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战略亮相之后 长城汽车或将开启芯片自研
12月30日,智能驾驶战略升级发布会,长城汽车首次提出了咖啡智驾“331战略”,并直言要在2021年实现中国首个全车冗余的L3级自动驾驶。
2021-01-06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V讯网
作者 | 郭岩
12月30日,智能驾驶战略升级发布会,长城汽车首次提出了咖啡智驾“331战略”,并直言要在2021年实现中国首个全车冗余的L3级自动驾驶。
“331战略”这个乍听起来的颇有军事色彩的命名,背后却涵盖了未来汽车长城在三年里的精准方法论与目标。包括要长城以用户规模行业第一、用户体验评价最好、场景功能覆盖最多的在三个领先等等,并以此来打造长城在智能汽车领域发展的一张完整版图。
从初期的独立发展到如今强强联合。人们惊喜的发现,长城汽车正在推进的这条有关智能汽车的探索之路,与过去几年里,大多数传统汽车企业发展智能技术的路线都十分相同。当人们在结合长城作为产业规模量早已突破百万级超级玩家身份后,开始不免猜测,也许长城在这场发布会上更多想表达绝不仅仅是自身的发展规划,更多的是其对于下一阶段行业发展的种种猜测与思考后的再定夺。
01
咖啡的“首秀”
从2020开始,长城汽车陆续发布了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三大技术平台,在接下来的半年里,随着第三代H6、大狗、坦克300等车型的上市以及DHT混动技术的发布,坦克、柠檬两大技术路线相继露出,唯独“咖啡智能平台”对外界留有一丝神秘和保留。
为了能让舆论更好的读懂有关“咖啡”的一切细节。长城用三个明确规划,尝试让舆论明确这一全新智能平台存在的意义与目的。
长城汽车提出,将2021年作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储备期,并于年内发布中国首个全车冗余的L3级能力自动驾驶、中国首个配置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具有高速自动领航辅助驾驶的自动驾驶单元;在2022实现中国辅助驾驶用户量最多、中国最大算力计算平台的自动驾驶、中国首个复合场景达到L4级能力的自动驾驶等成就;最终将于2023年推出中国场景覆盖最多的L4级自动驾驶。
长城汽车轮值总裁孟祥军(右)与著名电影制片人张苗(左)
为了进一步凸显该智能平台的技术地位,咖啡智驾还明确6大冗余系统的优势,而这一新名词中感知冗余、控制器冗余、制动冗余、架构冗余、电源冗余和转向冗余6个独立单元。其目的即是通过打造全球首款真正自动驾驶全冗余量产平台,实现未来产品全车无死角的安全覆盖。
此外,新平台将搭载全球首款能够真正量产的车规级高性能、全固态激光雷达,并采用业内最前沿FLASH技术方案,实现0.05度角分辨率,可识别130米范围内安全隐患避障,据了解,这种性能已经超过普通无人车所搭载的机械激光雷达5倍之多。
未来,在后续规划有条不紊的落地后,长城旗下产品将实现在高速、城市快速路全场景的覆盖。搭载该功能的产品,不仅可完成避障变道、多车变道、城市自主变道等功能开发,还能在大车同行、锥筒避让等诸多难点场景取得突破,以应对更复杂的道路环境。使长城旗下产品在智能科技体验层面上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让用户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轻松的享受完一杯咖啡。
在此基础上,长城汽车首创了业内唯一量化式用户体验评价方法,通过操作成本、意识成本、安全成本、时间成本、金钱成本5个细分维度实现对用户的详细评测和广泛调研。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主动学习并适应用户的驾驶习惯和用车场景,感知用户的用车痛点,从而降低使用成本,最大化满足用户需求。
即将搭载在最新一代长城汽车自动驾驶汽车上的激光雷达
对于长城汽车来说,“咖啡”价值不仅仅是其面向智能驾驶领域提出的新主张,其背后所隐含的是长城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十余年积累和沉淀,以及未来智能化技术的主动探索与追求的决心。
事实上,早在2009年长城就已经开展了针对智能驾驶技术的研究,并于2015年首次对外展示了L3级智能驾驶技术。至今,长城在智能驾驶技术领域的储备已经涵盖了底层硬件、中间件、自动驾驶软件、数据等多个层面。长城智能驾驶负责人张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除了OS和芯片,目前能做的我们全都自己做了。”
01
强强联合与长城的“坐庄思维”
除了将自己未来三年的战略规划公之于众,让舆论和相关产业都能对长城汽车的发展平添信心以外。这场发布会的另一个重头戏即宣布与高通、华为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全面展开在智能网联、智能驾驶等创新技术领域的合作。
在这种协同合作发展的基础下,长城汽车将在2022年推出的高端车型上率先采用具备强大性能的高通Snapdragon Ride平台,并应用到其智能驾驶系统当中。基于Snapdragon Ride平台开发的长城汽车全新咖啡智驾系统将通过其卓越的计算能力和业界领先的能效带来先进的计算性能。
长城汽车与高通签约
而在与华为开展的协作后,长城汽车也表示,华为未来将为长城提供以MDC为基础的高算力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并积极配合长城汽车完成智能驾驶所需的感知组件(如激光雷达、摄像头等)的各项评估和测试。此次在与长城汽车合作的是面向L3~L4级别自动驾驶的全新一代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华为MDC610,目的就是为长城汽车能打造出行业领先的车规级汽车大脑。
事实上,这种“强强联合”的做法在近年来发展汽车智能产业的领域中并不少见。一方面,有优质的技术供给方的加入能够减少长城汽车在智能数字技术领域的重复投入,加快产品与战略的推进效率与落地;另一方面合作共赢的方式也能反哺传统制造企业在面对科技企业转型过程中,对具体智能技术储备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盲区进行一次查漏补缺。
可在行业人士看来,长城与华为、高通之间的牵手其实并不简单,这种看似“高性价比”合作方式,影响十分深远,尤其是长城在通过与华为等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了一种强势的“坐庄者”思维。据行业人士分析,长城与华为的联手可以将自身已经通过规模化发展所呈现的优势得到很好的保护,而在对未来同样以长城类似路径来开展相关领域,长城也能够依托规模优势对后入者形成了一道隐形的屏障来作区隔,。
从现有的合作基础上看,不论是以长城为代表的传统制造车企,还是以华为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类企业都已经在各自领域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多元化的协作分工将能够让整车厂、传统零部件厂商、通信、互联网运营公司以及拥有资本的初创公司都能深度介入,并就每个参与者之间最具优势、效率最高的部分进行有效分工,而长城汽车则作为整合方,将成为首当其冲的受益者。
而且合作方式,还有助于长城在未来产业成熟前完成提前占位与布局。这是由于当类似的合作模式一旦深入以后,具体到行业、产业模式、商业合作模式就必然会有新裂变,并随之诞生商业模式上这样的“新物种”。届时长城则能够纯粹以主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至于未来的后入者则很有可能被将来可能出现的规则而拒之门外。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长城与对应科技企业的分工,绝不像曾经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的合作。因为在未来将要出现的商业模式中,智能汽车将在不需要分清谁是制造商,谁是服务商,而是一体化式的发展。也正因如此,长城的这种思维,决定了它将不仅仅是产业的参与者,而是一个新产业的主导者。
03
或将开启芯片自研
如今,伴随新战略的发布与长城汽车未来有关智能规划的落实目标,人们预见了长城汽车作为自主品牌先驱决心创变的信心。但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长城汽车当天发布“一篮子”计划的同时,长城到底最在意的哪一个环节。
此前,根据智能市场研究公司YoleDéveloppement发布的《2020年自动驾驶传感器报告》预测,未来几年内用于自动驾驶车辆的传感器将在未来15年内以51%的年复合成长率增长,感测硬件的总营收将在2032年达到1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15亿元。不难猜测,在千亿级的市场前景中,长城汽车所谋划的绝不仅是拘泥于产品智能层面的短期变化。
据悉,在这片渐成蓝海的市场中,中国在研发和市场占有率上相比海外企业受限于技术与市场优势,已经失去先机。而在过去10年中,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车载传感器早已被外商品牌垄断多年,这期间虽然不断有号称“国货之光”的国内品牌,摩拳擦掌试图夺回智能汽车在核心技术上的江湖地位,但收获甚微。
以某家摄像头为主导的图像识别技术供应商为例,在2019年中,就曾手握全球26个车企45个合作项目,并新获得22款车型的超1600万辆订单,市场渗透率超过70%;而车载激光雷达领域,则是来自一家名为美国Velodyne科技公司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不过,高精部件的产业发展虽然急迫,但却没有成为眼下整车企业最在意的环节。因为对更注重整合优势的整车厂来说,拥有针对特定功能的最佳,最可靠的辅助设备,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如何选用相对长期稳定的芯片眼下更为重要,因为它需要覆盖整台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甚至要在在车辆制造商生产汽车模型的过程中至少使用30年。
具体到汽车芯片的全球份额中,有数据显示,目前只有不到3%是来自中国企业。其余则大部分被欧美企业所掌握,其中欧洲公司约占37%,美国公司约占30%,日本公司约占25%。在全球20家顶级汽车半导体公司中,却只有一家是中国公司。
也正因如此,在长城汽车在新战略发布不久,长城汽车就被传出有自己开发车用芯片的打算。据行业人士猜测,长城自研芯片的初衷一方面是源于长城不想被外方在技术上“卡脖子”;而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自研芯片可大幅提升长城在智能汽车领域布局的深度和广度,使其单车成本得到进一步降低。这种思路事实上也极大的符合了长城汽车过去一直坚持自给自足的发展心态。
据悉,芯片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其暴利的行业。曾有数据显示,大多数汽车半导体供应商的单季毛利率就能超过 48%。正是这种极强收益能力,对传统汽车形成了巨大诱惑。就长城而言,倘若自研后,能够成功装车,将不仅可以增加其自身对于成本的控制,更能够增加相应产品竞争力,拉开与对手的差距,实现全产业链的一次绝地反超。
可见,对于彻底解开智能汽车这道难题,长城已经有了明确的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