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的日内瓦,看不见的“云”车展
“鉴于当前形势和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联邦委员会根据《流行病法》将瑞士的情况归类为‘特殊’情况。涉及1000人以上的大型活动将被禁止。该禁令将立即生效,将至少持续到3月15日。”
2020-03-03 | 出处: 汽车有智慧 | 责编: 东克平
按计划,一年一度的日内瓦车展会在今天如期开幕。
但一则纸令,让这个拥有96年历史的车展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鉴于当前形势和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联邦委员会根据《流行病法》将瑞士的情况归类为‘特殊’情况。涉及1000人以上的大型活动将被禁止。该禁令将立即生效,将至少持续到3月15日。”
这是2月28日的发布,但此时各参展商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临时撤台是不可能的,那就只能以“线上直播”的方式,将自己的新车展示给消费者,也将往年人头攒动的日内瓦车展变成了“云”车展。
宝马在2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决定,原定于在2020日内瓦国际车展亮相的宝马集团首款纯电动轿跑车BMW i4概念车,将以线上发布的形式,在北京时间3月3日15:15进行全球首发。
3月2日,奥迪宣布全新奥迪A3 Sportback以及奥迪e-tron家族全新成员将在北京时间3月3日16:50通过奥迪官方平台直播亮相。
爱驰汽车决定将原本于日内瓦车展上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挪至线上举行,地点也改在了德国的斯图加特。
一则则变动通知,让云车展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也让大家产生一个巨大的问号:实体车展会消失吗?
“车展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业内人士向汽车有智慧坦言。
汽车厂商们力争在每次车展上都能吸引广大媒体的关注,其目的在于引来更多公众的目光,以便消费者产生兴趣亲自前来观赏自己的产品,甚至将其作为最终的购买对象。问题在于那么多汽车制造商都在卖力地吆喝,以至于大多数情况下,无论哪款新车都只化作了车展上的一片噪音。
想要出人头地,以及在车展开幕前造声势,汽车生产商们都会事先透露几个将在车展上发布媒体信息的细枝末节,试图先下手为强。但是问题在于几乎每家汽车制造商的做法都别无二致,因此任何展前信息又都变成了一种噪音。另外,为了确保所有媒体能够实时报道车展(网上和线下杂志),大多数信息以新闻形式事先被记者们广而告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旦车展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这些报道就可以被完善和发布出去。
实际上,车展已经演变成了走过场,根据众所周知的计划按部就班而已。对于媒体而言,鲜有惊喜,甚至参观车展的消费者也不再感到什么激动和兴奋。
盈利能力以及传播效果的下滑,使得参展商和主办方都陷入到焦虑之中。
而此次疫情,让“云车展”在费用、环境、受众面方面的优势被放大,大部分汽车品牌加速了向线上转型的步伐,打通了传统的消费场景,同时也为汽车品牌探索营销渠道提供了新思路。
但在“云”时代,实体车展和线下营销真的能被取代吗?汽车有智慧不敢苟同。
作为消费者购买体验的一部分,车展依然十分重要,即使对于车迷而言,情形亦然。汽车是只能亲身体验的三维实体产品和机械。的确,虽然越来越高分辨率的照片和视频赋予消费者更接近真车的体验,但是现身车旁和亲眼观赏,这种感受依然是无法取代的:打开车门,上车并坐到方向盘后,平心静气充分体验真实的感受。
这就像明星演唱会和热门赛事的趋之若鹜一样,即使在现场直播更加清晰的情况下,这些仍是一票难求,是粉丝们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吗?显然不是,因为大家都清楚,演唱会和体育赛事是极具体验感的活动,在电脑前和现场观看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就以汽车有智慧来说,本身是个球迷,但电视看球和现场看球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电视看球,镜头会体贴地,为你找到你应该关注的点。出色的转播机构,还能准确地切镜、转换、重放,巨细无遗地让你捕捉一切精彩的镜头。 现场看球,没有这一切。你周围是3D的。你随时都看得见整个球场的所有人。
这么说吧,直播时,大家更容易观赏到有球型的天才。但看现场,大家比较容易感受到那些无球猛男的好:拼抢、走位、争夺球权、非关键传球。
这才是看球的乐趣。
延伸到汽车产业的“云”直播也是如此。
近来,线上发布会、线上直播卖车是层出不穷,业内惊呼云时代到来,但据汽车有智慧观察,还没有任何车企公布过通过直播带来的线上销售情况。品牌“云卖车”究竟能带来多少转化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究其原因,汽车有智慧认为,与食品、服装、美妆等产品不同的是,“买车”并不属于冲动型消费,需要经历看车、试驾、订车、验车、手续、保险等一系列操作流程,而消费者在价格、品牌、型号等方面也需要进行慎重考虑。因此,汽车的交易在线上短时间内很难完成。
更何况,云直播依然难抵消费者消费习惯根深蒂固,况且汽车作为大件商品,需要大额支出,要想让消费者为之买单实属不易。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线下转战线上,实则是车企、经销商当下的“无奈之举”,这只是暂时用来补缺车企、经销商线下停摆的空白而已。
车展也是如此,云车展再好,只是影像给消费者加的一层“不惊讶滤镜”,而车这种东西,必须体验过以后才能破除这种滤镜,让消费者最大程度上判断可以与否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