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好行业 “规矩”,智驾方能成 “方圆”
近日,智能驾驶领域的严监管态势,再度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7月23日,科技部官网公布《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意在防范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过程中的科技伦理风险,推动该领域健康发展。
2025-07-29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谷博文
近日,智能驾驶领域的严监管态势,再度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7月23日,科技部官网公布《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意在防范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过程中的科技伦理风险,推动该领域健康发展。
同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在国新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都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L2级别辅助驾驶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将制定。6月4日,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示了对《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拟立项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的征求意见通知。据悉,该要求由工信部提出,委托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执行。主要起草单位包括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可以说,这一强制性国标的推进,是智能驾驶行业向规范化、安全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
可以说监管态度的再次明确,无疑再次给行业的“智驾热”再次敲响了警钟,也揭示出一个核心问题:所谓“自动驾驶”时代,还远未真正到来,行业需要更冷静、科学地推动智驾向更高阶段发展。
1
究竟谁该为智驾“宣传大跃进”买单?
将时间拨回到3月底,一起造成三人死亡的严重车祸给行业敲响了警钟,也让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产生了高度关注。
随后在4月16日,工信部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针对智能驾驶领域的宣传、功能使用和技术部署等问题提出一系列规范性要求。其意在为智驾行业降温,防止技术脱实向虚。
然而,尽管近几个月以来,不少车企在表述上有所“收敛”,将“高阶智驾”、“自动驾驶”等营销话术悄然替换为“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这一相对审慎的表述,但其背后争抢“第一梯队”位置的势头丝毫未减。
在存量市场博弈日趋激烈的当下,智驾技术已成为车企卷出差异化的关键筹码,不少企业不惜以“功能领先”作为卖点,哪怕相关系统尚未真正具备全场景可控性。
但问题是,对于用户而言,智能驾驶并不存在“幸运者偏差”,一次毫厘之间的误判,就可能引发无法逆转的风险。现实中发生的每一起事故都在提醒行业:智驾技术的发展不能建立在试错成本由用户承担的基础上。
在业内人士看来,真正成熟的技术不应靠夸张宣传来引导市场,更不该将不确定性包装为技术进步的象征。在产业迈入深水区的今天,是时候让技术回归理性,把安全和责任真正置于炫技和竞速之上。
2
智驾技术既要高速发展,更要“适时降温”
在业内人士看来,智能驾驶从来不是一个可以“蒙眼狂奔”的技术赛道,其必须严格遵循技术演进的基本规律,经历充分、严谨、可重复的测试验证,尤其在涉及公共交通安全的关键场景中,更应在安全性达到可控水平前划定明确的“红线”。
然而,在实际用车场景中,消费者对智驾系统的认知误区依然广泛存在。部分用户将“辅助驾驶”误解为“自动驾驶”,在驾驶过程中放松警惕,出现双手脱把、疲劳驾驶甚至在系统运行期间睡觉等极端行为;还有用户在极端天气或复杂路况中依然执意依赖系统自动跟车、变道等功能,忽视其适用边界与感知盲区。
这类认知偏差不仅大幅放大了系统在关键时刻的风险暴露,更暴露出当前行业在技术科普、用户教育和风险提示等方面的系统性缺失,而其根源往往与车企在营销层面对智驾能力的过度渲染脱不开干系。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智驾技术迭代和市场错位认知之间,行业更需要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审视智驾带来的变革。
对此,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甚至表示,绝对不能再免费推广到所有车型,智驾平权,不能免费发放的所有车型,一定要收费。如果所有高阶智驾都免费装到所有车型上,会给中国智驾行业带来灾难。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所有车企都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低价普及”,强行下沉至所有车型、全部用户群体,可能造成用户能力和技术边界之间的错配,增加误用、误解风险,埋下安全隐患。同时,也将制约对底层算法、场景覆盖、极端工况适应性等核心能力的持续投入,最终可能形成“遍地开花、技术空心”的局面,不利于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的长远竞争力提升。
除了车企需要严格把控技术发展,同时,行业亟需构建覆盖从研发、应用到宣传的系统性准则,引导企业自律、推动监管完善,真正实现技术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并轨前行。唯有如此,智驾才能在技术与伦理、安全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
此外,在业内人士看来,智驾要用规则、标准为智驾“踩刹车”,并非遏制技术进步,而是以制度确定性应对技术不确定性。其核心基调在于规范管理,但并非一刀切、严厉打压,而是要建立明确的规矩和标准,让那些无法遵守规则、游离于标准之外的人自觉离场。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可以通过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素质来衡量一辆车的“好坏”;但在智能化时代,汽车的“智能水平”没有明确标尺,需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衡量系统能做什么,更要清晰界定它不能做什么,在哪些场景下该退出,在哪些临界状态下驾驶人必须立即接管。只有当技术发展与使用边界、功能命名与责任归属、消费者理解与行业规范形成良性闭环时,智驾技术才能真正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一场被速度绑架的“集体冒险”。
3
汽车高质量发展需要回归理性
自汽车行业踏上新能源转型征程以来,加速几乎成为每一家车企的集体共识,而智能化则被视为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路径。然而,当整个行业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抢发”、“抢占”之上,却忽视了技术本身的扎实与完善,最终带来的只会是“动作变形”甚至系统性风险的累积。而智驾技术作为典型的高复杂度、高风险、高门槛领域,其每一步推进都需要算法、算力、数据、传感器和系统工程等多个维度的协同迭代。
诚然,中国已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产业规模和整车制造能力可谓领先,但如果不能同步实现研发体系的厚实、标准体系的完备和用户认知的成熟,那么这种看似高速的发展很可能建立在脆弱的地基之上。尤其是在智驾领域,从拼概念、堆参数,到如今一窝蜂“标配高阶智驾”,不仅导致系统价值被低估,也带来用户风险认知的混乱,令整个行业陷入内卷的漩涡。
对此,监管层已开始出手,三部委已提出针对性的施策方案,包括实施价格监测、推动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建议技术创新从"应用层"向"底层"转变等措施,有望破局内卷发展模式。
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向来不是看谁跑得最快,而是谁能最稳地穿越周期,最牢地守住技术红线,最清晰地厘清责任边界,最真实地匹配用户预期。中国汽车产业要想在全球智能化变革中赢得话语权,不仅要靠销量和规模,更要在技术、安全、规范与用户信任之间建立可持续的闭环。
在这场技术革命的长期博弈中,只有让速度服从于体系,让创新落地于现实,行业才能真正跳脱浮躁与内卷的短视逻辑,迈入稳健可控、厚积薄发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