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转型失利 力帆为何执意发展氢燃料汽车?
4月15日晚间,力帆股份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帆”)与武汉泰歌氢能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泰歌”)、重庆地大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地大”)在重庆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9-04-26 | 出处: 车人网 | 责编: 陈斌
4月15日晚间,力帆股份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帆”)与武汉泰歌氢能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泰歌”)、重庆地大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地大”)在重庆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三方计划通过紧密的合作,提升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实力、开发出性能优越的氢能源乘用车产品,首辆力帆氢动力样车最快将在年内亮相。
此消息一出,力帆股份随即引起外界广泛关注,其股价连续斩获5个涨停,然而好景不长。上交所随即要求力帆股份详细披露三方合作具体情况,力帆股价应声下跌。
外界更为关注的是,在乘用车销量表现不佳,利润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力帆股份为何此时选择涉足氢燃料电池汽车?这背后有什么打算?
股价一波三折
在《关于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有关事项的问询函》中,上交所特别要求,力帆股份说明,完成氢燃料电动汽车开发并达到量产状态的预计资源投入情况,并结合2018年度业绩情况,补充说明开展上述项目的合理性,并充分提示相关风险。
4月21日晚间,力帆股份发布公告,回复上交所《问询函》。力帆股份指出,公司的氢燃料电池汽车项目尚处于合作开发初期,可能存在项目开发不成功的风险,可能存在项目开发不及预期导致产品无法进入国家氢能乘用车公示目录的风险。
尽管力帆股份强调,有关公司计划在两款新汽车产品搭载氢燃料发动机系统,但该项目处于前期开发阶段,不会对当期业绩造成影响。但依然没有打消外界的疑虑,在连续收获5个涨停后,4月23日,力帆股份全天多数时间均被封死跌停。
根据其2018年度业绩快报显示,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10.06亿元,同比下降12.66%;利润总额达3.0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却高达20.43亿元,而去年同期净亏损仅有1.87亿元,同比跌幅高达991%。
面对业绩亏损,力帆股份董事长牟刚公开表示,这是公司在面对汽车市场巨变而实施主动调整过程中所出现的“阵痛”——破旧立新,轻装上阵。
按照牟刚所说,包括此次氢燃料电池车项目在内,力帆股份已经多次作出相应变革。然而,在业界看来,力帆股份所面临的挑战不小,想要扭转业绩亏损并不容易。
夭折的转型之路
外界质疑并非没有道理,如果从造摩托车开始算起,力帆已经经历了两次转型。从摩托车到汽车,再从汽车到新能源车,力帆始终没有放弃自我救赎之路,但结果却差强人意。即便是力帆集团创始人尹明善也用“起了大早,但赶了晚集”来评价力帆新能源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力帆股份2007年开始新能源造车。2016年10月,力帆股份发布公告称,子公司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收到财政部下发的处理决定,公司不符合新能源汽车补贴申报条件车辆共计2395辆,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达1.14亿元,对上述新能源汽车中央财政不予补助,并取消力帆乘用车2016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预拨资格。工信部也暂停了公司申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资质。
直到2017年5月,工信部恢复了力帆汽车新能源车型补贴申请资质。按照力帆发布的新能源战略,力帆将在2020年前推出20款新能源汽车产品,并在当年实现新能源汽车50万辆的累计销量。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建换电能源站500座,支撑30万辆的新能源车租赁规模。
面对压力,最近两年,力帆控股质押其所持有的力帆股份股权共计20余次,质押比例一度超过90%。2018年2月,力帆发布公告,计划在重庆两江新区范围内择址修建新厂区,并对力帆乘用车现有乘用车生产基地进行搬迁,以此获得约15亿~25亿元的土地出让收益。
同年,力帆3次宣布将此前募集的闲置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金额共计约4.5亿元。2018年12月底,力帆宣布旗下的力帆汽车以6.5亿元卖给车和家,其对现金的渴求可见一斑。
对此,一位重庆汽车行业的业内人士表示,力帆和大多数边缘车企一样,向新能源转型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燃油车体量太小,技术不占优势。如今在缺乏资金投入和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布局氢能源,前景同样难以预料。
力帆背后的推手
想必力帆自然能想到此一层,带给其信心的或许来自合作方中的另外两家。按照力帆股份稍早前发布的公告,力帆乘用车将提供至少2台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项目用车辆(裸车及相关子系统),以及必要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代工服务;泰歌氢能负责氢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整车物理搭载及试验验证,并保证力帆乘用车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供应;地大工业将为武汉泰歌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简单地说,力帆负责代工生产,武汉泰歌提供核心技术,重庆地大提供资金支持。
公开资料显示,武汉泰歌成立于2016年12月29日,最终第一大受益人为马天才,持股22.68%,第二大到第七大受益人分为同济大学(持股12.15%)、杨庭矩(持10%)、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持9.25%)、郝义国(持7.5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持6.56%)、戴海峰(持5.67%)。
重庆地大成立于2019年2月21日,最终第一大受益人为重庆市南岸区财政局(持33.78%)、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持11.25%)、郝义国(持5.92%)。值得一提的是,武汉泰歌和重庆地大的法定代表人同为郝义国,这也让郝义国成为此次合作的关键,甚至被认为他才是力帆开启氢能源转型的幕后推手。
资料显示,郝义国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之后任职汽车公司,2013年受聘为地质大学资环工研院院长。随后,郝义国执掌的资环工研院成功孵化培育了控股子公司武汉泰歌氢能汽车公司。
身兼多家公司股东以及丰富的背景或许是让力帆选择郝义国的关键。而被力帆奉为座上宾的郝义国如何能一手掌控技术,一手掌控资金玩转重庆氢燃料汽车产业?自然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政策红利诱惑
2018年12月24日,重庆出台《关于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提出要大力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大对汽车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汽车产业招商引资、重大研发成果产业化、创新商业模式等项目。
按照三方合作公告中的表述,三方除了在技术领域的合作外,还将探讨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项目的资本合作,借助各方企业的技术及政策优势,联合在重庆申报创新项目。这一点似乎与四个月前,重庆市政府推行的政策不谋而合。
不仅如此,就在力帆股份发布三方合作公告的前两天,4月11日,南岸区政府、重庆盼达汽车租赁有限公司、重庆地大工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将在重庆率先开展氢能“共享汽车”项目。
紧接着,4月13日,首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南岸区下线。这辆名为“欧思典”的汽车由格罗夫氢能汽车公司生产。官方宣称,该车加氢5分钟便可提供1200公里的续航,代表着国内同行业的顶尖技术。
虽然,力帆股份在公告中称,合作中的另外两家机构与与力帆股份及其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但车人网仔细梳理后发现,接连发布的几次合作项目背后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所谓重庆共享汽车项目中的重庆盼达汽车隶属于力帆股份,而刚刚在重庆南岸区下线的氢燃料汽车生产方格罗夫氢能汽车公司的董事长正是郝义国。
至于合作项目,发展前景不清晰,存在不确定性以及合作方背后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都不免让外界浮想联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这样向车人网说到,“这有点像当初推广纯电动车,很多人是嗅着政府红利而来的,谁是真金还需要火来炼。“
据车人网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两江新区、九龙坡区和南岸区在内的多个重庆下辖区政府分别与包括润谷东方(北京)国际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雪人股份等多家企业签署了氢燃料合作协议。截至目前,已经有十余个氢燃料合作项目在重庆落地,这个中国汽摩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氢能源转型。
大跃进式的发展不免让人担忧,重庆大学新能源化工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魏子栋教授表示, “目前氢燃料电池大部分核心材料仍掌握在跨国企业手中,中国企业仅仅是购买之后安装使用,无论是价值链,还是发展后劲都有弊端。而对于这些‘卡脖子’关键技术,企业一定要沉下去做基础研究。”
在声势浩大的发展氢能源产业运动中,魏子栋的话不失为一剂良言,企业如何发展?技术难题如何攻克?商业模式是否可行?或许才是摆在企业面前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氢能源转型之路,我们希望力帆走的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