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马力越来越大,莲花开始教人“怎么开得住”
2025年,马力早已不再稀缺。在一场由新造车企业推动的“蒙眼狂奔”中,几十万元的家用新能源车动辄堆上了近千匹马力,仿佛只要数字够猛,就能赢得信任。
2025-04-27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2025年,马力早已不再稀缺。在一场由新造车企业推动的“蒙眼狂奔”中,几十万元的家用新能源车动辄堆上了近千匹马力,仿佛只要数字够猛,就能赢得信任。
3秒破百、千匹输出、智能辅助——一场又一场的参数竞赛正在上演,车越来越快,但“开车”这件事,反而变得越来越让人心慌。
事实上,这一届用户,并不怕快,他们怕的是控制不了快。
就在行业沉迷零百加速和算法堆栈时,莲花选择了两个逆行操作:开源底盘数据,举办公益安全培训。这个拥有77年赛道基因的品牌,开始不再只讲“如何造车”,而是认真教人“怎么把车开住”。
在2025年上海车展上,莲花集团CEO 冯擎峰对《寰球汽车》表示:“当你开一台车,不知道它的极限在哪里,你就不会真的安全。”
01
“动力唾手可得了,掌控却越来越稀缺”
“现在的车,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马。它真的快,但没人告诉你,缰绳在哪。”
冯擎峰这样形容新能源时代的“马力焦虑”。在油车时代,你还能听着发动机的咆哮踩出节奏;而到了电驱时代,一脚电门下去,扭矩瞬间拉满,毫无提示、毫无缓冲,直接把人甩进了“失控区”。
“你甚至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突然窜出去。”冯擎峰说。
他举了个例子:一位新晋豪车车主刚提车不久,在小区地下车库掉头时误踩加速,车辆因为电驱扭矩过强,直接甩尾撞上立柱。“车速当时不到30公里,但因为没心理准备,刹车根本没跟上。”
还有更严重的——北京,一位用户试驾某款性能电车,在L2辅助驾驶开启状态下,高速切线失控,侧撞护栏后连翻数圈,整车报废。“用户自己说,如果是他以前开的那台油车,应该没问题。”
“轮胎还没抓住地,刹车还没准备好,车就已经开始打滑、甩尾。”冯擎峰说,“而更可怕的是,这些车主还以为这就是‘性能’。”
他并不反对马力——莲花的电动超跑EVIJA同样拥有超过2000马力。但他始终强调:性能的本质不是数字,而是你能不能掌控它。不能掌控的动力,就是危险的动力。
马力越大,操控越难。新能源时代最大的问题,不是动力太强,而是“能力跟不上动力”。
这也是莲花坚持要办“赛道级安全驾驭训练营”的理由。
“我们不是搞个车主活动那么简单,我们想给每一个有驾照的人一个机会,让他重新找回‘对车的掌控感’。”冯擎峰说。
“无论你开什么车,不管是不是莲花车主——只要你开车,我们就欢迎你来练习。”
对于莲花而言,这不是一场市场公关,而是一次深刻的品牌自我回应。
在大多数车企热衷于“让车更智能”的今天,莲花选择了一条几乎没人愿意走的路——让人更会开车。
因为在它看来,真正的驾驶自由,不是把权力交给系统,而是把信心还给驾驶者本人。
02
等到安全气囊弹出来就晚了”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安全”已成为所有车企不得不回应的集体命题。这并不仅仅是对监管的反应,更是整个行业在经历数起高性能电车事故后,站到了一个必须认真反思的临界点上。
对于这个庞大又复杂的课题,冯擎峰只用了一句话概括莲花的安全观:
“安全气囊弹出来就晚了,我们想做的是,让它永远不需要弹出来。”
听起来像是一句品牌口号,但背后是一种对车企责任边界的重新定义——如果安全驾驶是一场人与机器的博弈,那机器这一方,不该只是一个冰冷的动力平台,而应成为愿意为人类驾驶者兜底的守门人。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冯擎峰讲的是“人”:驾驶者要理解性能,具备基本掌控力。但他同样清楚:“你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成为赛车手。”
所以,车企更要替用户预判他们可能的失误,并为此提前设计好结构性的安全冗余——不是靠配置堆砌,而是划出一条极限红线,在失控发生之前就稳住整台车。
在莲花的逻辑中,这条红线的守护,是通过一整套系统性工程实现的:
• 6D智能底盘:在你快过头之前,通过动态控制悬架阻尼,实时修正车身姿态;
• 双冗余智驾系统:主控失效时,备用控制器在毫秒级完成接管,防止系统“断片”;
• 五重感知闭环:雷达、视觉、毫米波、超声波相互验证,避免单点感知出错引发误判。
这一切设计的目标只有一个:即便驾驶者犯错,车辆也能在最后一秒把你拉回来。
“你不需要会漂移,但你得能稳稳刹住;你判断失误没关系,但我们至少得给你0.5秒的反应空间。”冯擎峰说。
他说得坦率:“你不能把安全寄托在‘这个用户刚好懂车、刚好反应快’。我们要为最普通、最真实的用户考虑。”
在莲花看来,所谓“操控”从来不是什么“老司机才懂的高级感”,而是一项写在机械语言里的主动安全能力,它的价值,是在你慌张、犹豫、甚至操作失误时,车辆依然先你一步稳住自己。
这也正是冯擎峰对当下智能汽车“安全叙事”的质疑所在。他指出,今天很多品牌喜欢强调“算力多少TOPS、感知有多精准”,但很少认真回答一个问题:
“在用户出错的时候,你的车究竟能不能帮他兜住?”
“安全,不是让用户依赖系统,而是确保系统在用户最需要它的时候,别掉链子。”
操控,从不是为了耍帅。
它是为驾驶者留出空间、预留机会、留住一线生机。
03
“底盘开源,不是炫耀实力,而是共享控制力”
2025年上海车展,莲花正式宣布开放77年来积累的底盘调校数据和经验,包括大量极限工况下的测试反馈、整套操控逻辑模型,以及工程级的调校方法论。这也是继安全驾驶培训之外,莲花在车展上宣布的另外一个大动作。
如果说安全培训是帮助每一个驾驶者“开得住车”,那么底盘开源,则是希望这个行业都能“造得出开得住的车”。
这样的开源在行业里几乎是史无前例的。要知道,底盘是性能车的灵魂,是品牌工程能力的核心资产,绝大多数车企将其视为“压箱底的秘密”。
但冯擎峰说:“我们不担心被别人学会,我们更担心的是——行业一直不重视底盘,把操控当选配。”
“马力已经平权了,但真正的性能,还没有。”
在莲花看来,今天的中国车市充满“伪性能车”:
零百很快,弯道却飘;账面数据强,连续刹车就热衰减;用户以为买到了性能车,其实只买到了动力和表演。
这背后,其实就是行业底盘能力长期缺位的问题。
“很多车调不出极限,是因为它从设计之初,结构就限制了操控。造车不能只靠抄图纸,更要理解背后的物理和哲学。”——冯擎峰
而莲花此次的开源,不是像开源代码一样给你“看得懂的技术说明书”,而是工程语言的经验共享,让真正愿意做性能车的企业,可以站在莲花77年的调校经验之上,从一开始就设计出有底线、有信心、有操控感的汽车。
在冯擎峰看来,这不是“放弃壁垒”,而是推动行业一起把“安全的红线”画得更高一点。
他说:“真正的安全,不只是让一辆车开得住,而是让更多车都值得被开得住。”
这,就是底盘开源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