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下一个中国“丰田”?193万辆背后,吉利交出中国车企“高质量发展”解法
在近日的一场行业论坛上,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指出:中国汽车制造虽然表面上是制造业中效益相对较高的领域,但2025年上半年产值利润率仅为5%,三千万辆整车产出的总利润,甚至不及丰田一家九百万辆汽车的利润水平。这一数据揭示出,中国汽车产业在规模快速扩张背后,仍面临整体效益偏低、附加值不高的结构性挑战。
2025-07-15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在近日的一场行业论坛上,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指出:中国汽车制造虽然表面上是制造业中效益相对较高的领域,但2025年上半年产值利润率仅为5%,三千万辆整车产出的总利润,甚至不及丰田一家九百万辆汽车的利润水平。这一数据揭示出,中国汽车产业在规模快速扩张背后,仍面临整体效益偏低、附加值不高的结构性挑战。
也正是在这样的产业现实中,少数企业的突围路径显得尤为值得关注。2025年进入下半程,各大汽车集团陆续公布上半年销量成绩,不同于往年多聚焦中外品牌阵营对比,今年的行业视线,集中在了一个中国品牌身上——吉利控股集团。数据显示,吉利控股今年上半年销量达到193.2万辆,同比增长30%。其中新能源车型超过100万辆,占比首次突破一半,渗透率达52%。这是量的增长与结构优化同步推进的结果,也标志着这家中国汽车集团在全球产业格局中持续进位,进入新一轮爬坡周期。
根据已公布的数据,目前半年销量领先的三大汽车集团分别是大众集团、比亚迪和吉利控股,提前锁定了前三的席位。其中,大众集团全球销量为441万辆,同比增长1.3%,纯电动贡献46.55万辆,同比增长47%;比亚迪上半年销量为214.6万辆,同比增长33%。从增速来看,吉利处在“30%+”的高增长区间,是目前全球主流阵营中极少数同时实现销量高增速和新能源高渗透的车企组合,同时,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节奏已然进入规模化爆发期,保守估计其新能源汽车体量已经处于头部级别,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在全球排名层面,吉利控股也正迈入一个新的高度。2024年,吉利控股以全年销量333.65万辆,首次跻身全球十大汽车集团,排名第十,与第九名日产仅相差1万辆,与第八名的差距也已缩小至47万辆。进入2025年,这种追赶势头仍在延续。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吉利控股+沃尔沃合计销量达到94.7万辆,已经超过日产(75.5万辆)、本田(85.4万辆)和通用汽车(91.2万辆),一举升至全球第七。而根据上半年193.2万辆的体量推算,即使考虑部分跨国车企尚未发布完整数据,吉利控股的全球排名大概率已稳居前七,甚至进一步逼近前五阵营。这不仅是销量规模的增长,更是中国汽车品牌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话语权的抬升。
可以明确看到的是,这一增长并非依赖单一市场或单一技术路径,而是在多个维度上实现了协同突破。从产品结构看,吉利既没有放弃传统燃油车的基本盘,又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了行业平均增速两倍以上的高速扩张。当前,许多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仍处于磨合期,面临技术路径不清晰、成本压力加大的挑战,而吉利却已基本确立了自身节奏和产品策略,且已开始显现规模优势。这种在“油”与“电”之间的灵活把控,恰恰体现了其体系成熟度和战略执行力的同步提升。
而细看吉利控股的业务构成,吉利汽车集团依然是最核心的增长引擎。2025年上半年,吉利汽车(包含吉利、领克、极氪)共售出140.9万辆,同比增长47%;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达72.5万辆,同比增长126%,远超行业平均增速。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各品牌板块协同拉动的结果:银河品牌上半年销量达54.8万辆,同比暴增232%,凭一己之力就完成“百万目标”过半;极氪品牌销量9.1万辆,累计44个月突破50万辆,创下全球豪华纯电品牌交付纪录;领克品牌则在稳健中持续进化,上半年销量15.4万辆,新能源渗透率已超过59%。在海外市场,吉利汽车也保持节奏,上半年出口达18.4万辆,出口版图稳步扩张,渠道建设不断夯实。
基于这一良好的上半场表现,吉利汽车集团将全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显示出企业对于后续市场的判断清晰,也反映出当前产销体系对于高强度运转的承压能力。这种目标调整并非激进冒进,而是在有了清晰结构与稳定支撑之后的主动提速。一个更重要的背景是,2025年上半年,吉利控股发布了“台州宣言”,明确推动内部资源整合,聚焦汽车主业,回归“一个吉利”,以此提升集团运营效率、技术协同与组织反应速度。在新的管理架构下,吉利汽车、领克、极氪、沃尔沃、极星、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等品牌保持各自清晰定位,并在技术栈、平台架构、供应链和智能体系等层面形成差异化协作,确保整体集团“既能合,又能分”。
这也意味着,吉利今天的高增长,并非偶然性的市场风口,更不是单一品牌或品类的侥幸胜出,而是集团战略进入“兑现期”的表现。从智能化、动力总成、系统架构、出海能力到产业链整合,吉利近年来的大量投入正逐步转化为体系竞争力。例如,今年3月发布的“千里浩瀚”智能驾驶系统,具备自研的全域融合能力与可扩展架构,成为覆盖从主流家用车到高端智能电动产品的通用智能底座;4月整合的“神盾金砖”电池品牌,则将过去分散的电池研发与制造能力统一协调,在安全、电芯与体系能力上实现“强强合体”;与此同时,沃飞长空与时空道宇在低空经济与卫星通信领域的推进,也预示着吉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汽车制造商”,而是向着科技产业集团稳步进化。
也正是在这一系列“基础设施”的支撑下,吉利的产品策略具备了更强的前瞻性和执行能力。从银河系列快速上量,到极氪的节奏精准,从沃尔沃的新能源渗透率稳步提升,到极星在欧洲构建的超大规模补能网络,再到远程新能源车向香港公共交通体系的嵌入,吉利在乘用车、豪华车、商用车、出海等多个维度都完成了技术、市场与品牌的基础铺设。而这种“广而全”的布局背后,其实是吉利对全球产业趋势的理解与本土化能力的持续磨合。
归根结底,吉利控股交出的这份半年成绩单,不只是量的跃升,更是质的夯实。从结构合理的销售构成,到品牌之间的协同生长,从智能化技术的逐步落地,到新能源能力的全域覆盖,它所展现的,是一个中国汽车集团在复杂市场格局中持续寻找主动权、并逐步掌握主动权的进程。而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日渐成熟的汽车工业参与者,对产业周期、用户需求与技术趋势的深度理解与系统应对。在全球车市再平衡的新时代,吉利的进位,正在变得越来越自然,也越来越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