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国资拖入“黑洞” 绿驰会是赛麟第二吗?
去年,绿驰汽车完成了股权变更,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国投”)认缴出资金额20.2亿元左右,持有绿驰汽车60%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方,剩下的40%股权由深圳九州汇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有。
2021-05-26 | 出处: 百姓评车 | 责编: 王友新
时移势易,昔日风风火火收购“资质”的新造车势力,在现实的打压下已不得不卖身求生,短短几年,买方与卖方的身份悄然发生变化。
去年,绿驰汽车完成了股权变更,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国投”)认缴出资金额20.2亿元左右,持有绿驰汽车60%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方,剩下的40%股权由深圳九州汇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有。
河南国投成立于2017年12月,河南经济技术协作集团持股65%,是其控股股东,河南省中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持股35%;而河南经济技术协作集团是河南省人民政府100%控股的公司。这就意味着绿驰汽车被国资收购,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第一家被国资控股的企业。
对于这样一桩收购案,业内给出的反应大相径庭。有人认为绿驰汽车定义为今年第一家“出局”的造车新势力,原因在于签了“卖身契”,没了话语权;有人则认为绿驰汽车摇身一变成为“国有控股企业”,在国资的加持下,或许能迎来新的发展。
然而一年之后,即便有地方政府为背书,绿驰的去向仍不明朗,目前已知的官方消息只停留在去年1月份绿驰最后一次发声:“即使天寒地冻,也要踏上归途。”寻找归途没问题,但是为何至今微信微博停更,官网消失,难道绿驰口中的归途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迷途吗?
高层动荡
大概是在五年前的2016年年末,绿驰新能源汽车的首场品牌发布会在上海高调举办。有媒体是这样描述这场发布会的:会场装修金碧辉煌,400宾客盈门,现场来了不少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感召下纷纷认购了类似原始股之类的项目。事实上绿驰汽车最初是由中能东道集团、中能资本等企业联合成立的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
彼时,新能源汽车在国内方兴未艾,诸多造车新势力均在那时入场,包括云度汽车、奇点汽车和小鹏汽车等。不过就在一年之后,2017年7月,企业法人也由中能东道(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变更为绿驰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其间,2018年6月,国家级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绿驰汽车正式签署了新能源乘用车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合作协议,绿驰汽车将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路径,对九江中部生产基地进行建设。其整体规模为占地1060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规划产能20万辆/年,一期建成后可达10万辆/年的标准,总投资达55亿,而基地四大车间均按照智能制造、节能环保为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与此同时,已经规划的意大利轿跑定制中心也正式上线。原本以为在王向银的带领之下,绿驰汽车逐渐走上正轨。然而,2019年4月初,绿驰汽车高层发生变动,绿驰汽车集团原CEO王向银因身体原因已向董事会递交辞呈,绿驰汽车集团原常务副总裁任亚辉接棒王向银任绿驰汽车CEO。3月25日,绿驰汽车变更工商信息,经理一栏已显示王向银退出,新增任亚辉。
任亚辉接棒之后,九江的乘用车项目石沉大海,意大利轿跑定制中心也杳无音信,后来被曝出拖欠意大利公司I.DE.A 2700万欧元。
此后,绿驰汽车与长安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绿驰汽车与长安铃木联合制造达成一致。据悉,原长安铃木第二工厂用于绿驰首款纯电动SUV的制造,后来我们得知,该计划仍旧只是个PPT,绿驰汽车至今也没有打造出其宣称的续航里程为420公里,配备L2.5级自动驾驶技术的SUV产品。
眼看着绿驰已经触底,河南国投的20多亿元确实解决绿驰汽车在资金方面的“燃眉之急”。在现阶段,续命是没问题了。那么,接下来呢?有接近绿驰汽车的相关人士表示,从今年初开始,绿驰汽车的相关业务基本停摆,内部核心班子实质上已经处于解散的状态,在被河南省国资控股后,核心团队已经“出局”。
走向何处
造车新势力陷入困境的原因无外乎两点:缺钱和没有掌握汽车行业的基本规律。对于前者,虽然国有资本能解其燃眉之急,但并非长久之计。新能源汽车对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商业模式的创新要求较高,这些都需要企业自己去努力探索。
可见,造车新势力的发展前景扑朔迷离,如果缺乏深入地调研,很难准确评估与预测。比如绿驰汽车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将通过CC、M、S三个平台打造不同级别的产品。其计划在2019年6月投放首款紧凑型SUV产品,11月投放首款4座微型车产品与中大型轿跑,2020年 4月上市2座微型车,9月上市紧凑级轿车;2021年2月上市小型SUV,5月上市大型SUV,8月上市MPV。
然而至今,绿驰汽车首款量产车仍未展现庐山真面目,只有一款内部代号为M500的SUV项目在勉强推进。
河南国投带来的资金对于绿驰汽车而言也只是第一步,接下去很长一段时间绿驰汽车还将会面临资质、投产、交付等一系列 “鬼门关”,其中的每一个难关对于绿驰都将构成巨大的挑战。
一边是嗷嗷待哺的造车新势力,一边是想引进高新产业又手握大笔资金的地方政府,双方的结合或许能产生新的化学反应达成双赢的局面,但是百姓评车认为更有可能的结局却是两败俱伤。
政府兜底并不能帮助造车新势力真正解决企业最根本的“造血能力”。在造车新势力中,倘若细究来看,云度新能源、新特汽车虽未被控股,但也均有政府背景。而且与恒大、百度等新晋上位的企业相比,绿驰处于明显劣势地位。
百姓评车
说到底,对于那些不思进取、前景黯淡的企业,政府的出手只会多余而且浪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竞争性领域的最基本规律,盲目纾困并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不仅惯坏了企业,还会将国有资本拖入“黑洞”。南通的赛麟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希望绿驰不做赛麟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