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一个月,车市成效如何?
6月份以来,汽车行业迎来罕见的政策密集期:工信部、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等主管部门先后发声,直指行业内“无序价格战”的乱象,明确提出“反内卷”,强调必须遏制恶性竞争、引导汽车产业回归高质量发展轨道。
2025-07-11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谷博文
6月份以来,汽车行业迎来罕见的政策密集期:工信部、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等主管部门先后发声,直指行业内“无序价格战”的乱象,明确提出“反内卷”,强调必须遏制恶性竞争、引导汽车产业回归高质量发展轨道。
如今短短一个月过去,市场表现如何?看似繁荣的数据背后,是短期情绪回调,还是长期趋势转向?
7月8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下称“乘联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全国乘用车零售208.4万辆,同比增长18.1%,刷新历年6月销量纪录。这一数字本身足够吸睛,但更重要的是,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特别指出,这轮销量增长,并非靠一轮新的“价格战”推动。
换言之,市场的这一波回暖,或许是“反内卷”效应的第一道涟漪。
根据乘联分会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汽车市场降价促销力度大幅降低,尤其是6月的降价车型大幅减少。5月份明确宣布降价或新定价的仅有12款,6月份仅有14款车型降价,较前两年保持相对稳定。2025年6月,新能源车的促销幅度降到10.2%的中高位,较同期只增加1.6个点,较5月减少0.8个百分点。
这不仅是一组数字的变化,更意味着行业价格体系正在重建,也在逐步修复此前因“价格跳水”引发的消费观望情绪。
价格战退潮后,大多数汽车品牌的营销逻辑随之发生调整。过去两年,靠一纸“官降公告”刷屏的不在少数,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思考“除了价格还能讲什么”。比亚迪、理想、小鹏等新能源头部品牌开始集中火力于技术价值、智能体验和服务构建,试图拉开与纯粹堆配置的中低端玩家的距离。例如,理想集中宣发“家庭智能空间”战略,试图摆脱“卖得多却没品牌势能”的尴尬局面。
传统车企也在跟进调整。长安、吉利、东风等头部国产品牌开始有意识地控制终端让利,更多强调平台、架构与生态布局。其中长安汽车加速数智新汽车战略落地,强调围绕数智技术构建产品体系;吉利则加快银河、极氪等智能化升级步伐。
从“价格游戏”到“价值竞争”,正在成为行业共识。这不仅推动了品牌的中长期战略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提升消费者信任。
值得注意的是,在“反内卷”红线明确之后,合资品牌市场呈现明显回暖趋势。以往在价格战中不占优势的大众、丰田等主流合资品牌,在6月普遍迎来销量提升。数据显示,上汽大众2025年6月终端销量为9.6万辆,同比增长15.1%;一汽-大众6月销售16万辆(含进口车),同比增长15.1%;一汽丰田6月销量7.2万台,同比增长14%,实现连续正增长。
这背后,也是合资车企终于找回了“非价格型竞争”的节奏,在更稳定的产品策略、更强的品牌基础、更理性的渠道运作中,帮助它们从“价格战”中脱身。
但与此同时,那些缺乏产品力、依赖短期营销和补贴的中小品牌则遭遇反噬。一些原本靠“卷价格”维系生存空间的企业,在价格战熄火后反而失去了话语权。行业结构性分化加速,市场正在优胜劣汰,向真正具备综合竞争力的企业集中。
长期价格战下,受伤的远不止是新车端。二手车市场残值体系一度严重受损,消费者对“买新车即贬值”的恐慌情绪难以消解。而进入6月后,随着价格体系趋稳,二手车市场信心显著回升。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6月23日至29日,日均交易量达6.63万辆,环比上涨0.73%,连续三周正增长。预计6月全月二手车交易量或达157万辆,市场热度回升态势明显。
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信号。价格战缓解带来的不仅是财务账面好看一点,而是整个市场链条开始重新运转,库存、回收、置换的循环开始恢复,车市生态进入自我修复状态。
不可否认,政策的强势发力下,“反内卷”在过去一个月内起到了一定阶段性效果:价格战降温、销量上扬、市场逻辑回归。但这场整顿,不只是遏制一时的价格波动,更是要重建汽车行业的基本秩序与发展逻辑。
从产能过剩到盲目堆叠配置,从水军互黑到跨境降价倾销,从造车“造势”到丧失产品主义,这个行业的问题并不止于“价格”。监管的信号已经足够明确,价格战不是“内卷”唯一的表现形式,包括水军操控、虚假宣传、行业内举报造假等“非市场竞争手段”也在被纳入监管视野。这样一来,“反内卷”不是终点,而是行业重建的起点,汽车企业更重要的是须从“自律”走向“有法可依”的闭环治理。
当前车市的回暖是一次“去伪存真”的过程。价格战退潮后,谁有产品力、技术力、品牌力,谁就能留下来。这是一场集体“回炉重造”,不是谁声量大谁赢,而是谁能在新规则下走得稳、走得远。
未来的汽车行业,不能再靠“卷”驱动增长。真正有价值的竞争,是能穿越周期、穿透喧嚣、沉得住气、做得出产品的那部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