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物种焕发“新生” 学科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汽车从高度机电一体化的机械终端,逐步转变为一个可持续迭代升级的移动智能终端,汽车研发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变化,行业人才需求的规模和知识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 汽车产业目前跨越了能源、交通、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基础设施等多个行业,知识体系融合了交通、能源、材料、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机械等多个一级学科。
2021-04-22 | 出处: 中国汽车HRD | 责编: 王友新
为了适应当前车辆工程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促进高水平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和百度承办,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简称汽车人才研究会)参与协办的“2021智能车辆设计技术人才培养国际会议暨汽车技术青年学者国际论坛”于2021年4月17日至18日在上海召开。会议邀请了国内外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知名学者和专家,共同探讨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汽车从高度机电一体化的机械终端,逐步转变为一个可持续迭代升级的移动智能终端,汽车研发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变化,行业人才需求的规模和知识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
汽车产业目前跨越了能源、交通、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基础设施等多个行业,知识体系融合了交通、能源、材料、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机械等多个一级学科。
在这种情况下,人才需求方企业端在构建研发人才队伍时,需要从人才结构、管理方式、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人才供应方高校端则需要从学科设置、知识更新、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改革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数据赋能 汽车将拥有自我进化的“生命力”
智能网联科技的强势带入,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汽车产品。汽车已经从过去单纯的交通工具成为全新的物种,就像手机从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到“无所不能”,汽车正在经历类似的进化。
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FISITA)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在会上表示,汽车产品作为新物种会改变所有人对汽车的基本理解和定义。在“软件定义汽车”时代,数据是汽车的“血液”,赋能汽车,让其拥有“生命力”,使其不断成长、迭代进化、自我完善。
赵福全
汽车新物种的生命力是由软件和数据赋予的。在这个过程中,汽车既需要物理工厂来打造汽车的硬件躯体,也需要数字化工厂来构建汽车的软件灵魂,二者有效地组合在一起,才能让汽车具备自我进化的生命力。
赵福全说,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硬件会成为一个原子,通过不同的组合,依靠软件赋能产生更大的能力。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是以更低的硬件成本,通过个性化智能化来提供更高附加值的软件服务。
关于以华为为代表的ICT企业纷纷入局汽车行业,赵福全解释,它们一方面拥有专业的技术和能力帮助车企造更好的车,另一方面也是其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寻找下一个产业技术寻租方,在汽车行业寻找利润的出口。
跨界力量的涌入,一方面说明新汽车行业充满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行业相关人才的紧缺。当下,智能汽车已成为各国汽车产业战略发展方向,智能汽车带来的技术变革改变了行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同时也掀开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序幕。
应对新趋势 高校人才培养需构建“新能力”
2025年智能化与网联化带动汽车新增产值约8000亿元人民币,自动驾驶领域市场发展速度远远大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速度,导致汽车行业复合型人才、计算机电子信息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人才兴,产业兴,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认清当下的形势。
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朱明荣在致辞中表示,在智能汽车领域,人才现状呈现着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人才总量不足。据汽车人才研究会最新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汽车行业智能网联人才总量仅有5万多人。第二,人才质量不高。特别是智能汽车各个细分领域顶尖人才数量较少,高端架构人才一将难求。第三,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中国智能汽车发展历史相对较短,无论是从企业端,还是高校端,人才培养体系都还处于探索迭代中,产教融合的程度需要深化,需要不断完善。
朱明荣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地,一直备受大家的关注,眼下他们既要解决复合型人才和计算机电子信息学科人才供给不足等的新课题,还要解决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不匹配、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高校和企业联动机制不足等传统问题。其中,本科生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是当前汽车人才培养的最大痛点。
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汽车学院相关负责人在会上积极分享经验,为车辆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建言献策。
清华大学杨殿阁教授分享了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改革尝试,在2019年成立车辆与运载学院之前,清华大学的本科教学改革就在持续进行中,先后试点大类培养、重构培养方案、开设车辆工程电子信息方向等,从通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通用应用课、专业应用课四大层面增加与时俱进的课程,结合科研推进智能汽车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开设本科生课程《汽车自动驾驶》等。
杨殿阁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表示同济大学正在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四轮驱动”:一是学科交叉,厚重知识基础;二是实践创新,深化专技应用;三是产学交融,强化校企衔接;四是国际接轨,拓展全球视野。此外,他特别分享了与之密切合作的德国高校的做法,德国高校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实践以及和产业的联系,比如成为高校教授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在工业界有八或十年以上的从业经历;新招的博士可以直接到企业做科研进行成果转化,同时享受良好的待遇和福利;在邀请企业人员给学生授课的时候,会安排企业高层给学生作手把手指导。
张立军
吉林大学高振海教授则表示,吉林大学正用“四颗心”,打好“四张牌”,即“虚心”练内功、“虚心”问需求,“精心”建平台、“全心”推升级,以及打好“仿真牌”“合作牌”“竞赛牌”“国际牌”。面向未来,吉林大学将在传承设计开发培养特色,升级与重构课程体系;在1院1室基础上打造5中心X所的优势与特色科研;建设红旗学院,打造车辆工程一级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新型科研教学机构,推进技术工程化与产教融合化等方面持续发力。
高振海
支撑产业变革 学科改革升级势在必行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显示,智能网联研发人员的专业分布中,65%以上的人才为非机械类,这说明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工作需要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另外,机械工程(除车辆工程外)与车辆工程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与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人员课程需求的匹配度仅分别为33%和53%,这说明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实际的行业的需求已经存在着较大的偏离,以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很难满足产业的实际需求。
对此,杨殿阁指出,小学科限制了人才培养规模,以机械工程为基础的传统车辆工程人才培养,严重的学科壁垒导致所培养人才的知识体系难以满足智能汽车发展的需求,因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知识结构需要从机械工程部分转变为电类基础,这意味着需要至少更换30%的平台及专业课。
江苏大学陈龙教授进一步强调,车辆工程知识体系的交叉广度和融合深度的迅速扩展,已成为大国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但其作为二级学科,与其具有的高科技核心载体和产业规模极不匹配,无法与船舶、航空两个一级学科形成陆、水、空、天运载体系的联动效应。
陈龙
鉴于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赵莲芳建议国家应考虑将车辆工程升级为一级学科,并同时扩大计算机等三大类专业布点和招生规模。此外,高校应在尽力完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增加相关学科的同时,吸引企业参与高校教学活动,从而推动更深入和更紧密的校企合作,共同为汽车产业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赵莲芳
朱明荣认为,应对当前智能汽车领域人才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我们一要聚焦人才发展重点,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企业和高校之间需要针对汽车软件人才展开深入探讨,行业协会可以搭建双方定期交流的平台,将企业的人才需求、岗位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精准地对接起来,推动汽车软件人才的创新发展。二要“开窗破壁”,在开放中加强人才交流。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要实现创新发展,需要行业企业间真正的抱团取暖,开展实质性、高质量的深度合作。未来产业重构更多的是跨跃式的改变,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行业企业更需要走出去,和相关的跨界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