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都盯上新能源车,是造车更容易?还是融资更轻松?
进入2021年后,科技巨头跨界造车一事成为大热门。如今,苹果、阿里、富士康、索尼等科技公司都表示要下场造车,近几天小米集团也被传想要加入造车大军。
2021-02-25 | 出处: 爱买车 | 责编: 王友新
进入2021年后,科技巨头跨界造车一事成为大热门。如今,苹果、阿里、富士康、索尼等科技公司都表示要下场造车,近几天小米集团也被传想要加入造车大军。
做手机的企业纷纷来做汽车,想必大家都有疑问,制造一辆车真有这么容易吗?科技巨头们图什么?
造车不难,难在造好车
众所周知,汽车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去年很多公司由于缺乏过硬的造车技术,结果被市场淘汰,比如众泰汽车、力帆汽车、华晨汽车等,此外前两年新势力车企们由于资金不到位,以及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过程也是举步维艰,一地鸡毛。从这些事例能够看到造车的难度非常大。
然而,去年部分新势力车企的销量和市值不断走高,以及今年科技公司扎堆跨界入局汽车行业,似乎在告诉大家,只要资金到位,造车没有想象中难。
其实造车的确不难,造纯电动车更加容易,难的是造一辆好车。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新势力车企和科技公司造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打造智能纯电动车汽车,非传统燃油车,原因是纯电动车的制造难度比传统燃油车低。由于纯电动车没有发动机、变速箱等结构,是通过电动机来驱动车辆,所以它的整车结构和布置可以更简单,同时研发周期也比较短,技术难度更低。
此外,目前传统燃油车市场被传统车企巨头牢牢占据着,它们把控着市场、技术、产业链,新车企难以在该领域分得一杯羹,而在纯电动车领域,传统车企受限于原有固定的组织架构局限,发展步伐缓慢,这给新车企很好的发展机会。因此新车企都是通过制造纯电动车进军汽车行业。
但是,能造车并不意味着有实力造好车,以新势力车型举例,近两年随着新势力车型的市场保有量升高,产品品控问题也逐渐凸显,比如蔚来和小鹏的车辆车机系统不断出现故障、威马的车型自燃现象频发、理想的车型A柱折断和断轴等。即便强如特斯拉,品控和智能配置实用性也备受诟病。
可以看到,即便制造纯电动车的技术难度低于传统燃油车,但想做出一款高品质的车辆,依然很考验车企的实力,需要车企有足够的积淀,无论在研发技术,还是产能规模和产品布局方面,车企都要有一套过硬的实力体系。显然,这方面是新车企的弱势。
未来很长时间内,新车企的车型在品质方面应该不会太让人满意,不过这些车型有一个大优势是智能科技配置足够先进和丰富,尤其是自动驾驶能力和OTA远程升级功能等。而参考主流新势力车型在市场上的销量,估计科技公司的车型也能获得不少消费者青睐。
造车,不一定是为了卖车
市场销量固然重要,但对于科技公司而言,造车的主要目的也许不是为了卖车,不排除是为了打造一个新的融资途径。
去年新势力车企股价飙升幅度有目共睹,特斯拉还跃升至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同时蔚来、小鹏、理想等车企的市场也在快速上升,一度超过了丰田、福特、宝马等传统汽车巨头,然而在市场销量方面,新势车企的销量数据还不如传统车企的零头。可见资本市场对新能源车市场有多看好。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车企的高估值,与国内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此前相关部门已经明确表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车的销售量要达到整体市场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要知道,2020年我国汽车销量是2531.1万辆(中汽协数据),其中新能源汽车有136.7万辆,占比5.4%。也就是说,未来5年时间内,我国新能源车销售量占比要有14.6%的增量空间,前景非常广阔。
除此之外,国家也在鼓励发展自动驾驶智能汽车,此前公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到,2025年我国要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简而言之,未来5年,智能纯电动车有望迎来空前的发展,未来汽车也变得越来越智能,智能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正在加速来临,在这么好的市场环境下,科技公司当然不会错过。毕竟智能技术正好是科技公司的优势。
随着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加速来临,科技巨头造车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至于它们是为了给用户造一辆更智能的纯电动车,还是为了融资,目前难以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科技公司的车型会在智能配置方面有出众表现,能给用户提供燃油车无法给予的用车体验,不过由于缺乏技术积累,车辆整体品质无法与传统车企的产品相媲美。