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电共智”,重构千亿级全球市场
当行业沉迷于“智能=电动”的单向叙事时,全球78%的燃油车保有量(据OICA 2024数据)正沉默地叩问:智能驾驶的终极战场,是否该覆盖更广阔的出行现实?
2025-10-24 | 出处: 汽车预言家 | 责编: 谷博文

当行业沉迷于“智能=电动”的单向叙事时,全球78%的燃油车保有量(据OICA 2024数据)正沉默地叩问:智能驾驶的终极战场,是否该覆盖更广阔的出行现实?
1
从“电动专属” 到 “油电共智”:重构全球智驾叙事逻辑
过去几年,智能驾驶的叙事几乎被新能源车垄断。在特斯拉、小鹏、华为等新势力的带动下,“智能”似乎天然与“电动”绑定,而“燃油车”则被自然而然的贴上了“守旧”的标签。时至今日,这个认知锚点深深扎在了行业与用户心里:仿佛只有电驱平台、中央集中式架构与大算力芯片,才能承载真正的智能驾驶。而燃油车谈智能化时,听起来总像是有些理想主义。
但在10月17日,博世的官宣打破了这场 “选择性忽略”:其中阶智能辅助驾驶方案批量交付。在交付名单中,既有新能源车型,也有全国首款搭载中阶智能驾驶系统的燃油车。这就意味着,在“智驾属于电车”的单向叙事之外,燃油车的智能化也开始找到了现实落点。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落地,上升到产业高度,它已是一场关于发展逻辑的反转,是对全球智驾产业逻辑的重构—— 智能驾驶的价值,从来不是“电动化的专属品”,而是 “让所有在路上的汽车拥有智慧”。
聚焦全球市场,当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但燃油车仍然在全球保有量和销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据国际汽车制造商协会(OICA)统计,截至2024年,全球燃油车保有量仍占机动车总量的78%,这意味着仍有一大部分燃油车处于长期使用周期中,其用户对智能化体验的需求不会因动力形式而消失。
从销量维度看,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也尚未动摇燃油车的销量根基。2024年,全球汽车销量达到9060万辆,其中能源汽车销量为1603万辆。换言之,燃油车仍是汽车智能化中的“基本盘”——一个庞大且不能忽视的市场基础。忽略这块盘子中的智能化需求,就等于放弃千亿级别的价值增量。
对于全球主机厂与中国本土车企而言,燃油车的智能化并非“过渡性命题”,而是基于市场结构、用户需求与竞争格局的刚性需求。随着“智能座舱”“辅助驾驶”逐步成为用户对新车的基本期待,燃油车的智能化水平已从“加分项”变为“必选项”。
而博世在这一交付中所展现的,就是一种立足产业未来战略判断:智能化时代,燃油车不能缺席,智能驾驶的能力必须涵盖油车,也必须进入全球量产与用户体验的常态。
2
三重技术破壁:攻克全球油车智驾“世纪难题”
今年4月,博世宣布其中阶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获得捷途、东风、北汽等五家车企的项目定点,覆盖十余款车型。彼时的这一消息,在行业内被视作智能驾驶商业化提速的重要信号,博世将让中阶智驾从概念验证推向量产落地的临界点。
事实也是如此。半年后的今天,该合作进程迎来关键时刻。10月17日,博世正式宣布其中阶智能辅助驾驶方案进入批量交付阶段。短短半年,从定点到交付,这一速度既刷新了智能驾驶产业的工程化节奏,也预示着中阶智驾的真正“落地时刻”已经到来。
但真正让这一事件具备行业拐点意义的,不在于一般的方案量产交付,而在于“燃油车的量产”。
燃油车智驾的落地难,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公认的“工程禁区”。燃油车智驾的落地面临着三大核心工程难点:低压平台无法全周期支撑智驾系统功耗需求;散热系统无法满足大算力智驾域控的冷却需求;发动机与变速箱等机械部件的响应迟滞,难以匹配智驾的精准控制需求。
当多数供应商困于单一领域技术壁垒时,博世凭借“动力-转向-底盘-智驾” 全栈能力,成为全球唯一破解这三大难题的玩家。
博世通过精准功耗控制与智能供电策略,动态分配发电机直供与蓄电池供电,化解低压平台供电矛盾;依托热管理工程经验优化系统布局、通过提升表面处理等方式,优化J6M风冷设计,结合风冷的智能调速平衡散热效率与噪音控制;更关键的是,作为唯一同时掌握动力、转向、底盘、智驾技术的供应商,博世借多域协同开发体系快速打通各部件通讯协议与功能适配,让机械系统与智能控制深度融合,最终实现媲美新能源车的智驾体验。
这便是博世交付的真正意义所在。它带来的不仅是一套方案,更是一种产业级的落地。该方案基于地平线征程6E/6M芯片打造,在感知、算法、控制系统的多维协同下,中阶智驾不再停留于“展厅演示”,而是成为能够规模量产、稳定落地、可持续迭代的工业产品。
在行业快速膨胀、试点项目层出不穷的今天,“能跑起来”已经不稀奇,“能交付、能稳定、能复用”才是真正的门槛。博世燃油车中阶智驾的交付,正是这条门槛被跨越的时刻。
3
工程确定性:筑起全球智驾落地的“护城河”
在“算法竞速” 的行业狂欢中,真正决定一套系统能否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线,从来不是理论性能的极限,而是工程落地的确定性。
博世的底气,来自于博世数十年在汽车底层系统的深厚积累。从发动机管理到制动系统,从底盘控制到热管理,博世掌握着汽车最复杂、最关键的“物理语言”。这让它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中拥有一种独特的系统级理解力,可以让智能算法与整车机械行为真正融为一体。
正因如此,也只有博世才能让一台燃油车在最大保留机械质感的同时,也拥有“智驾灵魂”。

博世深知智能驾驶的核心不是单纯的“让汽车更聪明”,而是要让复杂系统在任何条件下都保持可靠。二十余年智能辅助驾驶的研发经验,让博世从早期的ACC自适应巡航、AEB自动紧急制动一路进化到如今的中高阶智驾方案。每一个功能的实现,都要经过上百万公里的测试、上千组参数标定、数十次系统冗余验证。
今天博世的工程师们,也早已习惯用“确定性”来定义成功。他们的工作方式并非追逐速度,而是追求在各种不可控中找到可控。尤其是在智能驾驶快速迭代的当下,博世依旧坚持“先稳后快”的原则,任何功能上线之前,必须经过安全可控验证;任何控制信号的执行,都要有冗余逻辑作为兜底。哪怕这意味着更多的时间、成本与测试,它依然是博世对“安全”这条底线的绝对坚守。
类似的安全导向体系自洽,也反映在博世的组织架构中。它的智驾团队并非独立研发,而是与底盘、制动、电控、热管理等部门协同开发。跨域协同的模式让工程师在同一语言体系下协作,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级集成效率,也让每一次智驾功能的落地都具备更高的可靠性。
智驾从来不缺概念,缺的是把概念变成稳定产品的能力。这也正是博世赢得众多车企信任的核心。在智能驾驶的“不确定性时代”,博世提供了最稀缺的 “确定性答案”——技术的意义,不在于突破边界,而在于让复杂世界重新变得可控,这就是博世特有的“工程哲学”。
4
全球化交付:让智驾成为打通国界的“国际通道”
当博世在中国完成智能辅助驾驶的量产交付时,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技术里程碑,更标志着一种体系的成熟。它的意义在于智能驾驶从此不再只是局部创新,而成为能够跨越国界、法规与标准的全球化能力。
在智能驾驶领域,出海最大的壁垒是跨市场的合规体系与工程交付力。基于不同国家的道路法规、交通环境、基础设施乃至用户习惯,决定了智能驾驶系统需要在设计层面具备“适应性”。如何在多元环境中保持系统一致性、合规性与安全性,是大多数新兴供应商难以跨越的鸿沟。

而博世作为全球范围内唯一同时拥有中高阶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体系、已实现全球法规闭环管理的供应商,其当前已顺利通过美国ICTS 审查,具备其他中国供应商品牌缺少的核心壁垒。从欧洲到中国,从北美到亚太,博世凭借遍布全球的本地化研发中心与法规团队,在项目初期即可同步导入不同国家的合规标准与道路数据。这背后,代表着博世的每一个交付项目不仅符合技术指标,更有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复制商业化落地的庞大实力,尤其在准入门槛极高的北美市场,其合规先发优势进一步拉大了与其他供应商的差距。
2026年一季度,博世首个海外中阶智驾方案将正式量产;其一段式端到端高阶方案,也已在欧洲多个国家完成实车验证,即将量产。博世正将“中国成熟技术” 输出全球,反哺全球工程与产品体系。博世已经成为全球唯一同时具备中高阶智驾技术与全球合规交付体系的全栈供应商。

当行业仍在为算法路线争辩、为算力平台内卷时,博世已经以工程和体系的方式,搭建起一条贯通“技术-法规-市场”的国际通道。博世用全球化交付证明:真正的智驾领导者,不仅要突破技术边界,更要搭建起连接技术与全球市场的“桥梁”。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从不是技术的孤芳自赏,而是让全球每一辆在路上的汽车,都能拥抱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