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滴滴上市交卷:3年为司机创收6千亿
北京时间6月11日,滴滴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了首次公开募股(IPO)招股书,股票代码为“DIDI”。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华兴资本担任承销商。 招股书显示,滴滴公司2018年-2020年全球总收入分别为1352.9亿元、1547.9亿元、1417.4亿元。其中,国内出行业务收入分别为1332.1亿元、1479.4亿元、1336.5亿元;利润方面,国内出行业务2019年首次实现盈利,息税前利润38.4亿元,2020年达39.6亿元,今年一季度36.2亿元人民币。此外,2020年
2021-06-16 | 出处: 车市物语 | 责编: 王友新
北京时间6月11日,滴滴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了首次公开募股(IPO)招股书,股票代码为“DIDI”。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华兴资本担任承销商。
招股书显示,滴滴公司2018年-2020年全球总收入分别为1352.9亿元、1547.9亿元、1417.4亿元。其中,国内出行业务收入分别为1332.1亿元、1479.4亿元、1336.5亿元;利润方面,国内出行业务2019年首次实现盈利,息税前利润38.4亿元,2020年达39.6亿元,今年一季度36.2亿元人民币。此外,2020年中国网约车业务息税摊销前利润率为3.1%。
从公司规模来看,滴滴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科技平台。业务遍及15个国家,近4000座城市及城镇;年活跃用户数量4.93亿;年活跃司机数量1500万;日均订单4100万;年平台交易总额3410亿元。业务涵盖网约车、出租车、顺风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代驾、车服、货运、金融和自动驾驶等服务。截至2020年12月31日,滴滴在全球共有15914名全职员工,研发人员占比44.7%达7110名。
对于此次募资的用途,滴滴在招股书中披露计划将约30%的募资金额用于扩大中国以外国际市场的业务;约30%的募资金额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约20%用于推出新产品和拓展现有产品品类以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剩余部分可能用于营运资金需求和潜在的战略投资等。
九年前一个冬夜,当程维站在屏幕前望着“起死回生”的嘀嘀时可能不会想到,如今,其本人创办的滴滴公司即将成为国内第一家出行服务美股上市企业。从《招股书创始人信》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滴滴一走来的成败与荣辱。回顾滴滴公司9年来的部分片断,展现出的是一部夹杂着坚毅与屈辱、认可与质疑、得意与失落的成长史。
01
从大雪夜中爬起来的嘀嘀
2011年,时年28岁的程维顶着阿里巴巴支付宝B2C事业部副经理的光环毅然辞职,投身移动出行领域创业。对于这样一个在外人看来有些难以理解的做法,程维轻描淡写的回应:“打车太难了”。
彼时,国内互联网出行市场尚处“萌芽阶段”,通过调研程维发现,整套业务的基本架构存在两大关键因素——研发软件与招募司机。滴滴公司的天使投资人王刚曾在采访中对媒体表示:最初的产品是花8万元外包开发的。
初代产品的一次响应率仅为50%。外包公司给出的解释是“用户呼叫两次,出租车端能至少响应一次。”上线之后,产品问题仍然严重,数据包冗杂,bug多达30余个,不仅耗电,还消耗大量流量。
而王刚口中的这个软件,正是滴滴公司的初代产品“嘀嘀打车”。
为了扩大市场,嘀嘀打车尝试与出租车公司合作,由于没有相关部门的介绍文件,初期展业的40天内,北京市内的189家出租车公司只有一家车辆规模200台,名叫银山的出租车的公司愿意合作。宣讲会上,100个在场司机的智能手机普及率仅有20%,程维和他的团队在首场宣讲会上完成了8个司机的软件安装。凭借着这家出租车公司的合作案例,嘀嘀打车陆续敲开了更多出租车公司的“大门”。
2012年9月9日,嘀嘀打车正式上线,凭借着“点对点”地推模式累计的500个司机,仅有16个在线。第二日,在线司机数直接“腰斩”。乘客端缺乏宣传,最终导致司机端没有订单。一位司机师傅开了一天的软件“连个声响都没听到”,却扣了20兆的网络流量。面对司机的抱怨,嘀嘀打车最终决定,为司机师傅提供每周5元的流量补贴。与此同时,产品端充分吸纳司机的反馈不断迭代,改进了十几个版本后,订单数量日渐增多,司机在线数量也得到了提升。
根据程维参与创作的《滴滴:分享经济改变中国》书中记载:2012年冬天格外寒冷,嘀嘀打车花费5000元与北京西客站达成合作,允许其地推人员进入西客站出租车蓄车池进行推销。“那个地方是个过道,司机逗留时间又很短,四五个小伙子硬是一个冬天装了1万个出租车司机端。”呼啸而过的穿堂风让地推人员感冒发烧,休息几日后遍“接着再来。”
对于这段经历,程维回忆道:“真的跟红军打仗一样,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只有那些相对比较‘傻的’人选择了相信我们。我们一个一个地去教育司机什么是智能手机、什么是流量,怎么使用一款软件。一点一点地破冰,完成了我们的冷启动。”
靠着“日拱一卒”的坚毅,嘀嘀打车虽完成了北京市场的初期布局,但账面资金已然“岌岌可危”。自助者天助,老天爷的眷顾很快来临。
2012年11月3日,冬夜的北京迎来首场降雪。打不到车的白领心急如焚,有人拿出嘀嘀打车进行尝试。“嘀嘀打车可以叫车”的消息通过微博迅速在人群中传播,令乘客感到意外的是,这个软件不仅方便叫车,同样没有额外的“电调费”。正是这场大雪,让嘀嘀打车日订单量,首次突破1000。
北京的大雪成就了嘀嘀,也让嘀嘀“抗”到了融资。2012年12月1日,金沙江创投带着300万美元的融资注入北京小桔科技公司的账户,迎来转机的嘀嘀,有了继续发展的资金保障;同样在年底,嘀嘀打车的技术短板随着原百度研发经理张博的加入得到了改善,也为日后产品迭代升级奠定了优质的人员基础。用程维的话来形容:“张博是上帝送给滴滴最好的礼物。”
左手资金,右手技术的嘀嘀,终于从“襁褓”中“爬”了起来。
02
两虎相争:嘀嘀南征 快的北伐
时间停留在2013年,相距北京一千公里外的杭州,另一家互联网出行平台快的打车同样强势。凭借着区位优势,两家公司南北呼应,形成了“京津冀看嘀嘀,江浙沪看快的”的行业格局。
2013年4月1日,年长嘀嘀打车一个月的快的打车,完成阿里巴巴400万美元的A轮投资。此时快的打车坐拥20万司机,500万乘客,软件装机量1000万台,日均订单10万左右,覆盖城市总数排名第一;同一天,嘀嘀打车获得腾讯1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后者拿了20%的股权。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有限的市场空间内,只能容下一个“大哥”。快的与嘀嘀分别背靠阿里与腾讯,双方的资本能力可谓势均力敌。若想在短期内实现综合实力的根本性领先,终端服务方司机的接入规模成为两家公司的决胜关键。
2013年9月,嘀嘀打车“南下”,快的打车“北伐”,双方司机端补贴大战正式打响。前者对合作司机实施话费奖励;后者更为直接“首次使用快的的司机奖励100块钱”。10月,根据《2013年第3季度中国打车App市场监测报告》显示,快的打车的市场份额达到了41.8%,位居行业第一,超过第二名嘀嘀打车2.6个百分点。
11月22日,快的打车继续稳固上海市场地位,并购行业“老三”大黄蜂,进一步奠定了“北伐”的基础。2014年1月2日,快的打车在北京率先发起乘客端挑战,北京地区用户首次使用快的将返还30元话费。
2014年1月10日,嘀嘀打车与微信支付联合发起乘客立减10元,司机补贴10元的推广营销。仅7天,订单量超百万,补贴金额超过2千万。
快的打车为夺回市场份额,支付宝为抢占支付端口。双方于2014年1月21日展开反击,只要乘客通过快的软件使用支付宝付款,司乘双方分别可获15元与10元奖励。
王刚回忆称,得知快的的“反击”,他和其他投资人虽“极不情愿烧钱”但不得不“烧”。根据推演,如果等到一个月后再进行反击,双方市场份额可能变成7:3,主动权也将完全落入快的打车。因此,“一定要让腾讯继续参与补贴”,成为了嘀嘀打车的一致共识。最终,腾讯与嘀嘀打车各自承担50%补贴费用。
接下来的局面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嘀嘀与快的以“1元”为基础相继为自家补贴政策加码。2月底,双方乘客端补贴额度相继提高到12元时,热度开始减退,5月之后告一段落。公开数据显示,历时5个月的补贴“大战”中,嘀嘀打车补贴规模超14亿;快的打车补贴规模近10亿元。补贴停止后,双方日订单量均回落至300万左右。
一位出行领域研究的投行工作人员告诉车市物语:从结果来看,两方难分伯仲。但经历一系列补贴大战之后,出行平台完成了对市场新一轮布局;资方收获了稳定的新业务支付入口;更重要的是,乘客的消费习惯培养了起来,他们对出行平台已经产生“依赖”。所以,双方都是赢家,都有了足够的筹码,探索“四轮”出行领域。
2014年5月,“嘀嘀打车”正式更名为“滴滴打车”,确立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企业理念。
2014年7月,前高盛直接投资部董事总经理柳青加入滴滴,向中高端出行业务发起“攻击”。按照竞争对手快的打车COO赵东的估算,国内出租车行业有着3000亿的营业规模,而发展中高端出行(专车、商务车)则填补了“高端人士”出行的市场空白。
与滴滴不同,快的则在航空接驳出行领域风生水起。简单说,就是接送机业务。2014年10月,快的接入高铁管家,承包火车接驳业务;此后,快的打车又推出一号专车(即:快的打车的高端产品,分属两个独立APP),拓展交通枢纽、包车等特定区域业务。
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打车App累计规模1.72亿,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分别占据56.5%、43.3%。
2015年1月21日,程维、柳青、Stephen启动名为“情人节计划”项目。22天后的2月14日,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落地,滴滴快的正式牵手,程维与吕传伟(快的CEO)同时出任新公司CEO。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
至此,双方持续两年之久的争夺战,最终以联谊落幕。
03
出行安全的“至暗”与“光明”
《招股书创始人信》中提到了2018年夏天,滴滴顺风车的两起恶性案件。对于自身曾经的不足,滴滴没有掩饰。文中表示:这两起事件是公司发展的最大挑战。“怀着无比的悲伤和深深的愧疚,开始了一段深刻的自我反省。”
2018年5月6日与2018年8月24日发生的两起不幸事故,让滴滴出行陷入至暗时刻。
为了避免引起不适,具体经过本文不作赘述。从最终的结果来看,5月案件后,滴滴将此前的“案件线索赏金”100万元捐献给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并公开道歉承担相应责任,对受害者家属提供了一份具有精神抚慰性质的补偿。
8月案件后,滴滴同样公开道歉并承诺,无论法律上平台是否有责,以及应当承担多少责任,未来平台上发生的所有刑事案件,滴滴都将参照法律规定的人身伤害赔偿标准给予3倍的补偿。27日零时,滴滴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重新进行评估设计。该产品于2019年11月重新上线,停摆400余天。
尽管从数据上来看,网约车司机每万人案发率低于传统出租车司机,市场占有率近90%的滴滴出行相较于出租车更为安全。但是,滴滴的出行服务业务与其他互联网平台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安全责任的要求明显更高。
因此,滴滴出行为安全做出了诸多工作。
2018年9月,滴滴投入1.4亿专项资金加强安全客服团队建设,摒弃外包模式,全部改为自营;11月7日,滴滴“一键报警”扩充12个城市,并在原有录音基础上逐步普及录像功能;12月,滴滴削减当年全员年终奖50%,用于安全投入;2019年8月,滴滴拟上线“未成年人保护计划”,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独自乘车;28日,滴滴又增设醉酒乘客报备功能;11月13日,滴滴又新增 “安全大使”和 “线索征集”两项与警方合作;12月交通安全日前夕,滴滴邀请司机参加安全活动;2020年春运首日,滴滴发布了安全出行保障公告……
《招股书》中,滴滴出行继续将“安全第一”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方向。目前,滴滴拥有一套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安全策略覆盖乘车前、乘车中和乘车后。
正是有了流程上的保障,资金上的投入,乘客端的保护,司机端的预警。让滴滴在一系列安全事故中“平稳着陆”。而滴滴在企业即将迎来上市阶段之前仍不忘自省,或是向外界表明一种态度。出行安全是一场永无终点的“持久战”。
04
结语
在滴滴的招股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3年为司机创造6000亿元收入。”“2020年和2021年第一季度的平台收入中,93.4%来自于中国,6.6%来自于国际。”意味着国内至少1400万名司机师傅能或多或少的通过参与滴滴网约车业务获得一份收入。
有的人把开车看作是一种短期过渡,有的人当做事业。靠着这份工作他们维持着家庭,寻求着自我。曾有为司机表示:“滴滴给了很多人重新规划职业的机会。”那些暂时处于低谷,一时间又没有明确方向的人,有了一个谋生的手段。
滴滴来源于“草根”,服务于“草根”。从嘀嘀到滴滴;从最初的16名司机到千余万司机;从技术外包到自建7000余人研发团队;从“叫不响”的打车团建到出行领域的完全生态覆盖。如今,滴滴站在了上市的路口,期许着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章:
《滴滴IPO天使投资人王刚爆赚百亿:当初所有投资人都不愿意投程维》 来源:i黑马
《嘀嘀打车APP创业初期背后的故事》 来源:四川小咖科技
《滴滴:分享经济改变中国》 作者:程维、柳青等著
《滴滴创始人程维讲述创业史:做滴滴就是不断的闯关》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