成为用户信赖的选择。吉利深知,只有真正把安全做到极致,才能在新时代继续赢得口碑和市场。
“安全就是最大的吉利。”这句朴素的话,或许是对吉利30年来安全理念最精准的注解。从过去到现在,从燃油到智能,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避险,安全早已不仅是一项指标,而成为吉利定义产品、塑造品牌的核心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