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真金白银下注,长安汽车的新周期来了?
8月11日晚,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安汽车”)公告,公司及间接控股股东部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拟增持股份。
2025-08-14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谷博文
8月11日晚,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安汽车”)公告,公司及间接控股股东部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拟增持股份。本次增持计划不设定价格区间,增持主体将根据公司股价波动及资本市场整体趋势择机实施,增持金额为每人不低于30万元,合计不低于570万元,资金来源为自有或自筹资金。
参与增持的共有19人,涵盖新成立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新长安”)及长安汽车现任全部董事与核心高管,包括董事长朱华荣、总经理赵非、副总经理谭本宏等。
此前,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分析师张欣接受寰球汽车连线时表示,上市公司高管及上级公司领导的集体增持通常释放了管理层对企业长期价值与发展前景的积极预期,并有望吸引部分长期资金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增持距“新长安”挂牌成立仅两周。
7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宣布,经批准组建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纳入国资委直接履行出资人职责企业名单,新长安成为首家总部设在重庆的中央企业。
国企改革专家李锦对寰球汽车表示,央企身份通常为企业在资源、融资及市场拓展等方面带来综合优势。在资本市场中,央企身份升级往往伴随一定的估值提升预期。
然而,从市场表现看,长安汽车在身份变更后的股价反应相对温和:今年2月“兵装集团与东风汽车集团筹划重组”消息发布后股价短暂上涨4.73%,随后回落;6月“新央企”消息公布当天股价上涨3.34%,同样未能持续;7月29日挂牌当日,收报13.27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0.75%。
匿名证券分析师表示,具有央企背景的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走势普遍相较同赛道企业略显偏弱,原因并非市场否定其价值,而是由于国有资本企业在价格驱动和市场流动性方面的内在动力相对不足。
在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的双重环境下,这种“感知差异”导致部分投资者对长安汽车的估值表现持谨慎态度。
资本市场对传统车企的定价逻辑更多基于稳定现金流和中低速增长预期,而非高增长型估值模型。尽管长安在新能源业务布局积极,但其转型后的盈利模式、海外市场拓展的可持续性以及智能化商业化落地速度仍存在验证周期。定价机制决定了,结构性转型的积极信号需与持续的财务数据改善和市场份额提升同步出现,方可推动估值重构。
从基本面看,长安汽车经营表现稳健。数据显示,长安汽车2025年上半年累计销量135.53万辆,同比增长1.59%,创近八年新高。其中,自主品牌销量115.06万辆,同比增长2.61%;新能源汽车销量45.17万辆,同比增长49.05%,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新长安集团成立后,公司明确整车业务的长期目标:到2030年实现整车产销规模500万辆,新能源车型全球销量占比超60%,海外销量占比超30%,跻身全球前十汽车品牌。
证券分析人士指出,本轮高层集体增持可视为对公司长期战略的信号性背书,既具有资本运作层面的意义,也体现了管理层推动企业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决心与信心。短期内,增持行为对股价的直接拉动效应或有限,但在中长期,央企身份、产业链协同效应、新能源与全球化战略落地,均有望提升公司估值水平。
寰球汽车了解到,部分券商已在研报中维持“买入”评级,认为央企重组有助于产业链整合与协同效率提升,新能源车型规划密集且全球化战略清晰,电动智能转型与海外市场拓展具备较大增长潜力。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长安汽车当前处于行业结构调整与资本市场谨慎情绪并存的周期性拐点。公司长期竞争力的兑现仍需财务数据与市场份额的持续验证,建议投资者关注战略执行进度及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