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局与双碳目标时代 汽车供应链该如何重塑?
随着全球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在我国,“双碳”目标已成为国家战略,而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制造业之一的汽车工业,在“新四化”的浪潮影响下,还将面临这场“系统性能源变革”的重塑,同时,汽车供应链也应该进行全新的变革,转型之路势在必行。
2021-10-13 | 出处: 苏雨农的长镜头 | 责编: 谷博文
作者:皖秋
随着全球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在我国,“双碳”目标已成为国家战略,而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制造业之一的汽车工业,在“新四化”的浪潮影响下,还将面临这场“系统性能源变革”的重塑,同时,汽车供应链也应该进行全新的变革,转型之路势在必行。
基于此,在10月11日举办的全球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高层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以“全球变局与双碳目标下的汽车供应链”为主题发起了基于汽车供应链变革的新一轮探讨。
本次论坛邀请到了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周孝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王金照,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任谢肇煦,以及来自法雷奥、中汽创智、沃尔沃、欣旺达、广汽埃安、高通、奥动新能源、博世、阳光电动力等企业的多位代表,为中国汽车产业供应链当前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与升级路径等重大问题献言献策。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在致辞时表示,在全球汽车电动化的进程中,中国汽车产业率先迈出了第一步,取得了某种先发效应,这次全球汽车革命实际上是起源于中国汽车产业的电动化。陈清泰指出,我国汽车保有总量还有翻番的前景。如果新增保有量仍然是以燃油车为主,那将造成巨大的灾难,为此我国汽车的电动化进程必须快于其他国家。
陈清泰认为汽车革命的下半场,芯片与操作系统将是竞争焦点,我国车载芯片企业一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会,闯进全球芯片的供应链。而智能汽车的操作系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格局,从需求侧和供给侧都具备开发出更加适合我国需要的自主可控的“中国版”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的条件,机不可失。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做主旨发言时表示,从我国的经济状况来看,工业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而其他领域、其他行业和生活中所消费的能源,耗能的设备、器具、材料也都是工业提供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双碳”的能源是源头,工业是重点。我们要在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上下功夫。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通过视频的方式,分享了其对汽车产业变革趋势的思考。他指出,世界汽车工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体现在三个“变”上。第一个“变”,动力系统正在从内燃机驱动向纯电驱动转换;第二个“变”,整车的控制系统正在从分布式控制向集中控制演进;第三个“变”,产业分工体系正在由行业自成体系向跨行业的开放合作演进。
此外,苗圩还重点提到了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在加速重构,主要有四大特点:
特点一:以电池、电机、电控为代表的动力系统产业链供应链已经形成;
特点二:操作系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特点三:以大数据分析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ADAS)已在新车型上崭露头角;
特点四:传统供应体系随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变化而面临重塑。
展望未来,苗圩提出,在“十四五”时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下,汽车的产业链、供应链需要补短板、强弱项,特别要加大对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新型的电子电气架构等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技术攻关,加快构建开放共享、协同演进的产业生态。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周孝信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周孝信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研究,他认为,我国电力系统和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关系非常密切。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有五个主要特征:1、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2、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电力系统;3、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电力系统;4、数字化智能化智慧能源电力系统;5、清洁高效低碳零碳电力系统。双碳目标下的情景分析表明,能源系统和电力系统二氧化碳排放均可实现2030年前达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王金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王金照在演讲时表示,得益于我国专家、领导层见识早、行动快,我国电动汽车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之前我们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售中占比20%,目前来看,如果要想实现“双碳”目标,我们的汽车保有量有可能要翻番,再加上欧美押注电动化的背景,我们电动化的速度应该适当加快。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任谢肇煦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主任谢肇煦认为,许多创新领域的汽车供应商是跨界进入汽车行业的,这带来了竞争和创新,是好的事情,但其中的不少企业不了解车规级的产品设计和标准,也不具备完整的车规级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甚至很多新兴领域还没有形成客观的车规级检测认证方法,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严重甚至可能威胁整车的安全,因此,培养国产高水平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势在必行。
法雷奥中国总裁马法龙
法雷奥中国总裁马法龙表示,期待能够帮助中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2050年实现碳中和。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当中,法雷奥会在电气化方、自动驾驶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比如说2050年大多数上市的新车都配备自动驾驶技术,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些目标的实现上做出更多的贡献,提高能源效率,从而能够节省更多的能源,减少更多的碳排放。
中汽创智CEO李丰军
中汽创智CEO李丰军分享了其对新产业的看法,他认为,氢燃料电池在高能效、零碳化方面具有优势,是一个理想的车用能源。全固态电池的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是解决现有锂电池安全性低、续航里程短的理想替代方案。同时,第三代功率半导体和低功耗车规级芯片的推广应用,将助推汽车低碳智能技术的落地。
沃尔沃汽车亚太区采购副总裁李海
沃尔沃汽车亚太区采购副总裁李海表示,沃尔沃在中国有600多家直接采购的一级供应商,这些一级供应商必须在2021年底承诺要在2025年以前所有的能量必须是绿能,就是可再生能源。在2021年一定要把我们的基准建立起来,而且能够建立这种可追溯的流程。所有的原材料都需要100%的可追溯性,原材料从哪里来的,必须源头100%可追溯,所有的供应商必须是合规合法。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总裁梁锐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总裁梁锐在论坛上分享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动力电池产业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他认为在国外开始实施碳足迹和循环经济管理政策后,未来我们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新变局。一方面,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要立即行动,积极应对,避免合规风险和业务损失;另一方面,政府要主导相关规则的制订,帮助并激励企业遵循双碳政策,建立健全动力电池产业链,协助行业解决“卡脖子”的资源问题,另外还要加强电池安全准入管理。
博世中国副总裁蒋健
博世中国副总裁蒋健表示,博世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在全球范围内来减碳,并提出要率先在2020年实现碳中和。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商,博世希望未来的交通出行不会加剧全球变暖影响空气质量。我们相信通过技术中立是实现零排放和碳中和目标的可靠途径。过去几年博世投入了50亿欧元在电气化方面,我们的事业部也把这些电气化很多新的技术带到中国,在中国落地。
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郭涛
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郭涛在演讲时表示,以5G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无线连接和移动计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革汽车产业,消费者对于数字座舱、蜂窝车联网、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等先进技术的渴望,也让汽车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双碳”目标+全球竞争,未来2~3年将是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市场布局的重要节点。高通认为,5G将会成为中国汽车厂商国际化战略的一个差异化选项。
奥动新能源副总裁杨烨
奥动新能源副总裁杨烨表示,换电不仅仅是一种服务模式,换电站其实是能源载体,换电网络就是分布式储能系统,是全新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动换电站让电池成为流动的能量块,同时换电站与车辆的能源交互,每一辆车都是一个能源载体,可以与换电站实现双向交互,车辆可以来换电站换电,也可以向换电站输电。在与电网的能源交互,每一个换电站都是一个分布式的储能系统,可以全功率支撑换电,波谷充电,波峰放电,调节电力平衡,减少电网压力。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席忠明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席忠明认为,未来的产品竞争会形成三个生态,能源生态、智能出行的生态以及营销服务的生态。产品的竞争会变成“产品+生态”的竞争,生态创新将会贯穿到整个碳达峰过程,这是目前整个供应链体系发生的变化,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阳光电动力总裁洪思明
阳光电动力总裁洪思明在论坛上分享了阳光电动力实现降碳的一些做法:实现减碳和零碳的目标,从能源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维度来思考。从供给侧,我们改变供给能源的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占比,乃至于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从需求侧,我们重点研发提高更加清洁的能源产品,更多降低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