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毛利竟是一种“阻碍”?市场份额才是零跑长期战略的第一要务
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表面上风光依旧,实则暗流涌动。价格战此起彼伏,品牌淘汰赛愈演愈烈,新势力与传统巨头交织厮杀。有人在资本市场的狂热中迅速起落,有人被迫靠大幅让利来维持市场存在……
2025-09-03 | 出处: Auto Business | 责编: 谷博文
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表面上风光依旧,实则暗流涌动。价格战此起彼伏,品牌淘汰赛愈演愈烈,新势力与传统巨头交织厮杀。有人在资本市场的狂热中迅速起落,有人被迫靠大幅让利来维持市场存在……
在这场行业深度调整的周期中,车企们无一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平衡规模与利润?如何在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双重赛道上保持节奏?又如何在全球化的版图中找到立足之地?
这样的背景之下,零跑在成都车展交出了一份颇为亮眼的答卷。B01上市仅4个多月,交付量突破5万台,成为细分市场的“黑马”;B10以全新摩根粉配色首秀,展现出年轻化与全球化的双重气质;与此同时,首批B01扬帆欧洲,9月即将登陆慕尼黑车展,宣告零跑智造迈入全球化新阶段。
对于一家在主流视野中被认为“后来者”的企业而言,这种逆势增长与迅速突围,格外耐人寻味。
在车展后的采访中,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曹力、零跑汽车副总裁周颖围绕智能化、自主研发与全球化拓展等话题,传递出在行业关键领域的深度思考,同时也揭开了零跑今日市场成绩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让外界得以窥见这个新势力品牌快速成长的底层逻辑。
01
“坚持全域自研的中长期战略,不动摇”
在行业调整期,车企最容易动摇的是战略。二智能驾驶研发成本高企、周期漫长,不少车企在投入与产出失衡的压力下,选择转向供应商方案,甚至削弱自研投入,以求短期见效。
然而在这一点上,零跑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坚持全域自研。
曹力在成都车展的群访中重申了这一点:“我们的理念还是坚持自研不会动摇,如果将来有更开放的合作形式,都可以探讨。至少我们核心零部件全部自研,利用自己有竞争力的系统和零部件。”此态度并非出于理想化的“技术情怀”,而是零跑过去几年一路走来的现实选择。
回顾零跑的产品线,从早期的T03到如今的B01、B10,每一次在市场上打动用户的背后,都是“同样的钱买到更高配置、更好品质”的底层逻辑。而这种价值实现,恰恰依托于零跑对核心技术的自我掌控。
半年财报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逻辑。上半年零跑毛利率已升至14.1%,相比去年大幅提升。表面看,这一数字仍低于部分新势力的20%水平,但零跑并未追求高毛利,而是以合理的利润率换取规模化的增长与长期市场地位。自研让零跑具备了在成本控制上的独特优势,既能通过全域自研压缩供应链环节、降低核心部件成本,又能在产品定义上做到冗余设计,用技术优势反哺用户体验。
更值得注意的是,零跑并未把自研当作孤立的研发活动,而是作为一种“平台能力”来塑造。智能驾驶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方向。曹力透露,到2025年上半年,零跑的辅助驾驶能力将迈入行业第一梯队,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对其技术体系完整度和迭代能力的自信。
用户端的数据也给出验证:B01的激光雷达版本选装比例已接近一半,表明市场对零跑智能化配置的接受度与认可度正在快速提升。基于此,零跑所坚持的全域自研,既是一种长期主义的战略耐力,也是一种商业层面的清醒判断。
02
以“价值感”撬动全球化
在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车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海外。然而,想要在汽车市场中真正站稳脚跟并不容易,零跑则选择不依靠低价快速渗透,只遵循产品力打动用户,以价值感赢得市场的发展哲学。
周颖在采访中坦言:“在整个品牌塑造过程中,其实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我们依靠的核心,是‘更高配置,更有品质,好而不贵’的产品竞争力。”这句话道出了零跑海外突围的底层逻辑。
在德国这样的传统汽车强国,零跑并未依赖故事化的品牌叙事,而是通过B01、C10等车型,以更优的配置、更理性的价格直接击中用户需求。数据显示,零跑已在欧洲建立近600家渠道网点,并获得当地经销商与媒体的积极反馈。这种认可的基础,不是广告,而是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零跑并未将“好而不贵”简单等同于性价比,而是强调一种超出价格预期的价值感。例如B01,虽然定位在10-15万元区间,却搭载激光雷达、长续航等越级配置。在国内市场,这种“冗余设计”策略帮助零跑快速积累口碑;在海外市场,它同样展现出强大吸引力。对于消费成熟的欧洲用户而言,他们并不轻易被价格打动,而是更看重汽车是否能在品质、体验与安全上达到预期。
零跑正是通过这种“价值感”的设计,消解了新品牌在陌生市场的认知壁垒。
与此同时,零跑也在加速完成全球化的“落地动作”。与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使零跑能够利用其在欧洲的生产体系与资源优势,实现本地化制造。这不仅满足了欧洲市场的关税和税收要求,更重要的是,推动零跑从“出口模式”向“本地化运营”转变。这种深度融合,将使零跑在海外市场的响应速度和成本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对比行业先行者,零跑的全球化路径有两点特别:其一是稳扎稳打,而非急功近利;其二是依靠产品,而非借力品牌故事。正如周颖所言,中国新能源车的竞争优势,本质上还是技术和产品力。在行业加速洗牌的当下,零跑选择把资源集中在能打动用户的地方,用价值感去撬动全球化市场。
03
适度毛利才能换取更大规模
成都车展上,零跑宣布B01交付突破5万台,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里程碑,更意味着“零跑速度”的形成。从最初T03月销几百台,到C11跨入万辆俱乐部,再到B01上市仅四个月便实现单车破5万,零跑用时间跨度极短的爬坡轨迹,证明了其在规模化道路上的加速能力。
然而,零跑并未将这种增长解读为短期爆发,而是强调一种稳健积累的节奏。正如曹力所说:“零跑是一家很稳很务实的公司,销量的提升不是突然跳一个台阶,而是一步一步走上去。”这种务实背后,是对规模与价值平衡的深刻理解。
从财务角度看,零跑上半年毛利率并未达到领先水平,同时零跑内部也并不以此为短期追求。这一点上,曹力的解释是:零跑要进入全球前十车企,目标销量是300万到400万台。在这一过程中,高毛利反而可能成为阻碍,因为它意味着价格竞争力的削弱。零跑选择以适度毛利换取更大规模,把市场份额作为长期战略的第一要务。
产品层面,零跑也在通过完整的产品矩阵构建规模优势。随着A、B、C、D四大系列逐步完善,从10万元级入门市场到30万元级高端区间,零跑覆盖了几乎所有主流消费层级。尤其是B系列,凭借对年轻消费者的精准定位,成为零跑销量的核心支柱;而即将上市的D系列,则将品牌推向30万元级的新高度。这种从低到高的矩阵式布局,使零跑的规模增长具备可持续性,而非依赖单一爆款。
当行业进入洗牌期,部分企业在价格战中透支未来,有的则在资本故事中失去根基。零跑却用一条看似“笨拙”的路径构建起规模与价值的双重驱动。正如成都车展的场景所呈现的那样,零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后来者”,而是正朝着全球车企的行列加速奔跑。
成都车展不仅见证了B01交付破万,也印证了零跑销量的跃升轨迹。过去几年,零跑从月销几百台到单款破万,从单系列到ABCD全矩阵,走出了一条稳健而持续的成长曲线。曹力坦言,零跑并非依靠短期的爆发,而是通过技术积累、产品完善与渠道铺设,一步步搭建起规模优势。
未来的行业格局尚未定型,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这场决定生死的长跑中,零跑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不仅能跑得快,更有机会跑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