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50万人驻足,33万人签名、打卡——一场关于“安全”的展览,真的有人在看、在想、在改变
7月上旬,阳澄湖迎来了“旅游旺季”,来往的司乘在服务区稍作停留,休息、补给,顺手扫一眼眼前这个特别的展览。
2025-07-15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7月上旬,阳澄湖迎来了“旅游旺季”,来往的司乘在服务区稍作停留,休息、补给,顺手扫一眼眼前这个特别的展览。
他们也许没想到:这样一次不带促销、不讲新车的展览,正在悄悄走进他们的思考范围——关于“安全”,关于“车”,更关于“家人”。
6月末启动的“阳澄湖汽车安全主题月”,如今已过去半程。
据阳澄湖服务区统计,已有超过53万人次驻足参观,有的只是路过看一眼,有的拍照打卡,有的站在“结构剖解车”前,一看就是十几分钟;超过500人填写了汽车安全认知问卷,有33万多人在“安全承诺墙”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或进行了打卡——每一个名字,每一次打卡,都是一场默默的思考和选择。
这场展览没有喧嚣的口号,没有耀眼的营销,只是把“汽车安全”这四个字,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摆在大家眼前。
展览现场,没有促销人员,没有优惠海报,只有拆解的白车身、烧过的电池包、撞坏的假人、还有一块块不太起眼的图示和展板。可就是这样一场看起来“很技术”的展览,让许多原本只打算“上个洗手间、买杯咖啡”的路人,停下了脚步。
“我儿子在这里看车骨架看了半小时,我第一次听他问什么是激光焊接。”一位母亲笑着说,“有些事我们真不知道,但看完确实长记性。”
从“气囊多是不是越安全”,到“智能驾驶能不能完全代替人”,再到“电动车到底安不安全”——这些原本“好像离我很远”的问题,突然有了实物参考、真实案例。
这是很多人第一次直观看到“碰撞后车辆结构如何保护人”;第一次知道“车看起来没撞烂,不代表人没事”;也是第一次意识到,“智能系统不是越多越安全”,甚至有可能“关键时刻掉链子”。
展览进行到中期,我们也在现场做了一次小范围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现场的500位观众。
结果出人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
·近70%的参与者,在选车时首选因素是“气囊数量多”“品牌有名”,真正意识到结构安全重要性的不到一成;
·超过一半的参与者,认为“有AEB、L2智驾就意味着更安全”,甚至认为“开车可以不用太集中精神”;
·而四分之三的参与者,表示“没有关注过自己所开的车有没有通过碰撞测试”。
我们一开始设想这只是一份“互动小问卷”,没想到却揭示了一个行业不能忽视的问题:关于安全,车企说了很多,但用户并没有真正听懂。
而这,正是我们举办这场展览的初衷:不是为了教育谁,而是为了提醒大家,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就藏在我们“以为懂”的地方。
在展览外场,一面“交通安全承诺墙”立在那里。它不大,但每天都在被一点点填满。
有的签名歪歪扭扭,是孩子写的:“不闯红灯,从我做起”;有的写得工工整整:“给父母买车也要看碰撞测试”;还有人写下短短一句话:“再贵的车,也不能没有安全底线”。
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33万人在这面承诺墙上写下或者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安全宣言。也许不代表什么“宏大叙事”,但它们构成了一场真实的安全认知重建——每一笔,都是一次选择。
回头来看,我们并没有设计什么“爆点传播”,也没有制造什么“热点话题”,但我们欣慰地看到:这场展览正在悄悄影响一些人。
·有司机告诉我们:“我打算换车了,看了这展览才知道,车皮厚不是最重要的。”
·有年轻人问展台工作人员:“我怎么查我现在开的车有没有通过碰撞测试?”
·还有许多家长说:“本来就是路过,结果带孩子上了一堂安全公开课。”
这就是我们所期待的效果:不是热闹的排场,而是让更多人,在最日常的出行场景中,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安全”。
从阳澄湖出发,寰球汽车还将继续推动展览的巡展落地,把这些“看得懂的安全知识”带到更多地方。
感谢53万+次停下脚步的注视,感谢33万+个消费者的参与,也感谢500位参与问卷的“无声受访者”。他们不是流量,但却是这场安全传播最真实的见证者。
当阳澄湖的风吹过展区,有些思考悄然发生。关于车、关于家人、关于行驶在路上的每一次确定感——安全从不该是一句抽象的口号,它值得被更多人听见、被更认真地感知。
目前,“阳澄湖汽车安全主题月”仍在持续进行中。我们欢迎更多消费者、行业从业者、整车企业走进展区,亲历真实案例、体验前沿技术,共同为推动汽车安全意识的普及与提升贡献力量。安全的价值,需要被看见,也需要被共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