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强榜单中,中国汽车的“高”与“低”
8月5日,《财富》公布了2024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其中,奇瑞以385位的成绩首次登榜,引发了汽车行业的广泛关注。
2024-08-06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8月5日,《财富》公布了2024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其中,奇瑞以385位的成绩首次登榜,引发了汽车行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个从1995年开始发布的权威榜单,世界500强榜单常常被视为企业综合实力的“试金石”,它构成了对于一个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财务表现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评估的多维度视角,大多企业均以登上这一榜单为荣。
尤其是中国汽车市场方面,从这份榜单及其变动中,可以清晰看到中国汽车企业在近几年行进过程中的发展脉络、起承转合,以及与世界大公司之间的优劣势和潜在差异。
近几年,在新能源、智能化的发展浪潮下,通过价格、技术、营销等全方位的突围,自主车企开始“弯道超车”;相比之下,广汽本田“裁员”、广汽三菱退出中国市场等合资品牌的“挣扎”则更为人所熟知。
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为741.9万辆,同比增长23.9%,市场份额达到61.9%。换句话说,在中国市场,每卖出10辆汽车,就有6辆是国产品牌。
一个显而易见的信号是:从前“合资为王”的汽车格局正在发生逆转,作为“旧格局”的受益者,合资品牌的市场正在被快速蚕食。这种自主与合资的“反转”,不仅体现为自主的增长、合资的尴尬,也在世界500强榜单中昭然若揭。
01
比亚迪势如破竹,吉利小步快跑,奇瑞奇兵制胜
在一众自主车企中,比亚迪是发展势头最为显著的一个。从2022年以436位的排位进入榜单以来,每年的排名都以堪称“恐怖”的速度上涨。2023年,比亚迪从436位上涨至至212位,进步224名,超越吉利成为自主车企排位最高的企业,2024年又以143位再次上涨了超50名。
回过头来看,比亚迪在榜单中的凸显几乎是与2022年宣布停产燃油车同步进行的。2022年3月,比亚迪宣布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将在汽车版块将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成为全球首个正式宣布停产燃油汽车的车企。
毫无疑问,这场“改革”彻底激活了比亚迪的技术和市场潜力。2022年,凭借着价格、混动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比亚迪实现销售186.3万辆,超越当时的一汽-大众成为国内销量最高的车企;2023年,比亚迪又以302.44万辆的成绩再次刷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销售记录,巩固了其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
如果说比亚迪像一只正在捕猎的大白鲨,那么吉利则更像是一只看似缓慢但能量惊人的鲸鲨,相比之下,它的发展要更加“稳定”和循序渐进。从2020年到2024年,吉利始终保持着小幅度的增长趋势,五年时间,排名从243名来到185名,销量也从132.02万辆增长至168.65万辆。
但正如榜单所呈现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并非衡量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唯一标准,在行业人士看来,吉利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近年来,规模效应的释放、多元业务的延展以及对于自身体系能力的完善和利用,这才是吉利在长时间的市场竞争中越走越顺、越走越通,并持续释放战略势能的关键。
比如自2021年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宣布“蓝色吉利行动计划方案2.0”以来,吉利的整个新能源品牌矩阵快速成型,诞生了包括极氪、领克、吉利银河、smart等在内的多个特色鲜明、表现出色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与此同时,面向未来智能化、生态化的竞争,吉利也在持续创新和积极占位。目前,围绕着“吉利星睿智算中心”、“天地一体化”卫星通信技术、NOA高阶智驾、Flyme AIOS等前沿科技,吉利不断完善其自研智能生态,并逐步赋能旗下车型。
而对于奇瑞来说,首次登上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也意味着长期以来作为中国汽车行业“跟随者”的奇瑞,其角色定位开始转变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23年,面对行业极度竞争的挑战,奇瑞集团坚持“品牌向上,市场向外,技术向未来,产业向全价值链”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实现销量的“十二连涨”,累计销售汽车达到历史性的188.13万辆,同比增长52.6%;年营收首次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
更重要的是,奇瑞长期以来在海外市场的积累和潜力开始释放,这一年奇瑞出口汽车达到93.71辆,同比增长101.1%。这种“国内国外两开花”的产品销售结构,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奇瑞分散风险,平衡单一市场的过度波动,更在国际舞台上真正做到了让中国品牌“走出去”,提高了奇瑞在全球市场范围内的品牌影响力。
02
合资衰弱,国有企业成“重灾区”
相比之下,国有车企的处境则要微妙得多。一方面,市场占有率的下降、与自主品牌市场地位的反转,让整个国有企业面临着被反超的尴尬,另一方面,市场率的降低又深刻影响了其财务表现、品牌影响力等多种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国有企业中,世界排名的下降是普遍趋势。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风汽车,2020年到2024年的五年时间中,其世界500强榜单排名从100位掉到240位。
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今年3月,东风集团股份在港交所公告显示,公司预期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12个月的归母净利润亏损近40亿元,这也是东风集团股份上市以来首次亏损。对此,东风集团股份主要原因归结为,新能源业务投入加大以及合资业务受到市场压缩。
总的来看,东风面对汽车行业新能源、智能化的转型是比较缓慢的,2023年8月,东风公司宣布实施东风乘用车新能源“跃迁行动”,通过在新能源、智能化领域研发、品牌、渠道建设等方面的持续加大投入,真正向电动化转型发起冲击。
然而,新能源业务投入的增加却没有在销量上获得相应的反馈;反而原有稳定的合资业务受到自主品牌崛起的压缩。2023年,东风集团股份累计销量为208.8万辆,同比下滑15.3%。与2016年427.7万辆的巅峰时期相比,几近腰斩。
同样“难兄难弟”的还有一汽、上汽和北汽。2020年到2024年间,一汽的世界500强榜单排名从89位来到129位,上汽从52位掉到98位,北汽从134位下跌到192位。尽管仍然稳在500强内,但整体的发展势头必须要警惕。
去年年底,上汽集团宣布新的人事任命,上汽大众总经理贾健旭、智己汽车CEO蒋峻、上汽乘用车分公司总经理兼飞凡汽车CEO吴冰升任上汽集团副总裁,其中的潜台词不言而喻:即借助“新生代”的力量,进一步加快上汽的创新转型步伐,推动新能源三年行动计划扎实落地。
但如今从结果上来看,可能并不尽如人意。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团累计销量为182.7万辆,同比下降了11.81%;其中,新能源销量为46.10万辆,尽管实现同比增长,当相比与过去“合资为王”的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覆巢之下无完卵,东风、上汽尚且如今,一汽、北汽的情况会好到哪里?此前,汽车预言家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国有车企谈生死,还远吗?在那片文章中,我们的结论是不远了。
对于国有车企们来说,过往的辉煌成就证明了其独特价值,但当合资不行的时候,国有车企们究竟还剩下什么?在新汽车时代,应当如何重新理解和界定合资品牌的价值,这可能是当下国有车企们需要重新思考和捋顺的课题。
03
长安、长城未上榜,被动落选还是主动退出
看到这些,想必有人已经注意到,在中国大型汽车集团中,还有两家未上榜的企业,即长安汽车和长城汽车。
但这并不是说它们不具备与前者一较高下的能力,相反,在国有企业的转型中,长安汽车其实是走得比较靠前的一个。
一方面,相较于头部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在合资业务上长安汽车相对比较薄弱,因此长安更加坚定在自主上的投入;另一方面,与世界跨国车企相比,长安体量小,决策传导快,又决定了在新能源、智能化的转型中,可以以更快的动作和布局前进。
2023年,长安汽车实现255.31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8.82%,其中,自主品牌占据了总销量的八成以上,达到209.78万辆;今年上半年,长安汽车累计销量为133.4万辆,其中,自主品牌销量112.1万辆,同比增长9.88%。通过在自主品牌上的持续发力,以及深蓝、阿维塔、启源三大新能源品牌的立位,今天长安的节奏感其实已经非常好。
有行业人士猜测,长安汽车未上榜的原因可能与硬性指标的关联不大,而是由于“军工企业”性质的主动退出,可以参考的有中国国铁、中国烟草等。
再来看长城汽车,近年来,由于主力品牌发展放缓,产品矩阵混乱等问题,相较于吉利、比亚迪等“老对手”,长城的增速明显滞缓,在同行衬托下,“掉队”几乎成为长城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的代名词。即便是在发展势头较好的2022年,也仅有哈弗单一品牌入选《全球品牌价值500强》。
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累计销售新车55.97万辆,同比增长7.79%。单从销量上来看,这份成绩单并不出彩,无论相比于合资车主还是其他几家自主车企,体量都是最小的。
但如果从利润角度出发,其实会发现,长城汽车是有其独特思考的。根据长城汽车2024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可以实现净利润65亿元到73亿元,同期增长377.49%到436.26%,对比其50万辆的销售体量,可以说是“车卖得不多,钱赚得不少”。
尤其随着如今长城在产品结构、营销、渠道、人员等方面的不断变化,以及坚定有序的发展理念,对于长城及其掌舵手魏建军来说,是否登上榜单,可能并非是最重要的事,甚至有可能是主动推出。作为中国自主汽车的代表性企业,无论何时,长城始终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角色。
总而言之,世界500强榜单是一个参考标准,但并非衡量企业价值的核心指标;有其参考意义,但更多的,还需要从全局出发,真正窥见企业发展的内涵和未来趋势,并从中汲取内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