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上,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与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就“下一个颠覆性创新”主题展开了对话。
物理学家薛其坤表示,未来,特斯拉这样的企业创办大学,把教育和经济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更加有目的地从事高等教育,或许是一种趋势。对此,马斯克回应称,曾有过类似的考虑。他表示,特斯拉很多工厂生产都需要机器人,但机器人编程方面的人才相对缺乏,而特斯拉可以去培养相关人才。
办学校,他不是第一次。早在2014年,马斯克就把自己的五个孩子从洛杉矶的一家著名私立小学转学,把孩子们的老师达恩挖来,跟自己一起创立了Ad Astra学校。Ad Astra来自拉丁谚语Per aspera ad astra,意思是:历经艰辛,终达星辰。当年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在普通学校身上没有看到我想要的教育方式,因此我想,是时候应该做点什么了,干脆直接建一所学校比较好。”而马斯克的办学宗旨是:不要年级,不要成绩打分;音乐、体育和语言是可选的,你可以跳过自己不想学的;而数学、科学、工程和伦理是重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是重中之重。马斯克对于教育的理念,是能够摒除一些固有程序上的阻碍,更好地从需求出发,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活力。而时下机器人编程人才的紧缺,正意味着在当下教育体系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我们固然期待着马斯克用行动作出的回答,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自身现状入手,一同探讨国内工业机器人相关人才培养的突破口。
2021年3月12日,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机器人产业蓝皮书: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0~2021)》,分析目前国内已形成七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各大区域呈现不同的产业发展特色。其中,处于沿海地区的长三角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机器人企业数量众多,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人才优势明显,东北地区具备的深厚工业基础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土壤,中部地区凭借区位等优势已形成产业集群,西北和西南地区在相关政策引导下不断吸引项目落地。而《报告》也分析指出,人才是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为避免人才问题成为阻碍国内机器人产业前进的瓶颈,产业各界将会越来越重视专业人才的数量及质量。从技术链条来看,长三角地区的机器人技术领先于全国,技术储备最多,高校及研究机构较为密集,涵盖机器人的设计、研发及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在技术竞争力要素方面,上海从事机器人技术研究较早,人才结构完善、质量较高,上海交通大学等研究机构在机器人设计、开发领域积累深厚。江苏有东南大学等研究机构,从事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究和攻关。浙江有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在自动化、机器人等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安徽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在人工智能、计算机、信息工程等方面拥有优势资源。而在生产要素领域,人才方面,蓝皮书认为上海、浙江、江苏及安徽部分地区在全国平均收入方面处于第一梯队,具备较好的人才引进、培养、服务政策,以及较为完备的人才激励和队伍建设思路。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机器人教学就已经逐渐渗透到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机械设计等课程中来。如为了提高工程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和创造能力,199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已经将乐高机器人应用到相关课程中。通过将机器人引入课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机器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一些高校也尝试将机器人教育与实验相结合,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提供理解的情景和平台。而日本作为机器人文化普及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年都会举行机器人设计和制作大赛。通过比赛,不仅刺激大量机器人产品的产生,普及了机器人相关知识,也为高校的机器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培养了大量的创新人才,积累了相关技术。对标国际,我国高校机器人教育起步较晚,加上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开设机器人教学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国外高校少很多,门槛也相对较高。这样的发展方式,减少了一些非专业背景的学生接触机器人的机会,导致我国高校机器人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在技术研发领域,国内很多高校已建立了机器人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的智能技术与机器人联合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微柏工业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等,但还是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培养的主要是机器人制造人员或系统设计人员。另一方面,在技能操作领域,目前国内高校很少开设有工业机器人操作应用方面的课程,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从事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大多来自通过一定时期培训的机械电子工程、控制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或产业工人,但这种培训很难达到岗位技能要求。因此,工业机器人的人才需求结构化矛盾异常突出,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机器人人才的课程开发与研究还不尽完善,仍然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因此对于学校来说,联合企业一同分析行业现状、岗位需求和人才类型,确定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改革。
为了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目前已有高校提出“校企合一”的模式。校企合一与校企合作有所区别,校企合一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机制,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利用课堂和生产车间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结合,缩短学生就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实现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例如,通过企业对机器人行业岗位需求的分析,机器人专业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主要就业岗位为机器人操作编程维修,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安装与调试,电机控制安装维修,自动化设备的销售与客服等。所以,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为具有编程、操作、调试与维修及检测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紧接着以培养应用性技能为中心,采用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具备生产和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责任编辑:王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