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推进年轻化的车企都在做老年代步车?
难道说,不做年轻化的车企,都是卖老年代步车的,又土又老,被时代抛弃?
2020-07-17 | 出处: 苏雨农的长镜头 | 责编: 夏晓鹏
一代伟人曾经以“言必称希腊”来批评教条主义。如今的汽车行业,最典型的“希腊”,就是“年轻化”。脑补一下近期的发布会,“奇葩说”辩手参与的有多少;想想最近的汽车广告,脸庞坚毅的成功人士,或者是拖家带口的温馨家庭,换成了光影,说唱,二次元;已经发福的车企领导们,穿的刷了绿漆一般鲜嫩,开始做直播,拍抖音;做点广告投放,不跟B站合作,就被时代抛弃。。。不禁让人怀疑,难道说,不做年轻化的车企,都是卖老年代步车的,又土又老,被时代抛弃?
车企发布会少不了网红的参与
年轻化的误区
年轻化没有错,九零后不但快速接了班,也成了购车消费主流。J.D.Power本月初刚刚发布的2020年中国汽车销售满意度研究显示,今年,90后(32%)购车群体首次超过85后(30%)、80-84后(22%)和80前(17%),成为购车主力。类似的研究结果不一而足。如何研究他们的需求,以及和其他年龄阶层用户的差异,是车企必备的功课。在真正研究有成之前,有些表面功夫是不得不做的。然而,过犹不及,为年轻化而年轻化,就产生了误区:
其一,年轻不等于潮酷。那些把年轻就和滑板、涂鸦、纹身、说唱捆绑在一起的思维定式,是偏颇的,本身这就是某种文化消费主义陷阱。是以偏概全的“代表”年轻化。车企跟这种风,其实是被动的,而且并不长久。就如同那些网红综艺节目,也不过是紧跟国外热门,人云亦云,大家嗨一把,如何把这些元素高频转化为汽车的销量?产品特性与这些人的需求也是不对等的,并不是说请个脱口秀演员,产品的形象就年轻了,九零后就买账。虽然说年轻人比以往更注重碎片化信息,更注重感性元素,但就车的宣传来说,过分注重短平快,忽视了内在的产品力,如何让品牌形象扎根人心?无非是赶赶时髦,图个短期效应。
其二,年轻不等于廉价。特别是一些自主车企喜欢把年轻化跟低价格联系在一起,偷换概念。在互联网渗透加资本狂热的时代,迅速崛起的新富阶层很多也都是年轻人。而且当前不少年轻人喜欢超前、超高、超量消费,年轻=价廉,反而让目标用户觉得没面子。不如老老实实重新定义自己的受众,就是预算有限但有出行需求的消费者。比如说,“小镇青年”本来是个清晰的定位,升级为大而化之的“年轻化”,反而显得笼统模糊。东风和一汽系的部分自主品牌,陷入销量和形象的两难,就容易落入这样的误区。
其三,怎么能让中老年人判断年轻化。笔者自己即将退出WHO关于年轻的定义,也不敢妄言代表年轻的喜好。然而很多打着年轻化旗号的车企,决策层还是70后甚至60后。假设他们以孩子辈为目标用户,那他们的营销,能打动孩子吗,恐怕平时一家相处都未必相互理解。这些决策者大谈年轻化,实际上对年轻化的了解流于表面,至少内心难以认同。车企做年轻化,决策者先要年轻化。虽说有些车企的80后已经成为骨干,但是对比互联网公司,这种意识的下沉还是不够的。
其四,不要拿年轻化消费年轻人。五四青年节,B站《后浪》视频一出,无数“前浪”情怀涌动。这是年轻化的宣言吗,不是,这是一家主打年轻用户的视频平台,想吸引老年客户的商业计划书。B站吸引了年轻人没错,但是吸引年轻人变现吗?有过合作经历的只怕是甘苦自知。这时节,年轻人更不好“骗”,拿着老年人微信转发鸡汤和保健秘诀的水平做年轻化,谁能认可呢?
年轻化是心态不是年龄
实际上,年轻化是汽车行业发展百余年来长久不变的趋势,只不过是在“第四产业变革”的时代,因为技术的推动,而加速了年轻化的进程。所以,年轻化应该是车企发展历程中一以贯之的思路,而不是你有我无的手段。
年轻化的核心未必是生理年龄上的年轻,而是体现时代的的价值观和审美。每个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能够为主流社会所认知。而年轻人永远是社会上创造能力最强,占据主流话语权的。年轻人的活力,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水平。所以年轻化的本质,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占据主流用户的心智,就是年轻化的过程。模仿、跟随流行趋势,就是伪年轻化。
比如说,特斯拉从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就备受市场追捧,首批用户都是以互联网、金融行业为主的高净值人群,他们的年龄也未必年轻,但是没有人怀疑特斯拉是个“年轻”的品牌。因为其开创了颠覆过往的人机交互体验,在追求高新技术方面较为激进。他拥有的叛逆个性,是年轻人的性格特征,这种特征是深入产品的,而不是迎合。特斯拉创造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对有钱人,是新潮的玩具,对一般中产,是用二三十万拥有“我跟你们不一样”的形象。尽管特斯拉不乏浮夸,但也对年轻人有所触动,因为这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
丰田同样很少刻意的年轻化,但品质口碑让不少年轻用户将其作为第一辆车首选。在抓住类型车的关键点基础上,把自己的多款产品打造成了老少通吃的爆款车型。通过更积极的造型设计思路,和TNGA全新平台技术的加持,使得年轻用户购买这种更新了多代的经典车型,也不显得保守。这就体现了丰田对主流趋势的把握功力。
再如,宝马请易烊千玺,雷克萨斯请王俊凯做代言人,是不是年轻化?是,也不是。就“聘请代言人”这一营销行为而言,宝马和雷克萨斯一方面是提前种草,预埋引信,另一方面出于安全的考虑,规避“成熟”明星出负面的风险,体现积极健康的风格。同时,这种代言,是建立在宝马与雷克萨斯既有的品牌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就是人家玩得起。
豪华品牌选择TFBOYS成员代言
占据年轻用户的心智是个长期的过程,要解决一定不只是营销的问题。首先,要清晰、客观的认清自己用户的需求,在“年轻”中细分;其次要对应年轻用户注重新鲜感,喜欢超前消费的特点,推出更灵活的销售模式;第三,在用户的拥车过程中,借助智能化技术,实现对用户的长期交互,从而把用户的反馈用于产品改进,逐步形成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到这个阶段,就是处处年轻化,何必要谈年轻化。
既然年轻化是不可改变的趋势,那么是不是所有车企都要走年轻化的道路?也未必。年轻人是重要的目标用户,但年轻人也会成长,况且年轻人的审美品味是多样的。对于车企来说,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品牌定位以及产品细分去考量。蔚来为什么能从无到有的占据高端形象,就是在产品受众定位方面比较好。蔚来通过对用户的洞察,定义了新中产,然后创设了一种情景,提示和引导新中产的生活方式,然后提供平台、场景和服务,全方面配合用户随时沉浸在这场景中,又着力营造同类社交空间,满足一部分人的身份认同需求,帮他们定义标签,再制造标签。所以蔚来并未刻意的突出年轻化,追捧蔚来的并不单纯是年轻人,但他们之所以能够主动为蔚来发声,还在于他们寻找到了共通点。而蔚来的模式创新,成为了他们重要的年轻化因素。
年轻化各有路数,并非浮夸
对于当前一些坚持“年轻化”的车企,也不能说做的不对。但对于“年轻化”,关键在于,他们是对自己有清晰判断的基础上,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还是在无路可选的情况下,被动的追逐潮流?
提到主打“年轻化”的车企,最典型的就是名爵。但名爵也不是从进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就是个年轻化的品牌。名爵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并不年轻,也存在着百年经典和创新潮流之间的矛盾。从英伦风,到运动风,定位不断调整。作为和荣威相比处于从属地位,又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艰难求存的品牌,名爵一直难登主流。“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年轻化,有些主动被动结合的意味。然而,名爵在这方面的探索比较坚决,也确实让人感受到了变化,逐步走向由表及里的年轻化过程。掌舵人在体系内部有改革创新实践的口碑,产品逐步实现对极致运动的追求,营销活动搞的纯熟自信,逐步成为其他企业效仿的样板。
名爵这几年坚持年轻化道路,玩的666
长城欧拉的年轻化,受限于产品局限。iQ多见于租赁市场,产品以R1主打,有很多贴近年轻人的营销动作,形式上做足了功夫;紧跟着推出了定位相近的R2,更以“白猫”命名,据说以后还会推出“猫系列”。其问题在于,当前的产品形象很清晰,但是在没有后续产品支撑的情况下,让消费者将“欧拉”这一本身颇具智慧感的品牌,固化在“萌宠”的印象里,使得后续高端产品缺乏空间,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和精力去引导。
欧拉通过参加China Joy等活动树立年轻形象
理想ONE是不是年轻化的产品,可能很多人都说是。因为作为“新势力”,本身就占个“新”字。车内的多屏酷炫体验,似乎又是专为满足年轻人的需求。然而,这款将在多年内支撑理想品牌的唯一产品,本身的定位,更符合家庭需求,似乎并不是完全考虑年龄上年轻的用户。从驾乘的体验来看,将合理的需求发挥到极致,是该车在用户体验方面的核心理念。可以说,理想ONE,是靠着对用户需求的钻研,以及对创新技术的应用,去实现年轻化。
吉利、长安的“年轻化”动作更具上层建筑思维。领克品牌甫一推出,形象就和吉利、帝豪区隔的相当清楚,抓住了一部分年轻目标用户的喜好,充分利用沃尔沃的背书,塑造了特立独行的形象。特别是从03+开始,抓住了性能车的突破点,个性更加突出。接着,对吉利既有形象破圈的ICON面世,一反家族脸谱常规,在吉利品牌内部树立了年轻化的细分。与此相默契的是,长安也推出了“引力”新车系,首款车型UNI-T的产品力,无需自称年轻化,就会主动吸引年轻用户的关注。
车企自我破圈,研发针对年轻用户的车型
因此,对于车企来说,应该把年轻用户分类到不同的产品中,而不是把产品都分类到年轻里。科技革新或者产品迭代是不断进行的,可以说代代更迭就是时时年轻,没必要刻意的把“年轻”作为消费噱头。车企不应只做消费主义陷阱的跟随者,跟风、贴标签绝不是年轻化。大宗消费商品面前,人的理性是占主导的,不像买个口红可以多添点钱买限量版,买件潮服因为是自家爱豆代言,真正颠覆性的产品、前沿的科技,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才是车企保持“年轻力”“吸引力”“竞争力”的核心。车企更应该关注的,是引领行业潮流,洞察世界汽车的发展趋势,挺立潮头才是真正的年轻。(苏雨农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