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为35+人才开专场招聘会的汽车企业诞生了
7月8日,长城汽车发布35周年态度短片《年方35》,董事长魏建军在镜头前郑重宣布启动一项“35+计划”,即面向全球35岁以上人才开放专场招聘。
2025-07-09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谷博文
7月8日,长城汽车发布35周年态度短片《年方35》,董事长魏建军在镜头前郑重宣布启动一项“35+计划”,即面向全球35岁以上人才开放专场招聘。
要知道,在中国职场的语境中,“35岁”早已超越了年龄本身的生理意义,它标示着成长,也暗示着阻力,代表着经验,却又常被误读为“成本高企”的代名词。一旦跨过这条“年界”,无数曾在岗位上奋斗十余年的中坚力量,便在结构性筛选中被自动剔除出主流机会场。正因如此,长城汽车在其35周年之际推出的35+定向招聘计划显得尤为不同寻常。
这是中国制造领域首次以一家头部企业的名义,在公开招聘中主动拆解“35岁门槛”的逻辑,将结构性歧视这一多年来被视为“行业潜规则”的问题摆至台前。这不仅是一次关于人才观的主动纠偏,更是企业与社会之间就“中年价值”达成共识的破冰之举。魏建军在短片《年方35》中所言,“35岁不是简历的结束,而是人生履历的新开始”,这不仅是一句情怀宣言,更像是一场组织哲学的“重启键”,它试图扭转那种把年龄简化为人力成本负担的思维惯性,把经验沉淀重新纳入价值锚点。
此外,当一家35岁的企业与第一批步入35岁的90后一同站上时间的分岔口,这场“企业中年”与“个体中年”的双重交汇,仿佛一次跨越个人与组织的“成年礼”:一个在激烈的产业洗牌中寻找下一阶段的增长引擎,一个在结构性歧视中苦寻再出发的通道。同时,这也隐喻着一次深刻的时代命题: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一个以“全周期思维”重塑竞争力的新时代?
长城这次的尝试,不是一次简单的招聘行为,而是对一套固有职场结构逻辑的挑战和修正。其无疑在为被误读和边缘化的中年群体正名,同时也提示整个行业:唯有消化经验、善用成熟力量,方能走出“短期激励,长期低效”的人才陷阱,进入真正的高质量发展通道。
1
35岁门槛从何而来?
“35岁以下优先”“35岁以上不予考虑”……这些招聘要求你是否耳熟能详?在中国职场中,“35岁”俨然成为一道无形的分界线,像一道“职场生死线”般横在招聘流程中,使无数超过这一年龄的求职者面临断崖式的就业困境。
然而,35岁之所以会演变为职场高压线,并非因为年龄本身贬值,而是用人成本、制度惯性、文化观念、技术迭代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最终形成了一套对“中年”群体不友好的结构性逻辑。
其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许多公职系统的招录标准便将“35岁”设为门槛,随后互联网招聘平台照搬这一模板,使“35岁”被简化为用人成本和晋升风险的分界点。其二,在传统观念中,“三十而立”深入人心,35岁理应事业有成而非四处求职,这种文化心理反而固化了企业对中年求职者“难管理”“缺活力”的刻板印象。
结果是,在追求极致成本效率的职场逻辑下,年轻员工天然拥有结构性优势:起薪低、负担轻、流动性强、加班意愿高;而中年员工则被视为“高成本”的存在,轻易地在人力模型中被边缘化。更进一步地,多数企业的人才体系以“上升通道”为核心激励机制,鼓励快速晋升、激发短期冲刺。在这种设定下,“能卷”的年轻人更容易被看见、被培养,而大量经验丰富的中年员工却陷入“晋升受限、岗位受限、淘汰风险”的恶性循环。
最终“年轻”与“效率”被绑定,“年龄”变成被工具化的排他性机制。在精打细算的绩效账本中,企业实现了短期最优,却以牺牲组织的长期韧性和市场的人才多样性为代价。
一方面,中年人被迫在职业黄金期“降维求生”;另一方面,企业要维持活力,不得不持续投入新人培训,频繁流动带来的效率损耗也在加剧。而当短期利益压倒长期战略,组织经验难以沉淀,技术积累不断稀释,创新能力便难以持续。
因此,35岁的职场焦虑并非个体的偶发问题,而是制度惯性、文化预设与成本逻辑共振所带来的结构性效率失衡。最终,不仅中年人才被边缘化,企业也在“精致利己”的算盘中丧失了组织韧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
长城招聘,一次“观念与结构的双重纠偏”
当长城汽车将“35+”写进招聘启事,打破的首先是固化已久的思维定式,35岁不是负担,而是价值的拐点。长城同样35岁,也要给35岁一个公正的版本。
这一举措并非一纸宣传,而是对国家关于促进中年群体就业政策的实际回应,也是企业对社会期待的正面回应。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益口号,长城用真金白银的招聘计划将“35+是优势”的理念写进制度文本,推动其进入企业主流叙事。
更重要的是,这场招聘并非简单的“年龄扩招”,而是围绕制造、质控、AI工程、工艺管理等经验密集型岗位展开精准设岗,背后反映出的是对“年龄、能力、岗位”关系的系统性重构。
对35岁以上的人才而言,他们往往具备更加成熟的心态、扎实的专业积累以及在复杂场景下的应变能力,正是企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中坚力量。以行动替代口号,长城汽车试图让“胜任力”而非“年龄刻度”重新成为招聘的首要考量。这是打破“经验贬值”悖论的关键一步,也是在绩效逻辑之外,为组织引入一种基于经验沉淀与系统能力的新型评价标准。
从观念到结构,这一招聘不仅实现了对年龄歧视的纠偏,也为企业自身带来了人才结构的优化。它通过重新资本化“经验”,让年长工程师主导流程优化、质量闭环与知识传承,补足年轻化组织中易被忽视的系统短板。与此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绩效体系从“高速增长”向“可靠性、协同与成本控制”转型。在这一新的组织逻辑下,“年龄”不再是决定价值的刻度,而成为衡量经验与能力匹配度的重要参考。
总体而言,这既是一次价值观营销,也是一次低成本的组织试验。倘若最终证明招聘效率与产研绩效齐头并进,企业、求职者与社会将共同见证一次由“人力资本再估值”驱动的正循环,亦为中国职场突破“35岁魔咒”提供了一条可复制的路径。
3
中年人才不是成本,而是产业升级的稳定器
当前,“十五五”规划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在就业领域,破解35岁以上群体的结构性困境已迫在眉睫。对于以制造为核心的汽车行业而言,这一问题尤为关键。
过去十余年,中国汽车产业深陷“年轻快跑”的增长模式,以价格战、产能战、补贴战为利器,依靠高强度劳作与高频流动换取规模扩张。这一模式确实造就了中国车市在多个赛道上的全球领先地位,但也在快速奔跑中埋下组织经验沉淀薄弱、流程标准化不足、跨部门协同缺失等隐患。
随着汽车行业进入成熟阶段,其对质量稳定性、复杂系统协作与持续创新能力的要求陡然提高,组织的“肌肉记忆”开始显露不足,“年轻红利”也逐渐被消耗殆尽,转而成为增长瓶颈。与此同时,中国的劳动人口平均年龄接近40岁,若企业依然坚持“年轻=战力”的用工逻辑,无异于放弃整个经验丰富、仍具高产出的劳动主力军。
事实上,35岁以上人才在产品研发流程、供应链协同、制造系统优化、成本控制乃至组织稳定性等关键节点拥有难以替代的结构性价值。他们了解完整的产品开发链路,熟悉供应商生态,拥有丰富的质量管理实践,擅长通过“微改进”提升系统效率,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承担“师带徒”的知识传承角色,是企业文化与技术积累的压舱石。
放眼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六大指标,如投资回报、产品力、企业利润等,无一不依赖这类人才的深度参与。若仅把中年人才视为“成本”,而非“价值放大器”,实际上就是切断了产业升级最稳固的杠杆。从这个视角审视长城的“35+定向招聘”,其意义不言自明:它不是简单纠偏,而是主动构建经验型岗位对组织系统力的支撑机制。这也预示着,未来的产业分化不再围绕“谁更敢烧钱”或“谁的车更吸睛”,而将落脚于“谁能消化中年人才,构建长期组织能力”。如果长城能够跑通这一模式,它将不仅引领行业新风向,更可能像当年丰田“精益生产”那样,引发中国汽车产业在组织能力上的深刻变革。
对于正加速洗牌的新能源汽车赛道而言,真正的竞争不在一时的技术爆发,而在谁能建立起长期稳定、高效协同、代际传承的组织韧性。而要迈向这种“全周期竞速”模式,就必须重新理解:35岁以上人才,不是包袱,而是撑起产业未来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