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分钟一篇黑稿?揭秘车圈谣言的N种姿势
近期,一条关于“丰田汽车正在考虑收购哪吒汽车”的消息在汽车圈迅速发酵,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尽管两家企业在第一时间表面该消息为谣言,但这一相当“离谱”的消息,却已经在社交平台和部分自媒体间持续传播,甚至被进一步演绎出多个版本。
2025-05-14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谷博文
近期,一条关于“丰田汽车正在考虑收购哪吒汽车”的消息在汽车圈迅速发酵,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尽管两家企业在第一时间表面该消息为谣言,但这一相当“离谱”的消息,却已经在社交平台和部分自媒体间持续传播,甚至被进一步演绎出多个版本。
此次事件也从另一个角度暴露出一个行业现实:在汽车圈,“造谣”几乎成了一件张口就来、几乎没有门槛与成本的事情。只需一句耸动的标题、一张拼接的截图,配上几句冠以“业内人士”的发言内容,就足以激发大量转发与讨论。而被波及的企业往往是则需耗费精力紧急辟谣,安抚合作伙伴与投资者,甚至还要面对由此带来的品牌信任损耗,堪称“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信息操控方式,已成为某些自媒体惯用的操作手法。而“网络水军”与“黑公关”更是在某些车企的舆论操作中逐渐演变成了“默认工具”,借此来刻意地引导舆情、打击对手、操控公众认知。有监测平台数据显示,从2024年1月至2025年4月13日,车企涉“网络水军”与“黑公关”相关话题传播量达213678篇次,几乎相当于每三分钟就有一篇“黑稿”出现。
从车企公开回应的情况以及媒体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出,目前车企所面临的“谣言”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
“蹭热点,发黑料”
在车企新车上市发布会或者是重磅战略发布的时间节点,经常会在互联网上涌现出大量的“拉踩”黑稿,这类内容往往以“对比评测”“内幕爆料”或“行业人士解读”的形式出现,实则内容片面、逻辑牵强,意图在于通过制造对立和放大争议来稀释正面声量,影响舆论导向。
例如,B企业推出的X车型正好与A企业的某款主力产品形成直接竞争关系,而就在X车型即将上市、舆论热度逐步攀升的关键时刻,A企业却“巧合”地开始对X车型的质量问题提出质疑。无论是通过所谓“内部人士爆料”、第三方测评内容的定向放大,还是有意引导媒体和自媒体进行话题聚焦,这种操作方式虽不明说,却意图明显——在对手高光时刻制造不确定性,干扰市场预期,打乱其传播节奏。
2
自己有难,别人垫背
对于部分企业而言,“黑公关”不仅是主动出击的利器,更是在舆论风暴中自保的“最后防线”。一旦自身陷入负面舆情,其第一时间不是正面回应相关问题,而是迅速发动“干扰机制”——通过转移视角、引导话题,将公众的注意力从自身问题上引开,把公众注意力引向其他品牌或行业热点。
例如,前不久A品牌的智能驾驶系统卷入一起交通事故,关于其功能边界与安全责任的讨论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和媒体的密切关注。令人奇怪的是,随后,B品牌用户因违规操作智驾系统的视频突然走红,“用户不当驾驶”成为新一轮舆论焦点。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不少“吃瓜群众”竟将两起本无关联的事件混为一谈,甚至开始倒推“A品牌事故的根本原因其实也是用户问题”,本应聚焦于系统安全的讨论也被带跑偏。
然而,还没等话题冷却,C品牌的设计问题也迅速被推上热搜。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节奏背后,舆论逐渐失焦,而A品牌关于智能驾驶的质疑热度却悄然降温。有知情人士透露,这是A品牌典型的公关操作,通过“拉他人下水”制造信息噪音,以通过舆论对从达到稀释自身危机的效果。
3
对方有难,落井下石
当某企业发布的季度财报略显承压,出现高层人事变动,或是某款车型遭遇质量问题时,网络舆论中“唱衰”的声音便迅速发酵,针对企业经营状况、结构调整展开一系列负面解读,甚至脱离事实基础进行推测和渲染。
更极端的情况中,一些所谓的分析甚至开始脱离事实基础,靠几张截图、几个数据段落、几句不知出处的“内部消息”进行拼贴式解读,将企业的战略性调整、组织优化、财务调控硬生生解构成“管理混乱”或“高层内斗”的佐证,仿佛车企一有风吹草动,就预示着“大厦将倾”。
4
日常拉踩,“报忧不报喜”
在车圈的日常报道中,围绕销量数据进行“拉踩”,已经成为部分舆论场的“规定动作”。特别是在每周、每月、每季度销量数据公布后,舆论往往倾向于“报忧不报喜”。个别媒体只盯着企业环比、同比中的下滑项,忽略结构调整、新车投放周期或整体市场波动等背景因素,动辄就将某一指标的下降解读为“销量崩盘”“品牌危机”。
更有部分声音执着于用一个阶段性数字给企业盖章,动辄“XX车卖不动了”“某品牌要凉”,不仅缺乏基本的产业理解,也误导了公众对行业趋势的判断。
或是在销量微降的背景下,一些媒体或账号开始有意制造焦虑感,用“失速”“掉队”“大滑坡”等情绪化词汇渲染焦虑氛围,这种选择性呈现信息的方式,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数据分析的本义,转而服务于流量与立场。
5
高管“黑粉”,贴脸开大
在舆论场中,还有一群特殊的媒体,不谈事实,甚至只谈“八卦”。其盯紧企业高管言论、断章取义早已成为某些舆论操作的“常规武器”。从一句原本在内部会议或公开采访中的正常表述中截取出片段,重新包装标题、搭配夸张解读,再加上“行业观察”“深度分析”等标签,迅速在社交平台引发讨论。此类内容的核心逻辑往往不是“是什么”,而是“我觉得是什么”——“不要你觉得,只要我觉得”成为一种默认的叙事姿态。
更有甚者,舆论开始围绕企业高管的生活状态、公开露面频次、与哪位中层多次同台、近期人事变动等进行“剧情化”演绎。从“某高管在培养接班人”到“这家企业的骚操作都是XX在背后推动”,这类带有强烈主观推测的内容比比皆是,且往往以“内幕视角”的面貌出现,看似合理,实则漏洞百出,目的无非是通过贴脸造人设、制造话题性来引导受众关注甚至质疑企业的战略动因。
综上所述,这些舆论操作手段无论是拉踩、转移焦点,还是通过个别高管的生活细节制造话题,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操控信息流向,塑造或扭曲公众对企业的认知。虽然这种短期内通过“热点制造”获得的流量效应显著,但长远来看,这种以虚假信息为基础的舆论操作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极为有害。
在“谣言”盛行时代,没有谁能够真正独善其身。众所周知汽车行业是一个高度依赖消费者信任与技术创新的领域,当“黑公关”成为流量密码,“造谣式”营销演变为行业潜规则,不仅损害了车企之间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更在潜移默化中消耗了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度。
唯有让谣言止于规则、让真相跑赢流量,才能让中国汽车行业卸下“内耗”的沉重包袱,在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的赛道上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