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科技集团:以“最小阻力路径”驶向百万时代
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领克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开始分管极氪品牌国内营销服务整体工作,直接管理品牌营销中心、用户增长中心和用户交付中心;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林金文,则直接管理用户服务中心、用户网络中心、用户数字化以及运营与流程,协助林杰推进国内营销服务相关工作,并向其汇报。
2025-05-07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5月6日,极氪进行了一次内部人事调整:
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领克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开始分管极氪品牌国内营销服务整体工作,直接管理品牌营销中心、用户增长中心和用户交付中心;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林金文,则直接管理用户服务中心、用户网络中心、用户数字化以及运营与流程,协助林杰推进国内营销服务相关工作,并向其汇报。
消息一出,外界的解读迅速跟上,但大多数观点停留在干部轮换等常规表述上,真正触及调整“内核”的不多。
事实上,与其说这是一场岗位变动,不如说是一次围绕明确目标的组织效率优化。
读懂这次的人事调整,先要明白极氪接下来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一句话:“未来两年年销百万辆豪华汽车集团。”在这个前提下,所有组织结构和管理安排都必须服务于这一目标。换句话说,这这次的调整就是围绕这个目标而来的组织再设计。
如果说过去极氪和领克主要依靠产品与品牌打市场,那进入2024年后,竞争格局变化了,拼的是执行力和反应速度。百万辆的规模不能只靠品牌、产品“出圈”实现,更要靠体系效率“跑通”完成。
这次调整的关键,是将品牌营销、用户增长、交付三条核心前端业务合并,统一由林杰统筹。与此同时,服务、网络、流程等后端支撑条线保持稳定,起到配合作用。这种做法的直接效果,是从用户认知到最终交付的全流程由一个清晰的指令链条来推进,减少部门之间的反复协调,提高执行效率。
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很多时候,一个组织效率低,不是因为员工能力不行,而是因为流程太绕,层级太多,责任不清。出问题时推不动,干活时彼此掣肘。极氪这次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多头协同”的摩擦结构,让事情有人拍板、节奏有序推进。
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理解为是在寻找一条“最小阻力路径”——让一件事从开始到完成所经过的环节更少、路径更直、反应更快。这不是轰轰烈烈的组织变革,也不是制度上的大动作,而是一种日常可执行、可持续的流程压缩,尽可能避免资源和注意力的内耗。
林杰是这条线的新负责人。在集团内部,他是熟面孔,曾在吉利和领克担任多个市场和销售职务,有丰富的一线经验,也熟悉极氪当前与领克之间,在合并之后的品牌协同模式。他既不是外部空降,也不是“新官上任”,而是一个熟悉流程、懂得调度资源的人,被放在这个位置,更多是出于整体节奏平衡的考虑。
当然,外界往往喜欢把人事调整解读为“重用谁”“信任谁”,但极氪的这次调整更像是一种务实的组织调整,回归管理本质:谁能把这条线的效率提上来,谁就来推动。
放眼整个行业,其实都在发生类似的转变。2025年前后,新势力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少地体现在产品发布会上,而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交付节点和服务体验上。用户从“看到一辆车”到“拿到一辆车”,中间如果有任何流程堵点,都会直接影响品牌口碑和复购意愿。再好的产品,如果交付不畅、体验不稳,也难以构建真正的信任。
极氪正在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把原来横向分散的职能整合,变成一条从前端到终端贯通的链路,让用户体验更稳定、组织反应更迅速。简而言之,是把过去“横着躺”的部门,捋直了。
在其它竞争品牌加快销售交付节奏的背景下,极氪的这一步,显得更具系统性。
这类合流式调整,其实在很多快速成长型企业中都有出现,尤其是进入规模化运营阶段后。前期依赖“几位负责人协调着干”,到一定阶段就必须让流程变成结构、让节奏变成机制。这种机制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减少资源摩擦,让不同岗位的工作真正形成合力。
造车背后的真正竞争,已经从产品比拼,走向了体系能力的较量。
所以我们也可以将这次的调整理解为,极氪正在从“设计驱动”逐步转向“效率驱动”。这并不是说产品规划设计不再重要,而是在用户规模扩大之后,产品的兑现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再好的创意,也需要有能力落地并持续运行的系统来承载。
过去两年,极氪在产品和品牌上的表现是有张力的。接下来两年,极氪真正要构建的是“系统跑通”的能力。这里说的系统,不是建平台、拉流程,而是把关键路径做成闭环——能自运行、能自我修正、能自我提升。这不是大张旗鼓的改革,但对一家希望走远的公司来说,这是基础能力。
一句话总结就是:把事情理顺,让团队顺着力干活。从这条最小阻力路径出发,极氪的百万辆时代真的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