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明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目标,为什么从25%降低到20%
“由于疫情的影响,规划草案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目标是2025年市场占有率达到25%,最终变成20%。”
2020-12-04 | 出处: 昂扬汽车 | 责编: 王妮
“由于疫情的影响,规划草案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目标是2025年市场占有率达到25%,最终变成20%。”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1)媒体沟通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院士告诉现场记者,今年前期疫情冲击非常大,对整个新能源汽车预期产生了一些影响,在这个时期制定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因此而降低了目标。但是现在来看,参与了规划制定工作的欧阳明高认为,“市场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很多,国际对未来判断的乐观程度也超出我们想象。”
事实上,今年以来,电池安全仍然是一个关注的焦点,全国政协5月份专门开过一次关于电池安全的会,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国家质检总局专门召开了电池安全会议。这两个行业重要会议,欧阳明高都参加了,也做了主题报告。他认为,目前应对电池安全问题的主要方式,要从本征安全、主动安全、被动安全三个方面来解决。
所谓本征安全,就是电池安全是设计出来的、制造出来的,所以必须从设计、制造的角度,从根子上来提高安全水平,这就是本征安全,有的人也叫“本质安全”。
欧阳明高认为,以前设计电池,尤其是当材料体系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对电池发生热失控的机理并不是很熟悉。比如,三元电池(材料)到了622、811的时候,很多机理都发生变化,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解释。但这几年,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在全球是走在前面的,现在对高镍三元电池热失控机理,从科学层面上基本上搞清楚了。我们要利用这些科学的原理,把它实施到设计中,尤其是落实到制造过程中。
欧阳明高表示,现在我国生产的比能量每公斤250瓦时以下的电池基本没有问题,重点攻关的是300瓦时/公斤的高镍三元电池。因为电池比能量越高,对安全设计的要求越高,技术门槛也高。而且在实验室做出来的高能量电池能达标,并不等于大批量生产的质量控制完全能达标,还需要一个过程,他预期这两年可以做到。
欧阳明高还告诉记者,这一年重点抓电池的主动安全,就是怎么监控、怎么提前发现问题,这个很重要。比方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云控电池管理系统把故障提前发现,这是目前行业里面正在发展的。电池的主动安全要靠控制,靠电池管理系统,要靠软件,要把使用边界控制好,不要出现不允许、超出边界的情况发生。
而现在的问题是,电池主动安全的控制、监控与管理是整车厂承担的,但是整车厂对电池的理解总体上还没有完全到位,整车厂原来不搞电池,初期大多数是由电池厂帮助做。整车厂现在承担这个责任,要有一个过程适应。下一步我们还要发展智能电池,这首先要从主动安全突破。
电池的被动安全则是指,一旦出了事、一旦有电池热失控之后,怎么让它不造成事故。可喜的是,到目前电池事故还没有伤过人,但是影响非常大,烧起来影响就很大。“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通过被动安全,主要是热管理让它不烧起来,这是我们的目标。”虽然有些情况难避免的,比方说车底下的电池包和路上的井盖相撞,这种极端情况是没有办法的。但是更多的情况下,让热失控不烧起来是可以做到的。从技术角度可以做到,从工程角度、从大规模应用角度目前还是偶尔会发生一些,但是应该越来越少。
今年大家关注电池的另一个热点是三元和磷酸铁锂技术路线之争。磷酸铁锂以前不能用于轿车,主要是体积比能量偏低。现在刀片电池技术使体积比能量提升了约50%,续驶里程能达到600公里,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磷酸铁锂本身是比较安全的,寿命也很长,成本还低,就是比能量差一点,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销量当然会大幅回升。
因此,最近三个月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都是同比上升100%以上,说明磷酸铁锂在轿车中间的使用在大幅度提升,而且从资源角度,不需要稀有金属,成本也比三元电池低约20%,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值得在轿车中间推广。欧阳明高表示,这并不是说三元电池就不好,我们要均衡发展,三元和磷酸铁锂都要,通过高技术让三元电池更安全。
欧阳明高告诉记者,中国电池由于性价比很好,现在大量出口,但是全世界不可能永远用中国电池,欧盟准备2025年实现电池全部自给,所以技术竞争、技术竞赛永远都会持续下去,比如固态电池的竞争。科技创新的潜力是巨大的,我们还要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中国研究电池的人可能是全球最多的,中国和电池有关的技术人员可能是百万级别的。“我们在这个领域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要继续发展这个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