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滴滴造车具备三大必然因素 将从四大维度改变行业格局
今天(4月6日)傍晚,有媒体爆料,称从多个独立信源处获悉,滴滴开始启动造车项目,负责人是滴滴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
2021-04-27 | 出处: 苏雨农的长镜头 | 责编: 王友新
今天(4月6日)傍晚,有媒体爆料,称从多个独立信源处获悉,滴滴开始启动造车项目,负责人是滴滴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
虽然有愚人节某媒体开造车玩笑的乌龙在前,但这条重大新闻还是迅速引爆了社交平台。毕竟,进入2021年以来,已经有 包括百度、富士康、小米在内的多家非传统意义上的整车制造企业官宣造车。可以说自从2015年前后第一拨“互联网造车”热潮之后,新一轮造车时代已经到来。
三大必然因素
截至目前,滴滴官方尚无任何回应。不过从滴滴参与出行领域的积累来看,滴滴如果造车,确实存在一定的基础和优势。长镜头认为,滴滴造车有如下几条原因:
第一, 滴滴从运营平台到自建车队,成为超级出租车公司,自有运力需求快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滴滴不断尝试和车企深度合作,参与到车型的定义之中。特别是去年,滴滴和比亚迪合作生产D1,滴滴在该款车型中,加入了对出行场景的一些独特设计,包括驾乘感受和智能交互等方面。但是如今滴滴仍然决定亲自下场,一方面是滴滴在和车企深度合作过程中,对造车的“门道”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另一方面,即使是和车企有了深度合作,可能滴滴在这一过程中,仍然感到有些掣肘,例如在品牌的主动权方面,数据和核心技术的共享方面。在滴滴控制出行场景的野心之下,一方面传统主机厂合作试水,一方面也会自己掌控主动权。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滴滴高管介绍,滴滴在3、4年前就已经深度讨论过造车的可行性,并且大量接触合作方。
滴滴和比亚迪合作的D1
第二, 出行领域的玩家需要不断降低运营成本,除了人、运力(算法)之外,车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滴滴一年的纯新车需求,不包括更换旧车,就接近20万台,接近一家中等规模车企的销量。如果能在出行领域掌握车源的主动权,特别是在产品的定义层面,更多从出行场景出发,减去不必要的成本,这将在出行领域构筑非常深的护城河。而且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投入非常大,前不久还传出再度融资5亿美元的消息。如果自动驾驶技术能够赋能滴滴的汽车产品,那滴滴在出行领域的成本优势将无可匹敌。
测试中的滴滴自动驾驶汽车(图片来自滴滴官网)
第三, 滴滴上市的消息一直传闻不断,已经快到关键节点。但细节上仍然众说纷纭,有的说在香港,有的说在美国,估值也有600亿、1000亿美元多个说法。如果加上造车环节,相当于完成了出行的闭环,估值的想象空间巨大。而且,滴滴每天数千万单,数亿资金沉淀到资金池,加上滴滴超强融资能力,造车资金根本不是问题。
四大维度改变行业格局
滴滴造车,给中国汽车行业变革添加了助燃剂,整个行业的变数更多了。在这个过程中,长镜头也有几点思考:
第一, 滴滴造车和小米造车的路径截然不同。小米拥有庞大而忠实的粉丝,自身电子消费品生态链成熟,可以说是被用户“抬进了”造车领域;而滴滴虽然同样拥有庞大用户群,但是这些用户来自具有垄断地位的出行领域,依赖性强,忠诚度不高。但是滴滴对出行场景有着深刻的认知和把握。传统的汽车,一直是以驾驶者为核心打造产品,而针对滴滴的出行需求,一定是以乘坐者为核心,这是传统汽车企业很少尝试的领域,这也保证了滴滴产品的独特价值。智能化背景下的乘用车有两个大方向,出行工具和电子消费品,在这个过程中,滴滴也会逐渐积累用户的出行数据,从“出行类汽车”向“电子消费类汽车”转型,这也暴露了滴滴破圈出行领域的野心。滴滴和小米的造车路线,分别是从未来汽车的两大需求进入。
第二, 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打造的D1,主要面向“优享”区间,也就是介于快车和专车之间,以紧凑型车居多。国内不少合资紧凑车型销量领先,多少也是拜出行平台之赐。滴滴自己的汽车面世之后,一定也是切这块蛋糕。对于一些传统合资车型,或多或少是个打击。到底是出行公司造车的过程快,还是传统车厂做出行公司的能力强,值得期待。
第三, 滴滴的造车概念,必然和传统意义上的造车有所区别。现在中国汽车产业不缺整车制造产能,想必滴滴核心的诉求是在产品定义和核心技术上的控制权,有较大可能性寻找既有的整车厂代工,或是收购传统整车的产能。哪怕就是基于目前比亚迪合作的一个更深化、更主动的版本。所以说,前几年有传统汽车领域的企业家预测,未来汽车品牌所剩无几,市场上不需要这么多品牌。这句话可能说对了一半,固然剩下的品牌不多,很多传统品牌也会被新品牌取代。产能过剩导致产业洗牌,未来的汽车,将掀起品牌、运营能力、场景定义、智能化技术的新竞争。
第四, 百度、小米、滴滴加入造车的主题,改变了业界对造车概念的认知,使汽车的生态链更加多元化。上一轮造车新势力,也经历一番优胜劣汰,他们在入场的时候,行业转型时机不成熟,自己也未必想清楚。有些企业的“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业所需要的“新”,长镜头大胆预测,到2025年,上一轮“新势力”剩下的不会超过五家。而这一拨呢,难道叫“新新势力”?他们之中同样也有优胜劣汰,但是他们想的比上一拨清楚,出手的方式和规模都大为不同。他们可能会重新定义汽车产业,他们也才是搅动产业变革的真正力量。联想到滴滴前不久入股爱驰,也许滴滴会直接收购一家“上一轮”的新势力,获得产能和资质。
基于上述分析,长镜头也认为,滴滴虽然未必会马上承认,但滴滴最终走上造车的道路,也将成为现实。当然,滴滴造车也将面临诸多困难,我想,如果企业最终下这样的决心,必然会对风险有充分的分析。更有意思的是,下一个官宣的是谁呢?华为?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