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这类人才紧缺制约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近年来,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L2及以上汽车研发和测试的能力,商业化和应用落地方面也进入探索阶段,安全问题成为下一步普及攻关的重点。
2020-06-18 | 出处: 中国汽车HRD | 责编: 夏晓鹏
近日,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工作组在京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骏担任工作组组长。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专访时,李骏表示,相比德国、美国、日本等传统汽车强国,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起步时间晚,对新兴的智能网联汽车来说,安全是第一位的。中国汽车厂商不仅需要快速学习和掌握传统汽车安全方面的经验和技术,而且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方面的新问题。这对中国汽车行业在安全方面的人员和资源投入都是很大的挑战。
那么,目前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领域的人才现状如何?要保障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大战略的实施,相关人才应该如何培养?

随着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国情,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的中国方案,实现“人-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据了解,由于现有设计水平、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相关技术水平限制,功能安全、信息安全、预期功能安全成为智能驾驶快速发展的三大障碍。李骏指出,预期功能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与商业化的最大难题。相比于相对成熟的功能安全研究和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信息安全研究,预期功能安全研究还处于概念阶段。
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刘义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数据统计显示,直接和功能安全相关的专业是安全工程,截止到2019年,全国共有150所高校开设该本科专业,64所高校设有硕士学位授权点,58所高校设有该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每年的招生规模在1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理工类院校。由于安全学科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科学,因此毕业生分布在化工、石油、矿业、土木、交通、能源、环境等行业。
刘义介绍,和功能安全间接相关的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车辆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计算机专业等,人才来源相对来说还比较广泛,但是在汽车行业工作并深耕于智能网联汽车预期功能安全的中高端人才还是相对非常紧缺。这主要是因为智能网联汽车在最近5年发展速度很快,而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这一领域又属于比较前沿的学科,整体而言合格的人才在市场上仍然比较稀少。

安全领域人才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近年来,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刘义向《中国汽车报》记者指出,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飞速发展,业内企业都意识到了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领域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这个领域的投入,包括专业人才的招募和培养。
刘义强调,整体而言,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领域,人才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合格的人才储备仍非常有限。尤其在信息安全领域,据国内一位专注于汽车信息安全的专家透露,目前国内专注于汽车信息安全的专业人才不超过100人。汽车行业需要整合业内专家资源,尽快构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这对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至关重要。
智能网联汽车无论在功能安全还是信息安全方面的人才培养都亟待加强。爱驰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丁华杰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近年来,汽车行业越来越重视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领域的功能安全人才和信息安全人才。
丁华杰向记者指出,一是在从几年前被各个汽车制造商以及零部件供应商所重视的功能安全领域,涉及到我们耳熟能详的ISO26262功能安全标准,以及A、B、C、D的ASIL等级划分方面,这几年培养了一些人才,但目前仍然处于市场上人才非常缺失的状态。
二是在信息安全领域,随着自动驾驶、车联网等的兴起并逐步得到重视,我们经常谈及的从“云管端”三个维度进行的信息安全设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汽车行业的参与度很低,主要原因也是人才短缺。同时,这一状况将会随着智能网联汽车量产数量的增多而愈加严重。

需从国家层面统一规划和部署
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底线和基础,安全方面的人才培养也是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成为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丁华杰指出,无论是功能安全或是信息安全,目前都是企业牵头、企业培养发展的一批次人才,暂未看到高校开展相应的人才培养课程,而企业培养人才的方式相对于高校培养来说,速度较慢、规模较小。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各大高校加强这部分人才的培养。
在刘义看来,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领域关键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开发,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
第一,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规划,加强对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分步分批开展紧缺急需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国家级的重点攻关项目平台,加快培养复合型专家和技术领军人物。依托国家相关机构统筹规划,统筹企业投入和社会资本,加大在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领域的持续研发投入,促使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顺利成长。
第二,在汽车工程教育的创新性方面,尤其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升级方面,需要做更多的探索;对汽车工程师的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的系统性需要重新审视;急需构建符合未来汽车工程师知识和能力需求的专业学科体系;也需要加快构建产业引领下的科学、完善的网络化社会人才培养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