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者谈李书福两会关注:立足义务教育,夯实创新人才培育根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更是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石。在新时代背景下,科技日新月异、全球竞争激烈,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承担着知识传递的职责,更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塑造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历史使命。
2025-03-05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更是民族复兴的根本基石。在新时代背景下,科技日新月异、全球竞争激烈,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承担着知识传递的职责,更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塑造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历史使命。
202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我国教育事业勾勒出一幅宏伟蓝图。纲要明确提出,要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的“沃土计划”,面向高中创新潜质学生开展“脱颖计划”,大力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标志着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革新,更为培育具备全球视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撑。在这一战略指引下,教育已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而成为激发个体潜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
近日,2025全国两会即将在北京开幕。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再次将教育改革作为关注重点,与过去聚焦于高等教育不同,这一次,他的目光投向了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
李书福称,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兴趣爱好与禀赋逐渐显现的关键时期,对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推进大规模因材施教、释放学生禀赋的教育改革,将为不同潜力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路径和发展机会,注重全面发展的同时兼顾个性化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提供“沃土”。
李书福的关注不仅直击当前基础教育的结构性矛盾,更意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契合个性发展的成长路径。为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逻辑,寰球汽车团队联系到了长期研究基础教育的青年学者、教育学博士刘昱秋,就当前义务教育改革的成果与挑战、初中阶段教育分流的必要性及潜在影响,以及民营企业家参与教育改革的社会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对话。期望通过他的专业解读,来窥见李书福在教育领域的战略构想,以及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深远布局。
教育改革是一项涉及面极广、涵盖众多环节的系统性工程。从学前教育的启蒙引导,到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奠基与思维塑造,再到高等教育的专业深化以及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各个阶段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在谈及我国义务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时,刘昱秋率先从政策落实的角度进行了细致总结。
他认为,自2020年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来,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陆续推动家校共育、家庭教育立法及多项改革措施,不仅为改善学生成长环境奠定了制度基础,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及一系列行动方案中得到持续深化。同时,各地在教学模式上不断探索,从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型,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配置上的优化,也为缩小城乡和区域间的教育差距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过,刘昱秋博士也清醒地看到:“当前义务教育改革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例如,教师队伍建设不足、部分教师在专业能力和师德师风上存在短板,以及评价指标体系仍然过于侧重学业成绩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模式转型和公平教育资源配置的全面落实。因此,如何在改革中平衡效率与公平、个性与共性,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针对李书福关注的“为不同潜力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路径和发展机会”的相关建议,刘昱秋博士从教育心理学、人才培养等角度进行了详细剖析。在他看来:“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具有独特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早期发现并培养个性化优势,对其日后全面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科学制定分流指南,既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也重视兴趣爱好和特长,有助于学生在自身优势领域得到充分发挥。”
此外,在我国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进程中,广泛汇聚多元的想法与力量,也是推动教育变革的关键因素。其中,企业家投身教育领域,已然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针对民营企业家如何参与教育政策建言献策以及办学实践的问题中,刘昱秋博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他看来:“教育问题远非单纯的教学问题,而是一个牵动社会各方面利益、涉及家庭、学校、政府以及市场多方协同的复杂系统问题。作为企业家,李书福不仅在汽车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功,更通过创办多所院校,特别是在基础与高等教育领域持续投入,展现了他对人才培养和教育公平的深刻关注。”从李书福对教育现状和未来趋势的思考中,可以看到他既关心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也注重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跨学科创新人才。
刘昱秋博士进一步认为,民营企业家在管理和市场运营方面具有独到的视角和丰富的经验,他们能将产业需求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为课程体系创新、评价机制改革等提供更多元的视角。
同时,作为家长和社会公民,他们更能体会教育改革中家校合作、师资培训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性。李书福多年来以自身实践证明,企业家对教育事业的深度参与不仅能为教育注入活力,更能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人才。
换句话说,民营企业家在各行各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凭借在商业领域的眼界和创新能力,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李书福还首次将视角聚焦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初中教育问题上。对此刘昱秋博士认为:“这正是基于未来人才培养的长远考虑。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就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那么后续在高等教育阶段再去弥补,难免会事倍功半。初中阶段不仅是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更是学生自我意识、兴趣培养和能力启迪的重要阶段。”
他强调,如何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整合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在高等教育甚至整个职业生涯中的发展。
最后,刘昱秋博士总结道,李书福此次的关注,实际上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基础教育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更早地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问题解决能力,才能为未来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只有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与评价机制,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良好氛围,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