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代工潮”来临?恐怕没那么简单
7月28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2020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在汽车产业方面明确要求“有序放开新能源汽车代工生产,推动自检自证,实行品牌授权试点”。
2020-08-10 | 出处: 昂扬汽车 | 责编: 王友新
7月28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2020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在汽车产业方面明确要求“有序放开新能源汽车代工生产,推动自检自证,实行品牌授权试点”。
7 月30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修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的决定》,删除了《准入规定》第五条以及《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准入审查要求》等附件中有关“设计开发能力”的相关内容,此举被外界视为在继续降低新能源汽车造车门槛的同时,明确了对代工生产模式的鼓励。
由于《准入规定》删除了对于“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代工企业只负责生产就能保留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而一些在设计开发方面具有创新力的造车新势力则可以不再考虑对制造工厂的重资产投资,借用代工厂生产就可以获得企业和产品准入。
国家部委密集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使得新能源汽车的“代工生产”成为行业热点。那么,什么是“代工生产”,以及为什么会出现“代工”现象呢?
事实上,“代工”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对于汽车产业实施了“准入管理规定”,要求汽车企业需要通过相关管理部门审核,在获得 “造车资质”后,才能够进行汽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具体而言,汽车产业的“准入”是在相关企业获得国家或地方发改委“核准”,即允许其建设整车企业之后,在正式生产销售汽车产品之前,由工信部主导对整车企业在生产能力、一致性控制能力、售后服务能力、产品技术指标等方面进行检查的活动,是对汽车生产企业和其生产的汽车产品的例行监管制度。
汽车产业的“生产准入管理规定”沿袭自1985年国家对汽车工业实行的“目录管理制度”,2004年,该制度正式转为“生产准入管理”。目前,我国的汽车准入管理规定主要有《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和针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特殊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准入及管理规定》。而对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来说,则需要满足同时上述两者的要求才能够获得“行业准入”资格(造车资质)进行汽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在2015 年之后,国家层面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密集出台并持续修订了一系列管理制度。
例如,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于2015年6月共同发布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设计开发能力、试验试制能力和核心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不过由于该规定的出台,在事实上开辟了一条以前没有造车资质的企业得以进入汽车行业的新路,因此也拉开了我国“造车新势力”登场的序幕,在巅峰时期,公开宣布有造车意愿的新势力企业超过150家,规划产能远超现阶段行业发展需求。在严格审批下,拥有发改委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车企目前仅有18 家。
2017 年1 月,工信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在研发能力、生产能力、一致性控制能力、售后服务能力等方面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在2018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新版《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明确禁止新建独立燃油车企业,限制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对新建纯电动企业在平均产能利用率、所在省份产能利用率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要求。
这些管理制度的陆续出台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准生证”一证难求。目前,同时拥有发改委+工信部“双资质”的车企仅有13 家,如北汽新能源、奇瑞新能源、合众新能源、长江汽车、国能汽车等。正是由于新能源汽车“准生证”资源的稀缺,造就了我国汽车产业独特的“代工”模式。
目前,新造车企业大多采用的是“代工”和自己购买资质的方式进行生产,其中,蔚来汽车是新造车企业中最早采用代工模式的,但是鉴于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定”的要求,上市销售的蔚来汽车产品不得不借用江淮的产品目录,并在汽车尾标上体现,统一标注为“江淮蔚来 ”。但这种“代工”模式一直处于政策的灰色地带,许多新造车企业都面临着品牌和身份上的尴尬,许多新造车企业仍然希望有自己直接获批的生产资质和工厂。
2018 年 12 月,工信部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修订文件中,鼓励集团化、系族化管理,鼓励新技术、新工艺,同时提到“允许具有相同生产资质的集团成员企业之间相互代工”以及“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研发设计企业借用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申请准入 ”,这是官方首次在政策层面明确鼓励代工生产。
本次“代工”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影响
在今年“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表示,工信部将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有序放开新能源汽车代工生产,同时对有检测能力的企业,实行自检自证,减少重复检测。另外,对于研发创新型新能源汽车企业,实行品牌授权试点。
事实上,补贴政策退坡力度加大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销情况,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已经持续低迷。而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我国汽车整体产销量下滑严重。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1-6 月,全国汽车产销同比下滑的速度为16.8%和16.9%,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下降36.5%和37.4%,新能源汽车的下滑速度明显高于行业基本面,总体表现不佳。
国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将原本于今年底结束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和免征车购税两项政策延迟两年。在汽车产业受到疫情较大冲击和新造车企业纷纷陷入困境的阶段,此次系列鼓励“代工”政策的出台,对不仅会影响新造车企业,对其他有新能源汽车生产的传统车企业也有一定的支持。
例如,在修订版《准入规定》中取消了对于设计研发能力的要求,为只有设计开发能力的新造车企业寻求代工生产彻底扫清了障碍,这使得新造车企业可以作为主体轻资产介入造车环节,是对代工生产的肯定和鼓励,对于蔚来汽车等没有独立生产资质的新造车企业是利好消息,也为广汽和蔚来等企业提供了新的合作思路。
同时,对于部分产能利用率较高的车企,如一汽大众、广汽丰田等,可以通过借用合作方的过剩产能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如大众集团可以借一汽集团、江淮汽车的工厂进行新能源汽车生产。有益于盘活不均衡的产能配置,利于有较强新能源汽车制造能力的车企快速实现产能爬坡。
近期连续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代工生产”的产业政策还释放了一个信号,即国家层面鼓励“代工”,但不鼓励新建。在汽车产能分布不均衡且没有达到理想利用率水平的前提下,国家鼓励产能不足的车企利用产能过剩的车企进行生产。同时避免盲目重复建设,因此在短期内,国家对于汽车新增产能的要求不会放松。
此外,“准人办法”鼓励“集团化、系族化”,可以通过对生产企业实施集团化管理、对产品实施系族化管理,大幅降低企业在管理和测试上的负担,使得企业的规模性效应逐步显现,减少了企业兼并的潜在风险,预计更多的兼并重组将陆续出现。
同时,“准人办法”还鼓励企业自检自测,将持续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据相关机构测算,实施系族化管理之后,根据车型不同,检测项目预期能减少70-80%。同时,为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试点对企业自检自测结果的认可,企业研发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对于自身研发能力较强或拥有重点实验室的车企是利好信息。
不过虽然相关产业政策已经明确要“放开新能源汽车代工生产”,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缺乏具体实施细则,目前这仅仅是代表“代工”的产业发展方向,并不意味着彻底的放开。
值得一提的是,“代工”还涉及汽车企业在很多其他方面的利益。由于没有受到政策的明确支持,在“代工”模式下所产生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是被算入生产企业的,新造车企业无法分享这部分收益,如果进行改革,则新造车企业将可以直接获得这些新能源汽车积分。目前与拜腾、博郡、清行等多家新造车企业进行合作的一汽集团就希望以此来弥补积分不足。如果放开“代工”,这些因素都需要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