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间,“绿牌混动”不香了,纯电要开始“上桌吃饭”了?
近日,多家车企陆续公布了7月销量数据,市场热度虽不及上月“半年成绩单”公布时的喧嚣,但关注的焦点却落在了几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上。
2025-08-06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谷博文
近日,多家车企陆续公布了7月销量数据,市场热度虽不及上月“半年成绩单”公布时的喧嚣,但关注的焦点却落在了几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上。
作为长期领跑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巨头,比亚迪最新数据显示,其7月插混车型销量为16.31万辆,同比大幅下滑22%,成为整份销量报告中最刺眼的数据。
前不久,蔚来汽车旗下乐道L90上市并开启交付,短短三天时间累计交付量达1976辆, 跻身大型SUV销量周榜top3。
全新上市的岚图Free+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ADS 4及鸿蒙座舱5,作为上市6天斩获超2万台订单。
在今年4月的魏牌高山预售发布会上,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官宣称“长城汽车打死也不做增程!”
曾经坚定增程的理想,最近继理想MEGA后后交出了第二份纯电车答卷理想i8在i系列上不断的投入众多资源……
这一系列现场并非偶然,而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次深层次结构变化。
仅在一年之前,在行业龙头的带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插混增程在内的“绿牌混动”热情高涨,几乎到了没插混/增程不行的程度,大有“绿牌混动”得天下现在的态势。然而一夜之间,纯电开始“上桌吃饭”,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实际上,在经历多年快速提升后,整个插电混合动力市场的放缓早已在今年上半年有所显现。据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插混车型在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中的占比已降至29.8%,同比下滑2.4%。与之对应的,是纯电动车型占比提升至61.4%,同比增长3.2%。
销量层面也印证了这一趋势:1~6月,纯电车型累计零售332.9万辆,同比增长37.4%;插混车型为160.2万辆,增长幅度为31.5%;增程车型则为53.8万辆,增长16.5%。纯电车型不仅增速领先,更在基数上呈现出压倒性优势,销量几乎是插混的两倍。
这背后释放出一个值得警惕的结构性信号:插混与增程车型正逐步告别曾经的黄金增长期。
对此,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指出,纯电动车市场的强势增长,得益于其在小型车与高端车市场的双重突破,尤其是A级车型的迅速上量,推动了整个纯电市场的全面活跃。例如在6月,A00级电动车批发销量达15.3万辆,同比增长61%,占纯电市场份额提升至20%;A级车型销量达18.5万辆,占比24%,同比上升6个百分点。
这表明,纯电市场的增长已不再依赖高端车型或政策驱动,而是逐步在各个消费层面形成稳定需求:微型电动车满足下沉市场,主流A级车抓住核心用户群体,而中高端市场则持续拉动升级消费。
在纯电市场逐渐呈现出全阶层、多维度并进的格局之际,纯电动车的销量也正式进入真正的“加速期”。而作为被广泛认为是“过渡技术”的插混与增程车型,则开始逐步退潮。新能源汽车专家指出,这种现象既是市场理性回归的体现,也是插混技术回归其“过渡角色”的标志。
从车企新品投放节奏也能窥见变化。去年,众多车企将混动视为重要战略,甚至放缓了纯电车型的推出;但今年以来,相关动作明显减少。尽管插混、增程增长放缓,仍有不少车企持续发力,尤其是增程技术领域。数据显示,截至7月,今年上市的增程式新车已近20款。正如蔚来CEO李斌日前所言:“如果能穿越回去,我也会先搞增程赚点钱。”但他同时强调,自己并不后悔坚持纯电路线,因为市场的终局终将属于纯电。
插混车型之所以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早期扮演重要角色,是因为其“可油可电”的特性,既缓解了用户对电动汽车的续航焦虑,又帮助车企在政策和市场上双重受益。然而进入2025年,插混这一“过渡方案”的短板也愈发明显:
油电两套系统的成本与维护复杂性。插混车结构复杂,长期使用后的稳定性与保值率逐渐显露短板。
城市政策逐步偏向纯电。包括上牌、限行、路权等政策层面,越来越多城市将“插混”归入燃油车范畴,削弱其优势。
用户认知转变。消费者对“电动化”接受度提升,越来越多用户愿意直奔纯电,而非“中间选项”。
充电基础设施持续改善。随着高速充电网络铺开,原本依赖插混车型“油补电”的逻辑基础正在被技术进步削弱。
在这种背景下,消费者愈发清楚地认识到,插混车型所带来的“灵活性”背后,也隐藏着更高的成本、更复杂的系统以及越来越模糊的市场定位。反观纯电动车,凭借更成熟的技术、更强的产品力以及更清晰的市场定位,正快速站稳脚跟,成为用户更具前瞻性的选择。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时帅也曾指出,插混(包括增程)是一个过渡性的技术方案,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于纯电车型的技术还不够成熟。随着动力电池技术走向成熟、补能网络更加完善,以及消费者逐渐回归理性,纯电车将成为未来的市场主流产品。
当然插混和增程的下滑,并不意味着其即将“消亡”。在三四线城市及偏远地区,因充电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插混车型仍有其适用空间。同时在海外市场,其潜力依然巨大,尤其是在新能源接受度较低的新兴国家。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纯电动车型出口99万辆,同比增长17%;插混车型出口42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77%。这一增速远超其他动力类型,插混成为中国汽车出海的新“王牌”。对此,崔东树表示,海外市场正在为中国插混车型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不过,从国内市场的发展主线来看,纯电已成主导趋势。随着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制造成本持续下降、智能化水平不断增强,纯电车型在产品力与性价比上加速赶超传统车型。同时,政策导向也日益明确。
根据相关机构预计,到2045年,纯电汽车将占据75%的汽车市场,而插混汽车仅占约5%。同时彭博社预计,2030年插混汽车的全球销量将达到920万辆的峰值,那时每销售1辆混动汽车,就有近4辆纯电汽车进入市场。那代表着纯电动汽车在五年、十年或者二十年后,其仍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这一趋势亦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的认可。他认为,随着全固态电池量产、钙钛矿薄膜等技术的应用,以及车网互动系统普及,预计到2035年,纯电动车将重新成为市场主流,占据新能源车销量的70%以上。
回望整个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依旧表现出强劲的整体增长。1~6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546.8万辆,同比增长33.3%。其中,纯电车型的爆发式增长,已不仅仅是趋势,而是一种新秩序的形成。在新能源浪潮奔涌向前之时,曾经的“桥梁”逐渐退位,让位于真正的“终点技术”。插混的塌方,或许不会是终结,但必然意味着其角色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而在另一边,纯电车型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成为新时代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真正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