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聆讯过关:“700页资料”,揭开22年出口第一的“滴灌打法”
9月7日晚,奇瑞顺利通过港交所聆讯。
2025-09-09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9月7日晚,奇瑞顺利通过港交所聆讯。
这不仅意味着奇瑞二十余年的上市征途即将迎来关键突破,也标志着2025年内规模最大的车企IPO项目进入倒计时。更值得注意的是,奇瑞的聆讯通过,还意味着中国品牌乘用车企业整体正迈入资本化运作的新阶段。迄今为止,奇瑞是唯一尚未进入资本市场的大型乘用车集团。在此之前,吉利、长城、比亚迪、北汽、广汽、上汽等企业,已以不同方式登陆资本市场。
翻开这份长达700页的上市奇瑞聆讯后资料集,不难发现,奇瑞最突出的亮点是连续22年位居中国乘用车出口第一,以及这一成绩背后所体现的全球化特质。分析人士指出,这一标签不仅意味着销量上的领先,更凸显出奇瑞在港股现有车企中独特的差异化优势。
一位长期关注香港资本市场的消息人士直言:“在全球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企业已经不缺故事。特斯拉、理想、小鹏、蔚来等新势力的标签是智能化与未来式的产品定义;吉利、比亚迪一类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的公司标签,是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与技术领先。但奇瑞的不同在于,它是把‘全球化’做到极致的整车企业,是中国汽车企业中,全球化优势最突出的公司。”
该人士进一步强调,从连续22年的出口冠军,到3169家海外经销商网络,再到CKD散件组装的本地化布局,奇瑞的模式在港股现有车企中几乎没有可比性。如果它成功上市,将会成为港股汽车板块中,最能代表中国品牌全球化能力的企业。
最新数据显示,1-8月份,奇瑞集团累计出口汽车798,804辆,更是创造了三个“行业第一”—— 第一个单月出口突破12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第一个累计出口突破500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第一个连续4个月出口超10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
这个“全球化标签”,正是奇瑞最稀缺、也最可能获得资本溢价的特质。
根据奇瑞聆讯后资料集,截至2025年7月底,奇瑞在全球拥有超过6800个销售与服务网点,其中3169个位于海外,覆盖逾100个国家和地区。这张密集的触点网络,让奇瑞成为中国自主品牌车企中海外布局最深入的企业之一。更直观的数据是:2024年,奇瑞在欧洲、南美、中东及北非市场的销量排名第一,在北美和亚洲(不含中国)市场排名第二。当年海外业务贡献了总收入的37.4%。不同于其他的中国企业国内市场为主,国外为辅的策略,奇瑞的“国际化主场”已经是公司营收的核心组成部分。
“奇瑞的全球化,实际上构建出了一个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发展的健康样本。”一位行业评论人士如此评价。在他看来,奇瑞的做法更像一种“滴灌模式”——不是粗放地把车堆出去,大水漫灌,而是润物细无声地深耕渠道,稳扎稳打地培育市场。
这种模式在西班牙的EBRO项目上得到了具象化。
今年3月,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发言人娄勤俭曾专门点赞奇瑞的国际化案例。他说:“去年,中国汽车制造商奇瑞与西班牙埃布罗(EBRO)公司合资,生产出新型电动汽车。这项合作成功结合了奇瑞的技术特长和埃布罗的品牌优势,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投入相对较少的前提下,使埃布罗这一广受当地民众喜爱的品牌重现生机,并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我去年在西班牙看到了这个项目,这确实是一个中国和西班牙合作的典型范例。”
EBRO诞生于1954年,曾在西班牙13个省份设有20家工厂,员工多达1.1万人,产品远销80个国家。但1986年被日产收购后逐渐淡出市场,2021年工厂彻底关闭,品牌由EV MOTORS收购却未能重启。就在外界普遍认为EBRO将彻底消失时,奇瑞出手。它与Ebro-EV Motors合资,在巴塞罗纳Zona Franca原日产工厂旧址重启品牌,新增上千就业岗位。
首款新车下线时,西班牙工业和旅游大臣霍尔迪·埃雷乌在致辞中称:“埃布罗与奇瑞的联盟,是西班牙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典范。希望未来能在西班牙看到更多类似的合作。” 当地媒体评论说:奇瑞的到来不仅让EBRO重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压力。这一案例让外界看到,奇瑞的出口并非“甩货”,而是通过渠道与本地化嵌入市场,真正做到与地方经济融合。
财务数据同样印证了这种“滴灌打法”的效果。根据奇瑞聆讯后资料集,2024年,奇瑞实现营收2698.97亿元,净利润143.34亿元,刷新历史纪录;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682.23亿元,净利润43.63亿元,继续保持高增长。全年销量260万辆,其中出口114万辆,同比增长21.4%。在一些新兴市场,奇瑞甚至取代跨国车企,成为最畅销的中国品牌。
一位拉美市场的经销商此前在车展现场告诉寰球汽车:“消费者已经习惯在社区的奇瑞展厅买车,就像买丰田或大众一样。”来自迪拜的一位经销商负责人则对寰球汽车表示:“我们卖的不只是车,而是奇瑞背后的服务和零部件。我的门店经营了八年,每天车间接待的老客户甚至比新客户还多。奇瑞不像有些企业,卖完就走。它在这里设立配件中心、培训技师,让我们能像本土品牌一样服务客户。”
这些声音,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滴灌打法”的生命力。
很明显,和“卖车”相比,作为全球化程度最深入的企业,奇瑞更强调“经营市场”。在奇瑞聆讯后资料集中,海外渠道的功能被写得非常明确:不仅是销售端口,还包括金融、保修、配件、售后等完整体系。
一位香港投行人士直言:“投资奇瑞,不是赌它一年能卖多少车,而是赌它这张渠道网络的市场粘性和潜力。这个体系会不断带来现金流,就像一张全球高速公路,一旦修好了,就能长期收费。”
这种全球化运营,与奇瑞的品牌矩阵相辅相成。从主打家庭的“奇瑞”,到旅行+场景的“捷途”,再到高端上探的“星途”,以及面向年轻用户的“iCAR”、与华为合作的“智界”,每个品牌都在渠道里找到了定位。不同车型进入不同市场,既保证销量规模,也改善产品结构。“一些新势力车企靠单一爆款撑起规模,但奇瑞的逻辑更像投资组合。”一位研究中国车企的专家评价道,“它覆盖了不同消费群体和动力赛道,用渠道把多条增长曲线同时推向海外,这就是它的独特优势。”
此次奇瑞如果成功IPO,对于区域经济的意义不容忽视。
安徽省政府在2025年的产业文件中,把“加快奇瑞上市进程”列为重点任务,并设立专班推动。奇瑞不仅是地方龙头,更是带动上百家零部件企业的产业链核心。随着上市敲钟进入倒计时,这条产业链也将被资本市场重新估值。但相比宏观意义,奇瑞更希望传达的是一种长期主义。
奇瑞汽车管理层曾对寰球汽车强调,未来五年奇瑞将在研发上投入超千亿元,布局十九大核心技术。资本市场的力量,将帮助奇瑞在电动化、智能化和全球化上进一步提速。
回望二十年的上市征途,奇瑞曾多次错过资本市场的窗口。随着聆讯通过,这家公司终于站在了新的起点。奇瑞聆讯后资料集里的数据显示,它的重点并不只是销量纪录,而是长期以来在海外市场搭建的渠道和本地化体系。连续22年出口第一的成绩,背后是一种更稳健的滴灌式市场拓展方式。如何在未来保持这种节奏,并在资本市场形成稳定的预期,持续发挥全球市场协作的潜力,将成为吸引投资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